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英
(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脑出血为临床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严重危害病患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血肿清除术治疗本病,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病情,但受术中止血不彻底、患者情绪、血压、药物等因素影响极易并发术后再出血,对其预后造成不良影响[1]。有研究指出[2],加强脑出血术后患者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再出血事件发生。现对我院收治的2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记录其术后再出血的几率并总结其原因和护理体会。
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脑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需进行手术治疗,且手术治疗成功;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或伴心肝肾严重脏器疾病者。21例患者中有5例女性,16例男性;年龄31~84岁,均龄(52.57±6.01)岁;发病至手术时间35min~11h,其中16例>7h,5例≤7h;另3例患者的出血量少于30ml,18例患者出血量超过30ml。
本次研究21例患者中,总有3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再出血,其发生率14.29%(3/21)。其中,在发病至手术时间>7h的16例患者中无术后再出血病例,其发生率为0,但在发病至手术时间≤7h的 5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再出血,发生几率40.0%(2/5)。另有1例患者因术后血压控制不佳(其收缩压最高可达175mmHg)而发生再出血。
3.1.1 手术时机选择不当:根据上述结果可知,发病至手术时间≤7h的患者其发生再出血的几率更高。究其原因可能是,超早期(≤7h)手术虽然能够将血肿处周围脑组织的损害降到最低,有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康复,但是在超早期部分患者的血肿形成尚未完全稳定,此时进行血肿清除术极易使血肿对出血血管的压迫作用得以解除,进而使再出血的几率显著升高。
3.1.2 脑出血术后患者的血压控制不佳:若患者在术后的血压控制不当,可使微小动脉瘤的内外压差明显增大,进而导致微小动脉破裂在出血,因此,临床一般要求脑出血术后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90mmHg以下。
3.2.1 加强病情观察:为了能够更好地降低术后再出血的几率,医护人员尽量将脑出血手术治疗安排其发病7h后实施。而且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患的病情变化,如患者的意识、瞳孔变化,一旦出现变化及时告知医生,便于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进行治疗方法调整。
3.2.2 加强血压监测:血压波动可影响颅内压变化,导致脑出血几率升高。为此,在术后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病患的血压变化,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范围内,当患者血压超过上述范围则遵医嘱适当予以脱水剂、降压药进行治疗,且在此过程中需保持降压平稳,避免因血压波动较大而影响病情。
3.2.3 加强基础护理: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将病患的床头抬高15°~30°,并帮助其取斜坡卧位,以便于颅内静脉回流,促进颅内压降低。同时,将患者每日的输入液体量控制在2000ml范围内,且合理调节输液速度,避免因输液过多、过快而诱发脑出血。
3.2.4 加强心理疏导:大部分脑出血术后患者仍伴有肢体、语言功能障碍,极易产生烦躁、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使再出血风险增加。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主动与病患、家属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并针对性予以解惑,同时告知患者术后再出血的诱因并列举术后成功康复的案列,以消除病患的顾虑,使其能够自主调节心理状态。
3.2.5 加强饮食护理:脑出血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极易出现便秘,部分患者有可能因为排便用力而并发再出血,为此,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饮食方案,嘱其多饮水,并摄入富含粗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予以灌肠、通便药物以预防便秘。
有研究指出[3],防止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再出血是减少患者致残、死亡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在临床实际中,脑出血手术后并发再出血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4]:(1)病患自身因素:年龄偏大,病程相对较长,或者是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2)治疗因素:治疗时机选择不当,手术方式不当等;(3)生活因素:酗酒吸烟,患者躁动、血压反复波动等,上述不良因素均有可能造成患者的颅内压增高,引起血管破裂再出血。因此,护理人员应配合医师选择较好的手术治疗时机以及手术方式,同时加强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干预,如加强血压监测、基础护理、饮食护理以避免术后再出血的诱发因素,再通过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并让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方法,保持稳定的情绪,最大程度降低再出血的风险,进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病死率,并促进其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