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2019-01-05 03:51本刊编辑部
中国农村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园区科技

文/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袤的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农业现代化的变革备受瞩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的试验田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一幅农业现代化的壮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布局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 “要抓紧建设科学园区,并制定扶持政策”。20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肯定了各地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成果。2001年,全国农业科技大会上将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列为其中一项重大科技行动,并正式纳入了《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同年,科技部联合农业部、水利部、林业局、中科院、中国农业银行六大部门,正式启动园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经历了试点建设(2001~2005年)、全面推进(2006~2011年)、创新发展(2012年~至今)3个阶段,先后批复建成2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27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显著的园区发展格局。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园区的定位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突出了“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并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创新创业平台,成为农业新品种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的基地,形成了以园区为纽带的城乡互动发展模式,为加快区域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设和运行的主要模式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建设以来,始终把“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政府着力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行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并对园区内企业进行监督,保障农民利益。企业作为园区建设主体,接受政府指导,合理配置资源和进行产业化经营。中介组织开展咨询、评估与培训,并提供各类中介和科技服务。农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入股或通过与企业签订产品购销合同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接受技术指导与培训。

尽管不同园区建设规模不一,组织管理方式随着近年来农业发展而出现许多新的变化,按照园区的运行主体不同,园区建设和运行的主要模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科研单位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三大类。截至2018年年底,已批准建设的278个国家级园区中,政府主导型占87.0%、企业主导型占9.7%、科研单位主导型占3.3%。

近年来,园区基于自身发展模式和区域特色,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在功能定位、规划布局上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政府主导型园区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产城产镇产村融合的“杨凌模式”发展,其它两类园区分别向科技服务和成果应用方向发展。

政府主导型。当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主要模式。该模式下一般成立由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成员组成的园区地方领导小组,以及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园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负责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并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各种后勤服务,指导园区建设与发展方向等,如陕西杨凌园区、新疆昌吉园区、广西百色园区等。

科研单位主导型。一般由高校或科研院所承担园区建设,注重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但以所在单位成果为主,引进较少,同时也承担部分政府部署的工作。如广东广州园区(广东省农科院建设)、山西晋中园区(山西农科院建设)及吉林公主岭园区(吉林农科院建设)等。

企业主导型。园区的运行主体是一个或多个龙头企业,以生产为主,注重园区产业发展和效益提升,重视市场开发,但对技术集成示范等层面工作重视不够,成果引进与示范的内容不够系统,对所在区域的带动效果较小,如浙江萧山园区、深圳宝安园区等。政府主导型园区在进行科技成果引进与集成示范的同时,着力强化农民培训,着力为企业入驻创造优惠条件,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

创新发展见成效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发展成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集散地和辐射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转化基地、科技特派员的创新创业基地;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创新区;成为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服务中心和开放式培训基地,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模式。

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和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平台。园区注重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通过建立联合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平台,吸引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入驻园区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据初步统计,园区已累计建成技术核心区520余万亩、示范区7900余万亩、辐射区2亿亩,累计引进推广各类农业新技术1.6万项,引进培育新品种4.09万个、推广新品种1.46万个,取得专利授权超过400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为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产业升级和科技型企业培育的强有力抓手。园区产业发展模式由“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式发展向“稳数量、提质量”的集约式发展转变,通过“园区+公司+农户”“园区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家庭农场”等模式,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了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农机装备、生物质能源、农业信息服务、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截至目前,园区引进培育的企业总数达8700家以上,其中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总数约3000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约500家,年均吸纳农村就业人数达85.6万人,实现年产值5000亿元、上缴税额为100亿元以上。“十二五”期间园区年均吸纳农村劳动力达到76.3万人,是“十一五”时期的近5倍,目前园区人均劳动生产率高达9.93万元/人,比全国劳动生产率(7.35万元/人)高35.10%,核心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般比周边地区高出30%以上。

生产要素向农村基层农业一线集聚的强劲引擎。农业科技具有创新主体弱、研发周期长、成果转化困难、效益低,以及应用性强等特点,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对于构建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了技术集成、要素聚集、应用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引导了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及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基层聚集,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乡土人才等营造了专业化、社会化、便捷化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力支撑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探索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有效载体。园区之间政策联动、投资结盟、信息共享、产业互动,形成了园区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了园区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推进了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创新,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了金融、人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同时,园区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如北京顺义和通州、陕西杨凌、新疆昌吉、辽宁辉山、湖南望城等园区在建设发展中,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优势,坚持园区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城镇化相结合,园区的现代农业产业板块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基地。以园区为依托,通过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农业专家大院、农业科技超市、12396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公益热线等多种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1万余名科技特派员在园区实施科技项目860项,组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2000多个,会员人数达34.8万,举办技术培训班4.57万次,培训农民超过500万人。江西新余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等八大主导产业,带动周边农户15万人,人均增收超过1200元/月。江西永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千垄万亩绿色蔬菜示范工程”提供集中育苗、统一培训,带动农户种植优质蔬菜5000多亩,亩单季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

发展瓶颈在哪里

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动力转换、结构转型、方式转变”的新时期,与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相比,园区建设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与园区建设相配套的政策体系有待梳理和完善。园区的公益性、社会性强,建设涉及面广,目前各地的园区建设主要依靠地方自行制定的政策措施,国家层面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等方面缺乏具体扶持政策,尤其是园区内的规划用地绝大部分为农业用地,没有建设用地指标,但园区需要集聚农业龙头企业,入驻研发机构,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现有的土地政策无法满足园区发展建设用地需求。

与园区发展相适应的专项资金支持和投融资体系有待建立。园区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地方政府面临的建设发展压力较大。目前各地的园区发展建设无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主要依靠国家科技研发项目和地方优惠政策措施,力度较小。同时现代农业新技术的中试孵化到高效益产业化生产链形成需要较长周期,资金投入强度高、风险较大,迫切需要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和相应带公益性的资本进入,以降低园区发展的金融风险。

园区发展呈现的区域显著差异性和同质化现象期待破解。由于不同地方对园区的重视程度、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园区相互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带动示范功能差异较大,特别是西部和贫困地区园区、依托科研院所或企业建设的园区发展较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现代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示范的载体,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部分园区在建设中对区域特色重视不够,导致温室大棚、组培快繁设施等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较严重。部分园区功能定位不明确,与当地的农业园区趋同。

创新发展 永不止步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农村科技工作提出了具体新要求。因此,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支撑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大幅度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继续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系统部署园区科技研发。围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渤海粮仓科技工程的基础上,在粮食主产区加大园区布局,推动实施第二粮仓科技工程,改良中低产田,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推动实施“蓝色粮仓科技工程”,建立“海洋牧场”,发展海洋农业。同时,拓展草原、森林、沙漠、盐碱地等成为生产食物的场所。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有效供给,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对生物种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航空植保等领域的源头创新部署,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将生物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应用到农业领域,注重单项技术突破向系统集成创新转变,满足现代农业升级发展重大需求,解决学科和产业发展关键问题,从根本上扭转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的局面。

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抓手,持续提高园区的综合效益。以园区为依托,依靠创新驱动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及向产业化、品牌化和全链条增值转变。纵向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和功能,努力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科技金融、电子商务、创意文化品牌平台建设,拓展农业产业增值空间。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打造多业态、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保证资源和科技等要素的多向流动,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强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科技、人才、资本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集聚力度,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把其打造成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主阵地。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业领域高科技企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装备、现代食品制造、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打造和孵化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构建“高新区+示范区+园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整体布局。到2020年,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由现在的6800家培育到超过10000家,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方向,逐步形成园区发展新动能。依靠新技术、新成果的集成示范和转化应用,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业向产业化、品牌化和全链条增值转变,拓展农业产业增值空间。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发挥好首批638家星创天地示范引领作用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再新建500家星创天地,努力实现每个省有核心示范园带动、农业科技园区互动的良性循环,保证资源和科技等要素的多向流动,为园区发展提供新动能。

中国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创新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需要百尺杆头、更进一步,致力为“三农”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创新引擎。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园区科技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走访申能集团和捷氢科技园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云南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