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茜 李巧玲 王杰春 何杰 郭瑶 刘宁川
(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四川 南充 6371000)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 是一种重要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采用3D的GRE序列,在三个方向施加流动补偿,利用各组织之间的磁敏感存在差异而产生图像对比,并通过高分辨率显示,针对最小密度投影完成重建,使脑部整体小静脉能够充分显示在图像当中,对铁离子等顺磁性物质沉积敏感性极高[1]。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SWI技术在诊断低流量血管畸形、血管瘤、微小出血、退行性病变铁沉积的评估、脑部肿瘤血管评价等多种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本文主要对磁共振SWI序列在脑小血管病诊断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具体如下。
将2018年3月作为本次实验的开始时间,将2019年2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结束时间,研究对象为60例脑血管疾病诊断的患者。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38例,患者的年龄为45~8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84±3.16)岁,女性患者为22例,患者的年龄为45~83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05±3.94)岁。
全部患者均使用相同的磁共振检查仪器,仪器使用的品牌为奥泰医疗,型号为Centauri 1.5T,采用8通道线圈,患者在检查前均使用常规的扫描序列完成相关检查,常规序列为FSET1WI、FSE-T2WI、FSE-T2FLAIR和DWI序列。常规序列扫描完成后,对全部患者进行SWI序列扫描,设置相关扫描参数,TR为50ms,TE为40ms,层厚为2.0mm,间距为0,扫描时间5min,扫描可获得患者的相位图和幅度图,将图像在主机自带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完成最小密度投影,经过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患者SWI检查的图像。
分析评价SWI技术的应用价值,采用双盲法由两名影像主治医师分别阅片,若二者意见不统一时,需要由上级医师完成判断。
参与本次实验的60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经过SWI序列扫描发现海绵状血管瘤18例,静脉畸形6例,经过常规扫描发现,15例海绵状血管瘤得以显示,但是静脉畸形常规扫描仅1例检出。
其中,经过常规扫描发现,30例患者为脑梗死,合并脑出血的患者为5例,行SWI序列扫描,可以发现10处梗死的患者同时伴有出血灶,SWI序列多检测出8处;4例脑外伤患者,经过检查已经确诊为脑挫伤,2例患者同时进行DWI扫描,患者确诊为弥漫性轴索损伤,行SWI序列扫描,多检出小灶性出血8处。
在磁共振各项扫描序列中,SWI是一种新型的扫描序列,主要对各组织间磁敏感程度不同所出现的差异性进行相关诊断,同时能够采用三维高分辨率,保障扫描获得成效,针对最小密度投影可进行重建,进而获得较为清晰的图像,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2]。与传统梯度回波序列相比,SWI能够采集幅度数据和相位数据,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别处理,处理后可将信息进行叠加,使各组织之间的磁敏感性得以增强,磁场和物质的磁化率成正比例关系,磁场不断增强,也会提高SWI图像的对比,通常情况下1.5T以上的高场强以及超高磁场磁共振系统能够实现SWI扫描[3]。
脑小血管病(CSVD)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早期诊断脑小血管病并及时干预,对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都有很大提高。磁共振常规序列对诊断脑小血管病具有一定价值,但对于小的海绵状血管瘤、微小出血灶、低流量血管畸形、淀粉样病变铁质沉积等病变显示效果欠佳,而SWI系列对上述改变的检出具有明显优势,临床应用过程中可发现常规序列难以发现的小血管畸形、微小出血灶等,主要是因为静脉血中的去氧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等均具有顺磁性的特点,与周围组织磁敏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经扫描后可获得SWI图像对比,并具有清晰显示的特点,因此,在脑小血管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极高[4]。
综上所述,磁共振SWI序列在脑小血管病的诊断中具有很高价值,从而帮助患者有效治疗及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