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晚籼雨两优1033 及栽培技术

2019-01-05 15:14:24葛常青李新敏方丹萍唐绍清
中国种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株系抗性杂交

葛常青 李新敏 汪 艳 方丹萍 唐绍清

(1 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0;2 杭州利丰种子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0;3 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6)

雨两优1033(原名:两优1033)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杭州市良种引进公司(现为杭州利丰种子有限公司)以不育系雨03S 为母本、恢复系R1033 为父本测恢配组而成。2016 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16008),2017 年和2019 年分别通过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引种备案,2018 年参加长江中下游科企中稻联合体生产试验。适宜在长江中下游稻区作中稻、浙江省和江西省连作晚稻种植,适宜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中稻作区和桂北稻作区除全州、灌阳、兴安、灵川之外稻瘟病轻发区的地区作晚稻种植。

1 选育经过

母本雨03S 是经海南2 月份低温、杭州秋季9月份低温和人控水温池,低温处理增压选择,通过5年9 代定向培育的具有不育起点温度低的籼型两用核不育系,2014 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其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低于23.5℃,育性稳定,在杭州不育期长达70d 以上;可繁性好,冷灌繁殖每667m2产量在200kg 以上;异交特性好,制种产量高;米质较好;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褐飞虱。

恢复系R1033 于2005 年冬季在海南以株型较好的Ro-志和镇恢084 杂交,通过配组结合双亲优点,以获得产量、品质和抗性结合较好的后代;2006年夏在浙江杭州种植F1,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植株繁茂,穗大秆粗,株型紧凑;2007 年夏F2提供浙江农科院植物与微生物所进行苗期抗性筛选,同年冬季海南单本种植F3株系56 个,入选成熟期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37 份;2008 年在杭州种植37个F4株系,同年冬在海南种植28 个F5株系;2009年夏在杭州种植24 个F6株系,入选9 份与多个不育系初测87 对组合,2009 年海南入选4 个株系与H003 不育系复测,2010 年夏季杭州作杂种优势观察,入选已经完全稳定一致株系09Y1033,定名为R1033。

2011 年夏在杭州与雨03S 进行小制种,定名为雨两优1033。2012 年参加浙江省联品试验,2013年起参加浙江省连晚杂交籼稻区试,2016-2018 年参加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企水稻联合体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试验。

2 产量表现

2.1 浙江省试验2013-2014 年参加浙江省连作杂交晚籼稻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1.20kg,比对照岳优9113 增产6.8%。2015 年参加浙江省连作杂交晚籼稻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11.80kg,比对照岳优9113 增产7.2%。

2.2 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试验2016-2017 年参加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企水稻联合体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26.14kg,比对照丰两优4 号增产4.09%,比组平均增产3.74%。2018 年参加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46.61kg,比对照丰两优4 号增产6.43%,增产点率93.3%。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生育期2013-2014 年参加浙江省连作杂交晚籼稻区试,全生育期平均126.3d,比对照岳优9113长4.5d;2016-2017 年科企联合体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试验,全生育期平均128.4d,比对照丰两优4号短4.2d。

3.2 农艺性状作连作晚稻表现为株高适中、株型较紧凑、叶姿挺拔、长势旺、穗大粒多、着粒疏密中等、熟期转色好、落粒性中等、分蘖力和抗倒性中等、稃尖紫色等特点。该品种每667m2有效穗数16.0万穗,成穗率63.0%,株高116.9cm,穗长21.8cm,每穗总粒数159.8 粒,实粒数133.6 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7.8g。作单季稻种植,每667m2有效穗数16.1 万穗,株高130.3cm,穗长24.2cm,每穗总粒数200.7 粒,结实率84.2%,千粒重26.6g。

3.3 抗性经浙江省农科院植微所2013-2014 年抗性鉴定:叶瘟平均1.8 级,穗瘟3.3 级,穗瘟损失率1.3%,综合指数为2.7,白叶枯病5 级,褐稻虱9 级;2016-2017 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企水稻联合体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试验抗性鉴定: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2,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 级,白叶枯病平均级5 级,褐飞虱平均级9 级。

3.4 稻米品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2013-2014 年检测,平均整精米率51.9%,长宽比3.0,垩白粒率51.5%,垩白度11.1%,透明度2级,胶稠度62.5mm,直链淀粉含量15.4%,米质各项指标均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4 等。

3.5 适应性丰产性较好,株型较紧凑,抗倒性较好,后期转色佳;2013 年和2014 年浙江省连作杂交晚籼稻区域试验增产点率分别为85.7%和90.0%,2016-2017 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企水稻联合体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试验增产点比例77.1%,适合长江中下游稻区作中稻和浙江省作连作晚稻种植。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浸种催芽播种前选择晴天均匀摊薄晾晒1~2d,切忌在水泥场暴晒;选用适合当地的浸种药剂、浓度和时间浸泡杀菌,清水洗净后采用间隙浸种方法,注意浸露结合,置于透气性良好的器具中适温催芽至破胸露白,催好芽的种子摊开在常温下炼芽3~6h 后播种,可提高成苗率。

4.2 适时稀播育壮秧通过进行适时、合理的水稻密植与播种,可以培育出适龄的壮秧,能够大幅度提升出苗率[1]。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田块,每667m2施45%的复合肥25kg 作基肥;作连晚栽培一般在6 月中旬播种,单季种植在5 月25日左右播种;一般秧田播种量10kg,秧龄控制在30d内,大田用种1.5~1.75kg;立针后灌浅水,秧田施尿素6kg 作断乳肥;移栽前3d,秧田施尿素4kg 作起身肥,移栽前1d 用吡虫啉30g 兑水50kg 喷施,防治稻蓟马和灰飞虱。

4.3 合理密植保群体一般种植密度为16.7cm×23.3cm 或13.3cm×30cm,双本插,种足落田苗5 万~6 万株/667m2,力争有效穗数达到17 万株/667m2以上。

4.4 精确施肥攻高产适宜在中等肥力田块种植,每667m2施纯氮11~12kg,按照基肥∶分蘖肥∶穗肥=5∶2∶3 或4∶3∶3 的比例施用;整田时施复合肥20~25kg、碳铵20~30kg 作底肥;移栽后7d 施尿素5~8kg、氯化钾5~8kg 混合施用作追肥;穗粒肥依苗情适施或不施,以防倒伏;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钾肥分基肥和促花肥2 次施用,各占50%。

4.5 科学水分管理水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干湿交替。分蘖期浅水灌溉并间歇露田,促分蘖早生快发;当总苗数达到16 万株/667m2时开始排水晒田,轻晒,晒田8~10d[2],以田不陷脚为度;当每667m2苗数达到计划苗数的120%左右时,适当重搁。孕穗期灌浅水养胎;抽穗扬花期建立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保持土壤湿润,增强根系活力,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收割前5d 断水,切忌后期断水过早。

4.6 病虫害防治根据品种生育进程及当地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切实加强预测预报。以防治穗颈瘟、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病虫害为主,适时适量选用无公害农药[3]。实践证明,在抽穗破口之前5~7d 和齐穗期各喷施1 次爱苗,用量30mL/667m2,既可有效防治后期纹枯病和稻曲病,又能起到调节水稻生长、确保后期青秆黄熟的作用。

猜你喜欢
株系抗性杂交
过表达NtMYB4a基因增强烟草抗旱能力
一个控制超强电离辐射抗性开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嫦娥5号返回式试验卫星小麦育种材料研究进展情况
甲基对硫磷抗性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6年生杂交桉无性系对比试验
衢州椪柑变异株系—黄皮椪柑相关特性研究
浙江柑橘(2016年1期)2016-03-11 20:12:31
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
中国果菜(2016年9期)2016-03-01 01:28:44
用于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InDel标记
中国蔬菜(2015年9期)2015-12-21 13:04:40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