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浪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婴幼儿由于能够食用的食物有限,因此若出现食物过敏的现象,很可能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临床研究指出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出现与胃肠功能和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胃肠功能与肠道菌群息息相关,因此婴幼儿食物过敏与肠道菌群失衡有一定的相关性[1]。
食物过敏是一个普遍的健康问题,近几年来食物过敏现象的发生率出现升高趋势,其中约有4%的成年人和6%~9%的儿童对一种或多种食物过敏。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指出,1岁以下婴儿对牛奶过敏的发生率为2.5%~8.3%。国内流行病学指出,食物过敏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发生率约为5%~10%,常见的过敏食物包括牛奶、鸡蛋、鱼肉、海产品、花生、大豆、坚果类的食物[2]。食物过敏的主要表现为胃肠道不适、皮炎和湿疹等,同时可能引起哮喘等呼吸道反应。避免接触过敏食物是预防过敏症状的主要措施,但是很多引起过敏的食物含有人体必须营养元素,因此对于婴幼儿来说,食物过敏的发生不利于其健康生长发育。
食物过敏主要是通过食用过敏食物而出现疾病,但是对于高敏体质患儿来说,通过吸入的方式也可诱发变态反应。食物过敏不仅仅对身体发育造成影响,长时间的过敏,尤其是对多种食物过敏的儿童来说,会由于吸收不良而引起其他过敏反应。有研究通过观察发现,长期食物过敏儿童出现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风险与短期食物过敏儿童相比,要高出两倍,这可能与儿童体内Th1/Th2比例失调有关[3]。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存在密切相关性。健康状况下人体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能够达到平衡状态,但是若平衡状态被打破,很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肠道菌群中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与人体共生的优势菌群,占据总数的99%,如双歧杆菌等;第二种是条件致病菌,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等,在免疫平衡正常时是无害的,当平衡被破坏时,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第三种是致病菌,其在肠道定植的概率低,多为过路菌,且数量少,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可引起疾病。肠道菌群具有多种生理作用,例如加速新陈代谢,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调节肠道免疫功能,从而维持肠内环境的稳定性,通过拮抗机制抑制致病菌的入侵。
众多临床研究指出,食物过敏性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食物过敏儿童肠道菌群中的益生菌数量少,而需氧菌的数量相对较多。有研究通过比较食物过敏婴幼儿与正常婴幼儿肠道菌群,发现食物过敏婴幼儿存在不同类型的双歧杆菌,且其功能与正常婴幼儿存在差异,食物过敏婴幼儿主要以青春型双歧杆菌为主,而正常婴幼儿主要以两歧双歧杆菌为主,且食物过敏婴幼儿体内分离的双歧杆菌的黏附力低于正常婴幼儿,这说明肠道菌群类型、功能与婴幼儿食物过敏反应的发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4]。食物过敏儿童中肠道菌群中的益生菌数量相对较少,而大肠埃希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相对较多。有研究人员通过比较牛奶过敏儿童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发现,牛奶过敏儿童乳酸杆菌数量相对较少,而肠杆菌、链球菌数量相对较多,且这种菌群差异维持时间超过2年[5]。这些研究都说明了肠道菌群差异与食物过敏的发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有学者通过观察发现过敏性疾病发生之前,肠道菌群失调已经存在,这说明肠道菌群改变与过敏症状的出现有密切相关性。
食物过敏的出现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分析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功能和屏障功能密切相关,而肠道菌群失调与婴幼儿食物过敏存在直接关系,也为后续食物过敏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避免食物过敏对婴幼儿生长发育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