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正任
(广西玉林市中医医院 广西 玉林 537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20~40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L4-L5以及L5-S1这2个运动节段的椎间盘好发,可能与劳损重、负重多、退变严重、骶骨相对稳定等因素有关[1]。目前,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学习,大大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需尽快给予对症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大量研究证实,采用推拿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对此,本文通过综述形式,根据临床经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综述如下。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病,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引起该病的基本原因,同时,损伤、遗传、腰骶先天异常等也可能引起疾病,除此之外,突然负重、妊娠、受寒以及受潮等是常见诱发因素。参照病理变化,配合分析CT与MRI图像表现,一般可将该病分成4种类型,一是膨隆型,二是突出型,三是脱垂游离型,四是Schmorl结节。大部分患者临床上以腰痛与下肢放射痛为显著表现,部分病例伴有马尾神经症状[2]。
目前,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疗水平大幅提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非手术疗法与手术疗法。不同的治疗方案各有优势与不足,临床上,需综合分析患者实际病情,考虑个体差异,以患者为出发点,制定诊疗方案。其中,理疗、牵引、推拿、按摩、支持治疗等是常用的非手术疗法。中医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推拿由于不受环境影响,而且副作用少,疗效确切,经济实惠,操作简单,深受患者青睐,被广泛用于临床。值得注意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采取推拿疗法治疗过程中,可能引起出血、骨折脱位、截瘫等并发症。因此,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若是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必须熟练掌握其适应症与禁忌症:(1)适应症:初次发病;病程短;年龄小;无严格的手术指征;病程较长,但是临床表现与体征并不严重。(2)禁忌症:合并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严重皮肤病患者;年龄稍大患者;伴有神经性损伤的巨大中央型患者;纤维环已彻底破裂,突出物碎片游离在神经管与椎管中。
Panjabi认为椎间盘、椎骨与脊柱韧带是构成内源性稳定系统的主要要素,而外源性稳定系统由内压、肌腱与脊柱周围肌肉组成[3]。White等学者分析腰椎不稳过程中,将其定义如下:在生理负荷条件下,脊柱维持椎体间关系的能力已经丧失,正常状态下,这种能力促使脊髓或者神经根不仅不会受到初始损伤,而且不会存在以后的刺激作用[4]。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内源性稳定系统与外源性稳定系统都遭到不同程度上的破坏。
2.1.1 脊柱内源性的稳定恢复 脊柱内源性稳定性恢复,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突出物髓核移位:对于椎间盘髓核,其内存在压应力,且能够将相邻椎体分开,在抵抗髓核分离压应力过程中,纤维环和周围韧带使得椎体相互靠拢,来自于不同方向的两股力量,大大增加脊柱稳定性。有学者曾经通过双相X线摄影技术检查,证实了椎间盘高度是影响腰椎节段性不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发生异常耦合活动的情况下。临床治疗中,采用后伸和旋转手法,促使突出物髓核朝前方移位,有利于回纳突出物髓核,髓核回纳可以减轻或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旋转扳法使髓核、椎体、小关节发生的位移可以改变神经根与髓核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压迫程度,从而缓解症状,使疾病趋向恢复。Grgic实践探讨中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采用旋转手法进行治疗,40d后MRI检查,突出物基本消失[5]。另外,有学者以腰椎间盘突出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进行治疗,配合应用侧扳法以及牵扳法,结果显示,3个月后,L5-S1突出完全消失[6]。(2)腰椎小关节错位的纠正。推拿治疗中,主要采取背伸手法与斜扳手法,调节小关节紊乱。临床研究显示,采取过度背伸腰椎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错位的整复率可达69.57%,通过整复,纠正腰椎失稳状态,形成新的椎间平衡系统[7]。Cyron等学者分析尸体标本发现,若是小关节不对称,会大大增加纤维环的扭转应力,导致椎间盘损伤加剧,甚至引起变性[8]。突出物髓核移位,有助于稳定腰椎小关节,纠正小关节错位,可扩大椎间孔,为椎间盘髓核移位创造有利条件。
2.1.2 脊柱外源性的稳定恢复 脊柱四周的肌肉群,利用动力作用,促使脊柱进行功能活动,维持相互协调、稳定状态,达到脊柱外源性稳定的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予以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有助于缓解神经对肌肉产生的痉挛作用,而且可促进局部组织新陈代谢,改善病症。(1)解除神经肌肉痉挛。肌肉痉挛主要受神经根、突出物等影响。基于突出物压迫作用下,或者是由于对神经根的刺激作用,神经兴奋性显著性增加,引起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生痉挛,神经根压迫引起剧烈疼痛,促使腰肌产生疼痛性痉挛,神经根长期受压,促使神经根感觉纤维的应激阈值明显增加,促使肌肉保持痉挛状态。推拿治疗中,采取斜扳手法,突出物以及神经根位置发生变化,松解神经根粘连现象,消除肌肉痉挛。有学者采用斜扳手法及旋转复位手法,突出物以及神经根间的粘连现象得到改善、松解,在仰卧位状态之下,直腿抬高,对坐骨神经产生牵拉作用,具有松解粘连的作用,解除神经方面病变之后,能够间接解除肌肉痉挛现象[9]。(2)促进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采取推拿手法,直接对肌肉产生作用,起到松解的目的,手法力度适宜,深入到肌肉组织,不仅可解痉,而且可镇痛,有效清除肌肉组织的代谢产物。采取多种手段,如传统推揉、点按和弹拨椎旁肌,借助强力推动作用,伸展肌肉,产生反射性肌肉松弛现象,松解肌肉痉挛,增加椎旁肌肉兴奋性,有助于局部组织新陈代谢,减轻脊神经后支、神经干及窦椎神经的刺激作用[10]。
相比周围的神经,脊神经根动静网并不是很丰富,加之其与周围神经组织的血管沟通不足,因此,脊神经根的供血状况欠佳。推拿手法,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吸收炎症代谢产物,促使受压神经根的营养障碍得到缓解。
外周血液中5-HT(5-羟色胺),属于强烈致痛物质,加剧炎症反应。HA是一种a受体激动剂,收缩血管是其主要作用,可导致循环障碍加重。Β-EP属于内源性镇痛物质。DA(多巴胺)是一种扩血管物质,有助于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研究证实,推拿手法可降低因疼痛反应而升高的致痛物质,如DA、5-HT、NA(去甲肾上腺素)。陆珍千等学者研究推拿的过程中发现,体液中儿茶酚胺参与了镇痛调节活动,血浆儿茶酚胺下降越明显,尿液含量越是升高,说明疗效越好。
综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有助于恢复脊柱力学平衡状态,改善或者解除神经根的压迫症状,调节受压神经根营养障碍,促进促进炎症吸收,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