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峰 宋维富 赵丽娟 刘东军 宋庆杰 张春利 辛文利 张延滨 肖志敏 赵海滨 白光宇 孙志玲 孙雪松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哈尔滨 150086;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哈尔滨 150086)
东北春麦区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及内蒙古东四盟等地,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其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1],是我国重要的强筋小麦原粮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相关政策的出台及“镰刀弯”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对优质强筋、超强筋小麦新品种和新技术需求迫切。为满足强筋小麦生产需求,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2019 年更名)以优质、高产、抗病、广适应性为育种目标,利用生态派生系谱法,集聚了抗旱、抗病、抗倒伏等优良基因,选育出了优质强筋抗病小麦新品种龙麦63,并于2019 年5 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具有高抗小麦秆锈病3 个生理小种的特点,现已作为优良的抗病骨干亲本在育种中应用。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2007 年配置杂交组合,运用常规杂交及小麦花药培养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复合杂交手段,以(龙06F6-6530×龙2001 花培D1572-2)F1为母本、龙07F3-3509-1 为父本,系谱法选择,于2013 年决选稳定品系龙13-3550。经3 年产量、病害、品质联合鉴定试验,于2019 年5 月命名推广,审定编号:黑审麦20190003,公告号为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通告(2019 第013 号)。
2.1 农艺性状该品种在黑龙江春小麦种植区属于晚熟品种,生育期一般在90d 左右。株高90cm,有芒,属硬粒红皮春麦,穗纺锤型,小穗数一般为20个左右,千粒重40g,容重830g/L。该品种幼苗期直立,苗期发育慢,躲旱能力较强,抗旱性突出。分蘖多,成穗率高,穗层整齐。茎秆抗倒伏弹性好。后期耐湿性好,熟相好。
2.2 产量特性龙麦63 经过3 年10 点次产量鉴定试验,综合表现稳产、高产,2016-2017 年2 年参加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4398.0kg,较对照龙麦26、克旱16 平均增产5.8%;2018 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860.7kg,较对照克旱16 增产1.2%。
2.3 品质特性该品种属强筋小麦。其Glu-1位点上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构成为2*,7+9,5+10。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连续3 批次检测分析,其各项品质指标平均值均达到了强筋小麦品质标准。其中,籽粒平均容重830g/L,蛋白质平均含量16.1%,湿面筋平均含量33.8%,吸水率平均达到63.1mL/100g,平均稳定时间19.3min,最大拉伸阻力平均达到554E.U.,拉伸面积平均131cm2。
2.4 抗病鉴定经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的病害鉴定机构3 年抗病接种鉴定:对小麦秆锈病的生理小种21C3CTR、21C3CFH、34C2MKK、34MKG等均表现为高抗或免疫,中感赤霉病、根腐病。
2.5 DUS 测试该品种经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哈尔滨)分中心3 个生长周期(2016 年3 月至2018 年3 月)的测试分析,具备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该品种适宜黑龙江省春小麦区种植。根据当地生态条件,一般选用大豆或玉米茬口为宜,秋翻秋整地。采用平作机播方式,每hm2保苗650万~700 万株。施肥量一般以每667m2施纯氮5~6kg、五氧化二磷4~5kg、氧化钾3~4kg 比较适合。以秋施底肥和春施种肥相结合为佳,底肥与种肥的比例2∶1。田间管理一般在3~4 叶期采用镇压器镇压青苗1~2 遍,以达到健身抗倒的目的。在小麦4~5叶期之前进行化学药剂除草,根据地块杂草类型,选用适宜的对下茬作物无残留要害的化学药剂,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配比,一般防治阔叶杂草宜选用苯磺隆加2,4D-丁酯混合药剂等,防治单子叶杂草宜选用精噁唑禾草灵等。如花期遇低温多雨天气,可喷施多菌灵等防治赤霉病及根腐病等常见的真菌类病害,结合防病可每667m2喷施纯氮0.25kg 加磷酸二氢钾0.2kg 的混合水剂进行叶面喷肥,起到提质、增产、抗病的效果。收获期根据天气变化采用联合收割机及时收获,有条件地区可提前进行割晒作业[2]。
4.1 亲本选配是关键亲本选配上充分考虑到面筋质量的遗传背景,双亲选择上优势互补。其中,母本(龙06F6-6530×龙2001 花培D1572-2)F1的双亲均为自育的优良品系,且双亲之一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培育而来,具有面筋质量高的遗传背景。父本龙07F3-3509-1 特点为茎秆强度强、抗倒伏性突出。经过复合杂交,并在后代选择中注重品质、秆强度、丰产性、耐逆性的选择,成功将秆强基因与优质基因集聚到一起,育种效果显著。
4.2 病害鉴定是保证作为雨养型农业的典型区域[3],病害一直是制约品种创新的瓶颈,因此开展病害鉴定也是品种选育过程中的重点。选择在选种分离世代跟踪进行病害筛选鉴定,选择优良的抗病组合,并在组合内选择优良单株,淘汰病株、弱株;在稳定世代选择温室与大田同步设立试验区开展病害鉴定,即在人工可控范围内及大田自然环境2 种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使病害充分侵染,最后以2 种条件下病害的侵染发生程度来综合评价优良品系的抗病能力。同时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作,提高选择抗病育种效率及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