图、文/王小梅
位于中国台湾东部的兰屿岛上,居住着飞鱼的子民——达悟人。在食物取得不易的蕞尔小岛上,飞鱼季年复一年的带动着兰屿人的生活周期。
飞鱼是一种大洋洄游性鱼类,随着季节旅行于不同海域间。它们每年随着黑潮,在3月到6月时洄游到台湾东部外海,达悟人依照飞鱼的汛期,将一年分为三季:冬季——飞鱼来临前、春季——飞鱼季节、夏季——飞鱼季节结束。这和早先台湾的农民依作物的生长时间来感受季节,同样是依靠长期接触并了解大自然现象,从而衍生出判断时节的智慧。
飞鱼之所以回游,就像候鸟与蝴蝶一样,终其一生为了躲避寒冬,或者寻找食物而“旅行”,不断跟随洋流找寻适合生存的环境。当来自赤道的暖流,与来自寒带的凉流互相接触时,由于不同温度的海水比重不同,海水会进行水体交换,来自深海的营养盐遇到了较温暖的海水,浮游生物大量快速生长,提供鱼类相当丰富的食物来源,于是飞鱼和许多大洋性的回游鱼类,会像在沙漠绿洲边缘讨生活的动物般,随波逐流于蔚蓝海洋的洋流交会处。
汉人们称飞鱼为“飞乌”,形容它们像受到惊吓时成群飞起的鸟儿,深蓝色的背影剎时网住一片海面。通常,飞鱼之所以受到惊吓急忙躲避,多半是为了逃离“飞乌虎”——鬼头刀的追杀。
看过李安导演《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朋友,对于飞鱼群飞的壮观场面与鬼头刀艳丽的蓝紫色,想必都印象深刻吧。当然,电影中的特效画面比较夸张,通常飞鱼并不会满天乱飞,而是一致的往某个方向滑翔。民众若有幸搭船至离岛游玩,尤其是东海岸,在船身两侧,不难见到受船只惊吓的飞鱼向两侧逃散,而后再度落入海中的画面。
飞鱼在水面上的动作其实不是飞而是滑翔,它们并不是依靠特化变长的胸鳍奋力拍动,而是在水中收紧胸鳍、减少阻力,用特化的上短下长的尾鳍高速打水、调整角度冲出水面时,尾鳍下端仍然会在水面上画出连续的S曲线,直到张开胸鳍藉由风力滑行于水面上。科学家记录到飞鱼能够飞离水面4m~5m高,最长滑翔距离可到200m~400m远。
不同于其他回游性鱼类,飞鱼的一生都在大海中度过。至于溯河回游的鲑鱼,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大海中,当产卵季节来临时,它们会回到出生时的淡水溪流中产卵,并在故乡结束一生;而降河回游的鲈鳗、白鳗恰恰好相反,它们在溪流中长大,最后再回到海洋中产卵,幼鱼成长后再回到淡水生长;另外也有不少鱼类会将卵产在珊瑚礁区,仔稚鱼在成长过程中可以躲避在珊瑚礁的各种小缝隙里,躲避追食,也容易取得足够的食物。
飞鱼的一生既然都在辽阔无际的大洋中度过,产卵、孵化及成长当然也都在大海中进行。飞鱼产下的卵具有黏性,它们通常将卵产在海上漂浮的大型海藻中,随海潮流动渐渐孵化。若有机会在宜兰南方澳渔港闲晃,很快会注意到一个特殊的景观——满地金黄的草蓆,原因就是台湾渔民会利用飞鱼产卵的习性,投下草蓆吸引飞鱼前来产卵。
但事实上,海中对产卵期飞鱼虎视耽耽的杀手也不少,除了鬼头刀嗜食飞鱼,海豚、鲔鱼、还有俗称烟仔、炸弹鱼的鲣鱼,也同样会追捕飞鱼,并因此溅起一条条白色水花——那也许是一群飞炫海豚们,经过表演旋转跳跃的水花,或炸弹鱼集体跳跃落下产生如同砲弹落水的水花,有经验的船长,远远的就能藉由水花分辨出是哪种鱼类出没,这些鱼的出现不但会吓走原本想来产卵的飞鱼群,而且也说明飞鱼在水花间飞跃滑翔、闪避追猎的过程,并非如想象中那么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