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晓河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内容,可以从“6+1”方面进行把握。“6”具体包括一个目标、两个发展路径、三个保障、四化同步、五大振兴和六位一体。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需要通过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两个具体发展路径实现,同时需要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投入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建立重要保障。乡村振兴要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实现同步发展,最终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其中产业振兴具有优先引领性。乡村振兴要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作为有机整体,一体化推进。“1”具体是指实施一批工程行动计划,共82项,其中重点任务74项,人才金融8项。这一批工程行动计划的推进与落实,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
与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相比,中国发展最不平衡的是城乡、发展最不充分的是农业农村、发展最受影响的是农民。乡村振兴必须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短腿、短板实施推进。
农业现代化是短腿,关键是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现代化缺乏投入主体,国家投入不足,地方政府不愿意投,农民没有能力投。农业投入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使得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差距巨大。我国长期要素配置偏向于工业,使得农业装备水平低,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高。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29,低于中等以上收入国家0.3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农民收入是短项,核心是产业融合难。农民收入增速趋缓,由2012年的10.7%下降到2017年的7.3%、2018年的6.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额逐年递增,由2012年的16630元扩大到2017年的22964元,2018年更是扩大到24634元。农村居民收入的阶层差距比城镇居民要大,从2012年到2017年,高低收入户收入比城镇居民扩大了1.9倍,农村扩大了3.0倍,表明最低收入人口集聚地在农村。必须强化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
农村公共服务是短板,本质是城乡权利不平等。农村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难以实现。具体包括:农村公共教育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明显偏低;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厕所改造等问题亟待解决,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
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供给是短缺,本质是城乡二元体制没有得到根本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城乡融合发展,制度障碍压缩了弱势群体改变身份的机会。制度隔离已经引起文化歧视和生活疏远,群体矛盾从过去的远距离隔离逐渐演化为近距离的对立。城乡二元结构未破除,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农民权利不充分,导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不畅,农民市民化的进展缓慢,将影响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