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静
(苏州市中医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苏州附属医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外伤性鼓膜穿孔多由外力作用而致,如各种棒状物挖耳刺伤、掌击、火星溅入、气压伤等,属耳鼻喉科常见急诊病种之一。以往观点多认为鼓膜再生力较强,保持自然干燥,观察4周穿孔仍不能愈合,再行鼓膜修补手术。然而实践证明,对外伤性鼓膜穿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可缩短穿孔愈合时间,提高穿孔愈合率。笔者于2015年7月-2018年5月间,采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贝复舒)贴片法治疗外伤性鼓膜穿孔3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外伤性鼓膜穿孔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6~53岁,均为单耳紧张部穿孔,其中左耳17例,右耳14例。电耳镜下目测穿孔直径<3.5mm。穿孔原因:挖耳及锐物刺伤14例,掴伤9例,碰伤5例,炮震伤3例,病程3小时~7天。主要症状为:突然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耳痛及耳道出血等,所有病例均无耳道流脓史。耳CT及耳内镜等辅助检查示:中耳及乳突无病变。穿孔鼓膜边缘见血迹或血痂附着,鼓室均内无明显肉芽组织,外耳道及鼓室内干燥,无明显渗出物,咽鼓管通畅,功能良好,鼓膜贴片试验时听力提高。纯音测听均为传导性听力减退,气导平均听阈(29.3±7)dB(HL)。
患者取坐位,医生清洁双手后以消毒棉签蘸取适量安尔碘液,行患耳耳廓及外耳道皮肤消毒2次,注意动作需轻柔,切勿碰及穿孔鼓膜,并保持整个操作过程的无菌性。若鼓膜穿孔缘有瓣内卷或外翻者应先予以复位。以无菌膝状镊夹取浸有贝复舒液的无菌薄棉片两片,分次平铺于穿孔上,大小约略大于鼓膜穿孔,注意棉片与穿孔之间需要贴合,并予无菌棉球放置于外耳道口,保持耳道内清洁干净。嘱患者常规口服抗生素3天,预防穿孔继发感染;维生素C、B2及烟酸片促进鼓膜生长。每日早晚清洁双手后各一次贝复舒液滴耳,每次1~2滴,保持贴片湿润即可,并更换外耳道口无菌棉球。嘱患者切勿擤鼻及耳内进水。出现耳痛、耳痒、流血流液等情况及时就诊,若无特殊情况,7~10天后复诊,更换棉片一次,检查并记录鼓膜穿孔愈合情况,直至穿孔鼓膜愈合。如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须及时取出棉片,使耳内引流通畅,待感染控制,鼓室内干燥后再行贴补。操作者需时刻牢记无菌操作观念,以防术中感染而造成修补失败。
31例患者中,经治1次治愈者21例,2次治愈者8例。另1例因继发中耳感染,鼓室渗液较多,停贴棉片一次,一周后中耳干燥后继续行贴片治疗,4次治愈。1例因耳咽管功能欠佳,虽未痊愈但穿孔较前缩小,治疗两个月后放弃。共治愈30例,治愈率96.7%,平均愈合时间10.26天,愈合的鼓膜与原鼓膜的色泽、光滑度、厚度一致,随访3~6月穿孔均未再发。临床发现,继发感染治愈后再行鼓膜贴补修复的治愈率相对偏低,治愈时间也相对偏长。
较小的外伤性鼓膜穿孔的自愈率较高。鼓膜的结构分为三层,外为与外耳道皮肤相连续的复层鳞状上皮层;中间为含有浅层放射形纤维和深层环形纤维层;内为和鼓室粘膜相连续的粘膜层。研究表明:如果鼓膜上皮层生长速度快于纤维组织层的生长速度,较大穿孔自行修复时,上皮层可能未及纤维组织层接合而直接反折侵入鼓室,阻断纤维组织层生长,以致穿孔不能愈合[1]。因此应尽早实施干预治疗,减轻穿孔所致的耳闷耳胀、耳鸣、继发性中耳炎等;防止因穿孔增大或感染而致的听力下降。贝复舒液的主要成分为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属于上皮生长因子,对中、外胚层的细胞具有再生和修复作用。实验表明,本品可改善鼓膜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鼓膜毛细血管再生,加快创面修复。鼓膜穿孔在修复过程中由于还缺乏支架,其生长无一定方向,易造成边缘卷曲,影响穿孔愈合[2]。棉片贴敷便可起到桥梁作用。应用贝复舒棉片局部贴敷于鼓膜穿孔处,在穿孔处还未形成边缘性愈合时促进鼓膜三层组织同时生长。当穿孔接近愈合时,上皮生长抑制因子又不会使其过度生长形成瘢痕或赘生物,因此愈合后的鼓膜与原鼓膜厚度、光滑度一致。
本法操作简单安全,门诊即可完成,为病程半月内的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提供了愈合机会。不仅患者痛苦小,经济负担轻,并且疗效确切,即使失败亦不影响后期手术修补。对于陈旧性鼓膜穿孔,本法无明显治疗作用,临床运用时需把握修补时机,严格筛选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