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红
(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急诊科 四川 广安 638000)
在心肺复苏中,给予相应的有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加快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1]。为了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当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2017年6月—2018年11月期间的68例心肺复苏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与急诊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简要的探究和分析。
从本院于2017年6月—2018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行心肺复苏的患者当中选取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在34~76岁,平均(58.63±5.21)岁;在观察组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在35~78岁,平均(59.67±5.5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接近,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临床研究经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学会的批准。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病情发展状态和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测,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和用药指导。
1.2.2 观察组
1.2.2.1 气道护理 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处理,为了避免患者气管气道感染,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规程进行气管插管操作,然后采用牙垫寸带固定插管,避免患者将插管咬偏或者发生移位;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后,护理人员要定期巡视检查,采用呼吸机湿化器对气管进行湿化,保证气管插管的足够湿润;在给患者使用低压气囊时,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合理实施放气频率,避免患者出现误吸和反流现象。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在心肺复苏期间呼吸道的通畅,采用叩背、吸痰等方式帮助患者排痰,对患者的意识、瞳孔进行严密监测和观察。
1.2.2.2 心理护理 在患者恢复意识后,为了进一步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降低患者致残率,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进行观察和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心理状态、情绪和精神状况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干预,显著有效的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和情绪,帮助患者稳定自己的情绪。将患者发病的原因、发病的机制、心肺复苏的目的、心肺复苏的操作、实施心肺复苏后的预后以住院期间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详细详解给患者及其家属,改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度的同时,帮助患者以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
1.2.2.3 环境护理 从环境方面来看,一方面,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舒适、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内适宜的温湿度和清新的空气;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要定期对病房内的医疗设备、器械以及空气进行杀菌消毒,避免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感染的情况。
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动脉血压和心率进行观察对比。护理总有效率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显著改善,患者身心平稳;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身心存在略微波动;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身心状况均无变化,出现心搏二次停止[2]。
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若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中,显效的有25例,显效率为73.53%,有效的有8例,有效率为23.53%,无效的有1例,无效率为2.94%;在对照组中,显效的有15例,显效率为44.12%,有效的有10例,有效率为29.41%,无效的有9例,无效率为26.47%;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前,观察组的动脉血压为(6.12±2.39)kPa,心率为(40.19±1.23)次/min,对照组的动脉血压为(6.15±2.42)kPa,心率为(41.23±1.25)次/min;两组患者的动脉血压和心率没有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动脉血压为(9.05±3.21)kPa,心率为(102.14±9.82)次/min,对照组的动脉血压为(7.27±2.63)kPa,心率为(85.36±8.24)次/min;观察组的动脉血压和心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患者心肺复苏期间,给予患者相应的急诊护理干预,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脑复苏护理、气道护理,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环境干预,达到加快促进患者病情康复的效果。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明显的看出,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动脉血压和心率也比对照组高,与同类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相应的急诊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动脉血压和心率,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