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伟英
(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急诊科 四川 广安 638000)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多发于50到60岁以上的人群,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的伤害很大,给患者家庭也带来沉重的负担[1]。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急救,其关键在于开展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同时急救护理流程的开展质量也关系到急救效果。本次研究重点探究采用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积极影响,现具体报道如下。
将该院收治的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1月—2018年12月),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43~75岁之间,中间值(58.99±4.62)岁。观察组243例,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45~78岁之间,中间值(59.02±4.72)岁。两组可公平对比。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认可。
(1)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或MRI确诊脑梗死;②发病3.5h内的脑梗死患者;③临床资料完整。
(2)排除标准:①对氯吡格雷过敏者;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③神志不清、精神异常、失语或者智能损害者;④合并出血性疾病或正发生活动性出血者。
所有患者入院积极接受急性溶栓治疗,在此过程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工作。
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流程:(1)建立一支由急诊科、神经内科、影像科、检验科医生及护士组成的卒中小组,10分钟内急诊护士建立静脉通道,测指尖血糖,15分钟内卒中小组到达并初步评估,25分钟之内完成头部CT,45分钟内拿到CT报告,30分钟内检验科接受标本并出报告,1h内患者达到医院并完成溶栓治疗,5~10分钟内达到介入中心,10~15分钟内上手术台,15~25分钟开始穿刺,60分钟内实现血管再通。(2)建立完善的评估、预检、影像检查、等,确定每一个环节的急救过程。(3)建立时间表,患者一旦确诊急性脑梗死,立即应用时间表对整个治疗进行记录,并建立电子档案。(4)建立相应的护理流程图:通过建立护理流程也能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实现对急性脑梗死这类脑血管病患者的针对性护理,争取每一分每一秒的抢救时间。在溶栓治疗的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每间隔15min记录一次,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意识转差、头痛、双侧瞳孔放大等情况。(5)溶栓后护理:在溶栓治疗后及时安抚患者及家属,告知患者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原因、诱导因素以及病情的发生、发展情况,通过积极主动的宣讲改善患者及家属不良情绪。通过有效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治疗依从性,对于后续医护工作的开展有重要帮助。
记录两组急救效果,包括致残、死亡、存活例数。
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排序、统计和分析。运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根据资料性质和分布,选择均数、率、构成比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
对照组致残率26.09%、死亡率21.74%均高于观察组致残率4.17%、死亡率4.17%;对照组存活率73.91%低于观察组存活率95.83%,差异显著(χ2=6.005、5.845、6.041,P<0.05)。
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如果未及时抢救会出现生命危险。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急救是溶栓治疗,在此过程中合理、科学的急诊护理流程对于抢救效果有着重要影响[2]。急诊护理流程是实现护理流程的优化以及高质量的管理,是由临床经验丰富以及技术娴熟的医护人员开展并完成一系列的急救治疗以及护理工作,减少检查、转运过程中时间的浪费,为治疗工作的更好开展打下良好基础。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致残率26.09%、死亡率21.74%均高于观察组致残率4.17%、死亡率4.17%,对照组存活率73.91%低于观察组存活率95.83%,差异显著(χ2=6.005、5.845、6.041,P<0.05)。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急诊护理流程,利用医护人员丰富的临床经验缩短其中的时间,为患者溶栓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提高血管再通率,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不仅需要迅速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目的在于挽救患者的脑细胞与神经细胞。在各项治疗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科学、严谨的护理流程比起常规的急救护理方式而言,其能够尽可能实现资源的高效率分配与利用,借助专业的医护团队实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积极抢救,大大提高了急救护理的效率。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急救护理流程可提高急救效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