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
(太原市尖草坪区中北大学医院骨科 山西 太原 030051)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其中高能量平台骨折占30%左右,治疗不当出现关节失稳或创伤性关节炎,可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以我院2015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对象,采用MIPPO技术对其进行治疗,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组3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20~62岁,平均(41.8±6.7)岁;致伤原因:跌伤6例,坠落伤8例,交通事故伤20例;Schatzker分型:Ⅱ型9例,Ⅲ型6例,IV型10例,V型9例。
全身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选择膝关节前内、外侧标准入路进行膝关节镜检查,根据关节内结构损伤的评估结果,结合术前骨折分型采取对应方式实施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治疗。(1)Ⅱ~Ⅲ型骨折:做外小切口,使外侧髁骨折充分暴露,彻底清除血肿,以关节外骨折线为基准进行骨折复位,使用克氏针固定;关节镜监视下,于关节面塌陷中心钻入Ø2.5mm克氏针3~4枚;随后使用空心钻至关节面下钻孔0.5cm,并将骨皮质开窗,借助顶棒复位塌陷关节面;复位满意后,置入钢板螺钉进行内固定处理。(2)IV型骨折:做内侧小切口使内侧骨折充分暴露,使用复位钳和克氏针进行临床固定,在关节镜监视下确定关节面复位情况;复位不满意的骨折块将复位钳松开,退出克氏针一定长度,并对游离骨块进行控制,结合复位钳复位关节面,满意后打入克氏针进行固定,在胫骨内侧置入钢板螺钉施行内固定。(3)V型骨折:联合内外侧小切口,充分暴露内外髁骨折,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首先复位骨块大的一侧,在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关节面,根据骨折块复位效果调整克氏针钻入长度,确定复位满意后,利用MIPPO技术进行内固定,再以相同的方式对另一侧骨折进行处理。
术后定期进行X线片复查,直至骨折愈合;随访12~24个月,记录骨折愈合时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1]评价关节恢复程度,27~30分为优,20~26分为良,10~19分为可,9分以下为差,统计“优+良”的病例数,计算最终的优良率。
本组34例患者治疗后骨折解剖复位,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11.76±2.14)周,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Rasmussen评分(25.2±1.4)分,优22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4.1%。
胫骨平台外部区域皮质骨外部包绕着大量松质骨,在高能量撞击作用下,引起骨折或平台塌陷,可对患者的生理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临床上,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以恢复下肢力线、维持膝关节稳定性、完整重建关节面为主要目标,采用微创手术进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处理,可取得理想疗效。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关节镜进行检查,无需切开关节囊,观察骨折块复位情况及内固定螺钉位置,可以保证手术复位获得最佳效果;同时,彻底清理碎骨块和血肿,对半月板损伤进行修复,能够进一步提升手术效果。MIPPO技术是基于生物学固定技术发展而来的钢板固定方法,在远离骨折区域的两侧做手术切口,利用钢板桥接固定,术中复位及内固定尽量保留骨折端骨膜血运,可促使骨折良性愈合。有研究表明[2],MIPPO技术减少了骨折区域血运的继发性损伤,其利用内置外固定支架对胫骨平台骨折部位进行桥接固定,通过韧带整复和间接复位技术可以实现良好的微创复位效果。本研究中,经MIPPO技术治疗后,34例患者骨折解剖复位,术后骨折愈合,手术切口一期愈合,Rasmussen评分的优良率高达94.1%,表明MIPPO技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十分理想。另外,本组患者在伤后4~8d张力性水疱及肿胀消退后实施手术治疗,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掌握手术时机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如果伤后48h内施行手术治疗,骨折端髓腔内出血影响手术视野,会增加操作难度,在水泵压力灌注下容易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过晚施行手术治疗,倘若骨折块之间的血肿机化粘连,形成陈旧性骨折,会明显增加复位难度。
本研究采用MIPPO技术对累及关节面骨块进行复位和内固定治疗,评估胫骨平台骨折患者MIPPO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34例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切口一期愈合,无不良并发症发生;Rasmussen评分(25.2±1.4)分,优良率为94.1%。从结果可见,MIPPO技术对于累及关节面骨块患者进行复位和内固定可获得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MIPPO技术的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用于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且预后良好。因此,值得推广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