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叶龙杰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医保局面向全社会发出征求意见稿,就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提出了总体工作框架。比较2017年人社部公布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此次征求意见稿显著的特点是明确优先考虑调入国家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急救抢救用药等,这些新的提法立即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同时,随着新一轮医改迈入十年征程,放在当前医改大背景中进行考量,此轮目录调整更具改革深意。
首先,征求意见稿发布时间节点选在两会期间,说明这项工作带有一定的紧迫感,尤其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因此,为了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今年的医保目录调整势在必行。通过调整目录,让更多的慢病患者能够实现门诊报销,而留在基层医疗机构看病或者减少住院的频次,进而在减少医保基金支出和个人负担的同时,也推进分级诊疗落实。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提出“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之日,乃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成功之时”。分级诊疗要实现,离不开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的配合,两者之间存在很高的契合度。
其次,要看到我国医保目录调整一直在进行。尽管社会上长期存在一种认识,即每轮目录调整的时间间隔太长、不能及时反映参保人员的用药需求和药品的更新迭代,但其实从2016年我国启动首轮国家药品谈判工作之后,目录调整就一直处于小步快走的状态中。截至目前,我国总共开展了多轮国家药品谈判、1 次抗癌药专项谈判工作,并启动“4+7”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这些工作均对目录的体量和格局产生冲击,需要医保目录的调整、报销政策的配合加以推动实施。
再次,本轮目录调整工作除了明确药品调入的“优先项”外,对调出工作的进一步落实,预计也将会有更实质性的突破,从而为医保领域的“腾笼换鸟”创造空间。医保基金被无效、低效使用的声音多年来一直存在,“神仙药”、辅助用药、中药注射剂等频繁出现在业界的讨论之中,相关数据也证明这些药品确实占据了医保基金使用不小的份额。对上述药品如何定义可以存在分歧、有待明确,但医保基金要高效使用,就必然要调整既是围墙又是保护伞的药品目录。如何向目录“动刀子”,从当前医保基金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增速的情况看,形势已十分迫切,各方的意见也渐趋统一,只有将用于无效治疗的医保基金节省出来,才有足够的空间为更多好药进入报销、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乃至医生薪酬提升创造条件。在医疗领域的“腾笼换鸟”普遍推开之后,医保领域的“腾笼换鸟”也正在路上。
总之,本轮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将带有深刻的医改印记,因此也须将其放置于医改的总体进程中加以观察,既要看到将要产生的成效,也要看到可能面临的困难。困难集中在利益的平衡和分配上,医保基金要安全可持续、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要提升、药品研发生产企业的积极性要调动,不同的需求要在同一份目录内体现出来,仅靠行政意愿或专家投票评审是不行的,必须要有科学的流程、有效的工具、阳光化的制度环境,以此排除部分人群、个别团体的利益干扰。同时,我们也不能指望通过一次调整,毕其功于一役地将改革目标全部完成,而是循序渐进,推动目录动态调整,进而实现在保障全民健康上有稳定的预期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