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彦周 魏红升 许喜棠 张小燕 刘录祥 王成社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品质特性也逐渐成为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性状[1-3]。生产上急需综合性状全面,增产潜力较大,抗病、抗逆、抗倒伏、品质好的优良小麦新品种。具体选育目标:能在黄淮麦区安全越冬,半矮秆、抗倒伏能力强、综合抗病性好、品质性状优良,每667m2穗数43万穗,平均穗粒数36粒,千粒重44g,产量潜力达600kg以上的新品种。因此,为选育适宜黄淮麦区、关中灌区及其相同生态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广适、多抗、高效小麦新品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选育出具有优质强筋、综合抗性突出、成熟黄亮等特点的陕农33。
陕农33于2004年配制杂交组合,以当时黄淮流域主栽小麦品种新麦18的航天诱变材料选系新麦18sp-28-14为母本(主要表现弱冬性,中抗条锈病、白粉病,抗倒伏,适应性广泛,多花、多粒,结实性好,丰产、稳产),以小麦品系陕981的航天搭载诱变中间材料陕农981sp-12-16为父本(主要表现品质优良、千粒重高、饱满度好,目的是通过增大新麦18sp-28-14的籽粒提高其产量,通过优质基因的导入提高其品质),杂交选育,F2在田间选育的基础上,应用分子标记和蛋白质检测筛选含优质强筋亚基14+15的单株共168株,以后每个世代种植株系进行田间单株选择和蛋白质检测,直到2008年育成,并进行品质测定,确定属于优质强筋、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优良品系。于2009年参加陕西省关中灌区中肥组区域试验,2010年续试的同时进入生产试验。2012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陕审麦2012001)。2017年通过河南省引种备案(引种备案号:(豫)引种﹝2017﹞麦014),2018年通过安徽省引种备案(引种备案号:皖引麦2018059)
2.1 植物学特征陕农33属半冬性,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茎生叶片中等大小。株型结构好,株高75cm左右,茎秆粗壮坚韧,抗倒伏能力强;穗层厚齐,穗长方形,长芒,上部小穗较密,多花,中部小穗结实4~5粒。每667m2穗数40万,穗粒数40粒,千粒重42g。籽粒白色,卵圆形,角质,粒饱质好。
2.2 品质陕西省种子管理站2010-2011年度对陕农33的品质检测分析结果为:容重817g/L,蛋白质含量(干基)16.9%,湿面筋31.2%,沉降值58.9mL,稳定时间16.0min,最大抗延阻力1038E.U.,拉伸面积197cm2,角质率92%,降落值415s。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国家强筋小麦品种品质标准。
2.3 抗性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抗病性鉴定结果:2009-2010年度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感赤霉病;2010-2011年度中抗条锈病、白粉病。抗病性综合评价:中抗条锈病、白粉病,感赤霉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16-2017年度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
陕农33先后于2009-2010年度、2010-2011年度参加陕西省关中灌区中肥组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2.5kg,比对照小偃22增产9.3kg,增幅1.98%;最高产量618kg,比小偃22增产11.2%。2016-2017年度参加河南省引种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40.7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3.40%。2017-2018年度参加安徽省引种试验,6试验点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产量460.0kg,较对照济麦22增产3.29%。
4.1 选地,播种选用地力水平为500kg以上的水肥地种植。于10月5-20日适期播种,每667m2播量为中肥地9~10kg,高肥地8~9kg;基本苗12万~14万。冬前每667m2总茎数45万~50万,春季最高总茎数80万~90万,亩成穗数40万~45万穗。
4.2 肥水管理以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氮肥与磷肥配合,氮磷比1∶1.5;全生育期每667m2施纯氮10~12.5kg,P2O515~18kg;播前结合整地施用80%的氮肥和全部磷肥,结合冬灌施用20%的氮肥[4]。适时冬灌,酌情春灌,干旱时浇好灌浆水。
4.3 病虫草害防治地下害虫多的田块,可用4.5%的甲敌粉或1.5%的1605粉剂,每667m2用5kg拌成药土,犁地时均匀撒施。开春后小麦返青期,杂草出叶2~3片时可以用巨星等防除,结合除草,可以加喷矮壮素和芸苔素。在小麦抽穗开花期及时进行“一喷三防”(叶面喷肥,防虫、防病、防干热风),延长叶功能期,增加粒重,确保优质高产。在赤霉病重发区或重发年份,及时防治赤霉病。
4.4 收获蜡熟后期,籽粒变硬,呈现种子本色,择晴天及时机械单独收获、单独晾晒、单运单贮,保持优质小麦商品粮的纯度和质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