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亮 林建荣 杜德志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春油菜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春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油料改良中心青海分中心/农业农村部春油菜科学观测实验站,西宁 810016)
油菜不仅是我国第二大油料作物[1],还是重要的菜用作物、饲用作物和肥用作物[2]。按种植季节划分我国油菜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两类,春油菜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西藏、四川、云南等省区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的地区,常年种植面积66.7 万hm2左右[3]。青海省是我国北方春油菜品种改良中心和杂交油菜种子供应中心,培育的青杂系列油菜品种占我国春油菜区杂交油菜市场的85%以上[3]。针对青海省油菜生长后期雨水多易倒伏、杂交油菜制种基地自生油菜多等问题,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开展了抗倒油菜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研究,并在杂交油菜亲本中导入形态标记,便于制种过程中去除杂株。2013 年选育出了高产、优质、抗病、抗倒甘蓝型油菜新组合QH403,2016 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青杂12 号,审定编号为青审油2016001,2017 年通过农业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PD 油菜(2017)630178。
近年来,青海省降水明显增多,且主要集中分布在油菜生长后期的7-9 月份,雨水的增多一方面为油菜高产稳产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油菜田间菌核病的发病率和油菜的倒伏率。针对这一问题,在亲本选育过程中导入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的遗传成分,以扩大亲本间的遗传差异,提高春油菜品种的杂种优势、抗病性和抗 倒性[4-5]。
青海省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是我国油菜高产区,且东部农业区地貌非常适合建立杂交油菜制种隔离区,因此,青海省是目前我国杂交油菜制种面积最大的省份。干冷的气候也使得撒落在土壤中的油菜种子可以存活3~5 年,导致杂交油菜制种基地自生油菜较多,混杂在父本行里的自生油菜无法辨别和拔除,使得生产的杂交油菜种子纯度很难超过90%以上,限制了杂交种增产潜力的充分发挥。为了使杂交油菜规模化制种过程中父本行中的自生油菜易于辨别,在杂交种恢复系中导入隐性基因控制的橘红色花性状[6],该性状在制种过程中可作为指示性状,用于拔除父本行中的杂株。
2.1 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选育 1993 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双低品种马努中选株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331A 测交,1994 年在青海和云南各回交1 代,获得BC2,1995 年春季在青海种植BC2,花期调查育性,发现代号为105 株系的回交组合表现彻底不育,因而用105 株系作保持系继续回交,获得BC3,1995 年冬季和1996 年春季再回交2 次后获得稳定的不育系105A 和相应的保持系105B。由于该不育系具有不育性状稳定、一般配合力好、综合性状优良等特性,一直延用至今,先后选育出多个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
2.2 恢复系的选育 2011 年用带有波里马不育细胞质的橘红色花瓣恢复系715(来源于组合Ag-5R/中双9 号//苏油1 号的DH 系,Ag-5R 为春性恢复系,中双9 号和苏油1 号都为抗病性和抗倒性较强的半冬性品种)作母本与双低白菜型油菜品种Agena 杂交获得F1,2011 年冬季在云南F1与恢复系715 回交,2012 年回交后代进行小孢子培养,2013年在获得的224 个DH 系中筛选出18 个有橘红色花瓣的株系,通过对农艺性状、抗菌核病性、抗倒性及品质性状进行鉴定,发现代号为403 的品系表现优良,该系即为恢复系403R。
2.3 组合配置及参加试验情况 2013 年冬季在云南用恢复系403R 与不育系105A 杂交组配出杂交组合QH403。2014-2015 年参加青海省晚熟组油菜区域试验,2015 年参加青海省晚熟组油菜生产 试验。
3.1 丰产性 该品种2014-2015 年连续2 年参加青海省油菜晚熟组区域试验,10 个点次中8 点次增产,2 点次减产,每667m2平均产量339.80kg,比对照青杂5 号增产8.52%,其中,2014 年度增产3.26%,2015 年度增产13.59%。2015 年参加青海省油菜晚熟组生产试验,参试5 个点次中4 点次增产,1 点次减产,每667m2平均产量271.46kg,比对照青杂5 号增产6.90%。
2018 年分别在青海西宁、互助进行示范和展示,示范方面积120m2,青杂12 号在西宁和互助试验点示范方产量分别为46.3kg、39.2kg,分别比对照青杂5 号增产2.53%和2.89%。
3.2 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49d。幼苗半直立,叶深绿色,裂叶2~3 对,叶缘波状,蜡粉少,无刺毛。花黄色,花冠椭圆形,花瓣侧叠。平均株高188.5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6.7 个,二次有效分枝数7.1 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81.2 个,每角粒数26.0个,千粒重4.0g。
3.3 品质 2014 年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该品种区域试验平均芥酸含量0.16%,硫甙含量19.05μmol/g,对照青杂5 号芥酸平均含量0.43%,硫甙含量21.05μmol/g,双低性状优于对照;含油率平均48.90%,对照青杂5 号平均47.77%,比对照高1.13 个百分点。
3.4 抗性 在2014-2015 年青海省油菜晚熟组区域试验中,青杂12 号田间菌核病发病率为1.04%,抗病性显著好于对照青杂5 号(发病率为4.25%);2018 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对该品种抗倒性进行鉴定,青杂12 号在西宁、互助2 个试验点的倒伏指数分别为1.04 和1.07,倒伏指数分别比对照青杂5号低22.39%和22.46%,达到极显著差异。
4.1 精细整地 油菜不宜连作,可选择前茬为小麦、马铃薯、蚕豆等作物的地块进行播种。地块上一年收获后进行秋翻,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进行冬灌或春灌,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3℃,表土层解冻4~5cm时即可整地。整地前每hm2施优质农家肥45~60t、磷酸二铵复合肥180~200kg、尿素150kg,再进行旋耕和耙磨。
4.2 精量播种 机械条播,播种深度3~4cm,播种量为5.25~7.50kg/hm2。干旱地区宜采用免耕播种技术,基肥与种子拌匀后采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
4.3 苗期管理 2~4 叶期及时间苗、除草和浇水。 每hm2保苗22.5 万~27.5 万株,追施尿素90~120kg;可采用人工除草,或用10.8%高效盖草能和28.6%氨氯吡·二氯吡AS 各40mL 混配成500 倍液,在晴天10:00-14:00 无风时喷施。
4.4 病虫害防治 跳甲和茎象甲是油菜苗期的主要虫害,可用噻虫嗪或乐斯本种子包衣剂与种子比例为1.5∶100 拌种包衣,将种子晾干后播种。若苗期干旱严重,油菜出苗期和5 叶期每667m2分别用48%乐斯本乳油(或灭多威等有效农药)20mL兑水15kg 进行叶面喷雾1~2 次,喷施要求在晴天10:00-14:00 无风时喷施;物理防治可悬挂规格为25cm×30cm 的 黄 色 诱 虫 板225~300 片/hm2,或视情况增加诱虫板数量。花果期重点防治角野螟,可用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及助剂在油菜盛花后期进行喷雾1~2 次,应选择10:00 以前,16:00 以后无风时用药。菌核病可在油菜初花期、盛花期每667m2用50%咪酰胺锰盐可湿性粉剂50g兑水15kg 进行喷雾各1 次,应选择10:00 以前, 16:00 以后无风时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