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军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人民医院口腔科 四川 绵阳 622650)
牙列拥挤若未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不仅容易诱发龋齿、牙周病等口腔疾病,更导致进食受阻,影响美观,影响正常生活。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正畸牵引拟减数牙对牙列拥挤伴严重牙周病的治疗效果并作出评价。现报道如下。
选取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牙列拥挤伴严重牙周病患者50例(共50颗牙)纳入研究,有男27例(共27颗牙),女23例(共23颗牙);平均年龄为(50.1±5.3)岁;有31例牙齿松动Ⅱ度,有19例牙齿松动Ⅲ度。本次研究的50例对象均伴有明显拥挤牙牙周附着丧失现象,袋深度约为0.4~0.5cm。
手术前需给予系统性牙周治疗,包括(1)龈上洁治,(2)龈下刮治,(3)根面平整,(4)涂布消炎类药物,(5)药物治疗。下前牙区域不作翻版,直接给予平整根面。待牙周病得到有效控制,病情牙槽骨吸收呈静止状态,方可开展下一个阶段治疗。行常规性正畸前辅助检查,取模,X线检查等;结合患者实况制定落实针对性、个体化治疗方案,与患者沟通并达成一致后,对拟拔除的牙齿需给予必要根管治疗。治疗14日后,给予该牙齿邻面施行片切减径处理,并确保托槽和颊面管的高度一致。选择镍钛弓丝弹性弹力线进行牵引处理患牙,“8”字结扎以提高支抗。指导嘱咐患者需每隔3~4周复查1次,复查过程中更换弹力线。在施行牵引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实况,分次磨短患牙,有助于托槽与龈方充分粘贴。持续3个月稳定,方可拔除患牙;排列剩余牙齿,并关闭牙齿间隙。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牙弓长度、各代表牙牙间牙槽骨密度及牙周健康情况。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牙齿均排列整齐且牙齿间隙关闭;龈缘整齐;牙龈高度适中;牙齿松动度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100%,包括无效0例,26例好转,24例治愈。
矫正前患者牙弓长度为(74.2±3.6)mm,矫正器拆除时患者牙弓长度为(86.8±3.3)mm,矫正器拆除1年后患者牙弓长度为(85.4±4.1)mm。矫正器拆除时与矫正器拆除1年后患者牙弓长度均明显优于矫正前,P<0.05。
患者矫正前上颌中切牙密度、左上中切牙和侧切牙间密度、下颌中切牙密度、右下侧切牙与尖牙间密度分别为(3.6±1.1)g/cm2、(4.0±1.1)g/cm2、(4.6±1.8)g/cm2、(4.2±1.3)g/cm2;矫正器拆除时上颌中切牙密度、左上中切牙和侧切牙间密度、下颌中切牙密度、右下侧切牙与尖牙间密度分别为(3.6±1.2)g/cm2、(3.6±1.2)g/cm2、(4.5±1.6)g/cm2、(4.3±1.2)g/cm2;矫正器拆除1年后上颌中切牙密度、左上中切牙和侧切牙间密度、下颌中切牙密度、右下侧切牙与尖牙间密度分别为(4.1±1.3)g/cm2、(4.5±1.4)g/cm2、(5.0±1.7)g/cm2、(4.3±1.2)g/cm2;患者矫正器拆除时与矫正前各代表牙牙间牙槽骨密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矫正器拆除1年后与矫正前各代表牙牙间牙槽骨密度比较均有差异,P<0.05。
患者矫正前IL-1β为(23.7±2.1)ug/L,INF-α为(1.7±0.6)ug/L;矫正器拆除时IL-1β为(29.2±2.6)ug/L,INF-α为(1.8±0.7)ug/L;矫正器拆除1年后IL-1β为(16.2±3.6)ug/L,INF-α为(0.6±0.5)ug/L;患者矫正器拆除时的IL-1β、INF-α均高于矫正前,P<0.05;矫正器拆除1年后的IL-1β、INF-α均低于矫正前,P<0.05。
牙列拥挤伴严重牙周病是临床牙科常见疾病类型之一,以往多采取常规牙周治疗方法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但随着跟踪发现,该治疗方法不仅临床效果不理想,而且患者疾病复发率高[1]。
本次研究中,给予50例牙列拥挤伴严重牙周病患者施行正畸牵引拟减数牙治疗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施行系统性牙周治疗后,使牙周炎炎症得以有效控制,接着进行拥挤牙列拟减数牙齿牵拉处理,从而使牙列排齐达到满意疗效。在实施正畸牙列排齐过程中应减数牙齿。这是因为若将牙周病换牙直接拔除,则十分容易导致该处牙槽骨密度降低;导致即使移入邻牙仍有少数牙周附着,且龈缘整齐度不理想。施行有效牙周治疗以及拟减数牙根管治疗,并磨短处理拟减数牙牙冠以及牵引处理,经由牙周膜牵张成骨,从而有效提高局部硬组织骨量,以有效改善软组织结构及形态[2]。
综上所述,牙列拥挤伴严重牙周病患者应用正畸牵引拟减数牙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