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祥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句容市 212400)
江苏省句容市地处长江以南,开展葡萄种植的时间较晚。改革开放以后,葡萄主要作为当地庭院经济品种之一,在宅前屋后零星栽种;20世纪90年代,葡萄开始在春城镇丁庄村、大卓镇城上村进行规模种植,出现了老方葡萄园、永正葡萄园等果园;2005年起,句容市镇两级政府加大了对葡萄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2010年开始,句容市农业行政部门牵头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句容葡萄节”,进一步扩大了句容葡萄的知名度,激发了当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葡萄产业的热情,葡萄产业成为了句容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和致富产业。为进一步促进句容市葡萄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笔者拟在开展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对其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依此提出相关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以期切实推进句容市葡萄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葡萄产业迅速跃升为句容市第一应时鲜果产业和最具影响力的园艺产业。例如,在白兔镇葡萄产业已取代了过去一家独大的草莓产业,在春城镇丁庄村及周边地区已发展连片近万亩的种植规模。据有关部门统计,鲜食葡萄在句容市各镇均有栽培,全市种植总面积为3 333.33 hm2,主要种植品种由10年前的“巨峰”“美人指”发展到目前的50多个品种,其中“阳光玫瑰”“金手指”“白罗莎”“黄玉”等品种,由于风味独特、相对耐贮藏运输,已成为生产者、消费者追捧的新宠。
以茅山镇、白兔镇的部分葡萄种植户为调查对象,将其分为小户(种植面积0.20~0.33 hm2)、大户(种植面积0.34~0.66 hm2)及规模种植户(种植面积0.67~2.00 hm2)三类,通过入户走访、组织座谈、专题讨论等方式对以上三类农户进行调研。
2.2.1 种植规模
小户是句容市葡萄产业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数量约占调查总数的90%;其次是大户,约占7%;规模种植户占比较小,约占3%。
2.2.2 发展历程
句容市葡萄产业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第一轮发展热潮、2005年和2010年两次扩张后,近年来,每年都有零星小户废弃或砍毁葡萄园的现象发生,其中2018年竟有10户以上。究其原因,除了因病无力管理外,更主要的是种植葡萄的收益不高。
2.2.3 果农年龄和身份
小户果农以50~60岁的本地中老年农民为主,而大户和规模种植户的果农则较小户年轻,既有返乡创业的中青年,也有两代人共同经营的本地农民,但外来农户到本地发展葡萄规模种植的较少。
2.2.4 果农受教育程度
本地从事葡萄种植的农户,无论是小户、大户还是规模种植户,其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是大中专毕业,鲜有本科毕业。
2.2.5 果农就业情况
有劳动能力的小户和部分中青年大户,除了日常管理葡萄园外,还有其他工作,或打工、或做生意,而规模种植户几乎没有兼业情况。
2.2.6 用工情况
小户在特殊性用工方面的花费一年不到1 000元,大户在季节性用工上的花费一年在1万元左右,而规模种植户大多雇有长期工,加上季节性用工,一年用工总费用在10万元左右。
2.2.7 土地来源
小户的土地基本是家庭承包地,大户的土地则是以自家承包地、自留地为主,流转获得的土地较少,而规模种植户的土地则主要来自土地流转。
2.2.8 栽培模式和肥药使用情况
小户基本上采用传统露天栽培模式,且近期也没有改造意愿,部分大户和规模种植户近两年通过改造采用了避雨栽培模式。所有种植户均施用有机肥+化肥,农药则均由各合作社统一提供;种植一季葡萄,露天栽培的用药次数为12~15次,避雨栽培的用药次数仅为4~8次。
2.2.9 生产标准和技术支持
虽然句容市极力宣传葡萄控产提质栽培,但绝大多数小户并没有按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而大部分大户和种植规模户均按标准进行生产。技术支持和培训基本覆盖所有葡萄种植户,且呈周年性和常态化,主要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培训、统一供应农资及统一提供种苗。
2.2.10 销售模式
各葡萄种植户为增加经济收益,除采用传统的合作社代销外,还利用电子商务、游客采摘等新业态拓宽销售渠道。例如,有的规模种植户通过游客采摘和老客户上门进行销售,且只卖自己生产的葡萄,不做代销业务,坚守品质信誉;有的合作社不让游客进园采摘、不接受上门购买,全部通过微商平台预定、门店自取的形式进行销售。
2.2.11 收益情况
小户一般年纯收入为2万~3万元,个别种植经验丰富的可达5万元左右,大户的年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规模种植户的年纯收入可达30万元以上,个别规模种植户的年收入甚至高达100万~200万元(含代销、农资费用)。
放眼江苏全省乃至全国,鲜食葡萄产业都遇到了一些共性问题,如上市时间太过集中、运输成本过高、产业转型人才短缺等。除上述共性问题外,句容市葡萄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个性化问题,亟需妥善解决。
大户、规模种植户因具有稳定、相对丰厚的种植收入,其接受新技术、应用新模式的积极性较高,且舍得投入、舍得控产,生产出的葡萄品质有保证,销售不成问题。而小户果农因葡萄种植收益低,且大多小户管理粗放、投入少、掠夺性经营,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小户的平均种植收益大大低于大户和规模种植户。
句容市葡萄种植在品种更新时往往会同步调、同品种,各种植户一哄而上,丧失了传统的品种优势。例如,十几年前享誉全国的丁庄“巨峰”葡萄示范园、倪塘“美人指”葡萄园,如今已被急功近利的思想侵蚀,丁庄一户第一代规模种植户只保留了种植面积约6 667 m2的“巨峰”葡萄,另一户规模种植户则“巨峰”葡萄一棵不留。
原有葡萄生产标准是以“巨峰”为样本制定的,存在控肥过度、树冠过大等问题。近几年,句容市虽然引入了很多葡萄新品种,但并没有制定相应的生产标准和规范流程,农户或套用“巨峰”的生产标准,或凭借自身经验进行种植,使一些优良葡萄品种被引入后,失去了特有的口感和风味。
句容市葡萄生产上缺乏自主品种,没有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的本土品种,且缺乏更直观、更省力的配套生产技术;同时,由于葡萄病害逐年加重,亟需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绿色生产技术;此外,葡萄促成、延时、两收栽培技术在句容市仍处于空白。
近年来,由于体验式消费模式的兴起,休闲观光、参与农事、采摘品尝等新兴农业消费模式得到了蓬勃发展,而要发展农业体验式消费,必须有一定的经营性用地。但句容市目前设施农业用地政策难落地,如要建设农家乐、民宿等与生产配套的设施用地,审批难、限制多,难以实现农业新业态与葡萄产业的融合发展。
虽然句容市几乎所有的葡萄种植户都参加了不同规模的合作组织,但各合作组织的社员大多是小户,组织化层次低;同时,各合作社的专业性社会化服务也没有跟上,大多只为社员统一供应农资,获取农资销售利润,而对农户在种植过程中急需的专业化指导却没有服务到位。
虽然句容市土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不多,但葡萄产业仍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具体为:(1)区位优势。句容紧邻南京,处于长三角城市集群中。(2)人才优势。句容市的农业科研院校众多,技术依托强劲。(3)经验优势。句容市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各代葡萄种植户生产经营经验丰富。(4)政策优势。市镇两级政府对葡萄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支农惠农政策。因此,句容市的葡萄产业不仅要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更要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坚持精致的理念,瞄准高端市场,做好“高端、精致,差别化竞争”的产业定位。
句容市的鲜食葡萄种植不宜过度扩大规模,而应瞄准市场需求变化,顺应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的潮流,优化产业布局,积极促进葡萄产业转型,以提质增效。同时,可结合意杨、红叶石楠等低效林改造,规划引导工商资本发展加工类葡萄品种。
通过加快引选国内外优良品种、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引导句容市葡萄品种的开发方向。具体为:(1)主推耐贮品种,破解运输难题。(2)主推晚熟品种,破解扎堆上市难题。如适度发展一些秋冬晚熟品种,既可填补空档期,提升产品均衡上市能力;又能丰富业态,在秋冬季节,通过休闲观光增加农户收入。(3)主推新特品种,破解种植品种单一难题。如积极发展具有特殊观赏价值、药食价值的葡萄新品种。
句容市葡萄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是向“二产”拓展,而是要“隔二连三”。目前,句容市的葡萄产业已处于鲜食、高端平台,无需只将葡萄作为加工原料,这样既没有比较效益驱动,也没有土地资源支撑,应与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着眼于葡萄全产业,纵向、横向、多元、多角度进行融合发展。
具体为:(1)主推托管模式,解困小户、散户。小户、散户在句容市葡萄种植户中占有相当份额,小户、散户的振兴,就意味着葡萄产业的振兴。(2)引导大户、规模户发展多业态、复合型家庭农场,破解一年只忙一季的问题,保证葡萄种植户全年都有收入。(3)做强专业合作组织。由常规的生产、技术、销售合作,转向组织社会化服务,并拓展信用合作,增强品牌效应。
句容市葡萄种植户要敢于向农超对接、批量销售说不,瞄准产销直通、产销共享,不断探索产销见面、产销一体的新模式、新业态,分享产业价值链的多重收益,跳出产业经济学的微笑曲线定律。同时,在保证葡萄产品精致、品质高端的前提下,借助各类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和“互联网+”平台,构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命运共同体。
要用好政府、市场两只手,抓住生产、销售两大环节,从生产端设定产地准出门槛,从销售端设定市场准入门槛,确保句容市葡萄产业走优质优价路线。具体措施:要大力宣传生态农业,让全社会认同葡萄产品优质优价;发布市场指导价格,引导葡萄产品优质优价;实行“三证一标”上柜,规范葡萄产品优质优价;构建全程追溯体系,确保葡萄产品优质优价;加强果品市场监管,护驾葡萄产品优质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