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28)

2019-01-05 01:56昝廷全
关键词:普适性经济学主体

昝廷全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24)

(410)老子、系统需求与“留白”

据百度地图显示,我的老家到老子的老家只有82公里。难道我的性格自然受到了老子基因的熏染?《老子》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其意思是说,没有节制的感官泛滥,只能带来感官的麻痹。

根据系统需求理论,人体是一个耗散结构,需要不断的从外部输入负熵流才能抵御内部自发的熵产生,从而保证人体处于正常的非平衡定态。从外部输入的负熵流应当等于人体内部的熵产生。少于熵产生,人体将趋于混乱,大于熵产生只会导致不健康的“肥胖”。也就是说,人体对于负熵流的输入应当有所节制。这与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思想是不是同构的?

老子这种思想在艺术上的反映就是,通过最少的感官刺激,获得最大程度的心境升华。陶渊明的“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也具有这种意味。这里“琴中趣”是心境的升华、是目的;“弦上音”是感官刺激,是手段。当然,中国古代艺术还有超越具体感官刺激的更大向往,主要表现为“空白”。具体表现为绘画中的“留白”、建筑与舞台中的空白,以及卷轴中的“引首“与“跋尾”等。空白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无限的可能性。

(411)递归定义、章回小说与无限

兼顾确切性与普适性是任何一种理论的共同追求。确切性的最终表现为数学描述,这是可操作性的基础;普适性解决的是理论的适用范围问题。确切性通常表现为存在x,满足P(x),普适性的追求是对任意x,满足P(x)。一般来讲,每一种理论都是存在x,满足P(x),也就是说,每一种理论都有自己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普适性对任意x,满足P(x)的追求通常表现为该理论的应用具有尽可能的广泛性。确切性和普适性是一对矛盾,二者通常此消彼长,确切性越高,普适性越差。例如,哲学的普适性较高,但其确切性较低,可操作性较差。但愿新近兴起的数学哲学能够解决这个矛盾。

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我们通过采用递归定义的方法来兼顾确切性和普适性。所谓递归,就是首先定义一个确切的内核,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的递归与迭代。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系统,我们首先把个人作为经济系统的基本单元,然后再次基础上通过不断的递归、迭代与复合,把经济系统的外延扩展得很大,以致从个人扩展到国家经济系统、全球经济系统,.......,等等。这样,使得系统经济学既具有一定的确确性,同时又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递归定义有一种从有限(确切的内核)拓展到无限的意味。这和中国发轫于宋元之间的章回小说的结构异曲同工。章回小说是以“章”和“回”作为独立单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小说形式。《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采用的都是章回小说的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的“章”“回”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每一个“章”、“回”又独立成篇,可以独立阅读与欣赏。章回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永远指向“未完”,指向人类文明的无限未来。

(412)大历史的系统观

历史的连续与间断和观察历史所使用的基本时间单位有关。一般来讲,随着基本时间单位由小变大,间断的历史就会变成连续的了。从理论上讲,历史的连续与间断具有相对性,关键取决于观察历史的时间窗口尺度。可以按照这种思想对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进行扬弃。至于到底应当采用什么样的基本时间单位,取决于社会系统的特征时间尺度。特征时间尺度是社会系统本身固有的属性,由此唯一客观地决定了观察历史的基本时间单位。不仅如此,对历史的观察不能局限于宫廷争斗,而应当从构成社会系统的科学、技术、经济、政治与文化这五个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局整关系和生克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的发生与演化。我们把上述看待历史的观点称为大历史的系统观。

1、可以按照大历史的系统观反思所有的“历史断代”及其争议问题。

2、西方学者亨廷顿从文明冲突的角度看待世界秩序显然过于简单了,仅仅使用了文化(文明)这一个维度。

(413)大脑不等于算法

虽然我们至今还不知道大脑在整体上是如何工作的,但是,决不能把大脑简单的等同于一个算法。这显然是犯了还原论的错误。因此,我们无法赞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提出的观点。“我很生气”这个简单的具体感受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结为神经元的生化反应和电子流动的集合,这中间可能涉及很多层级过渡。每一次层级过渡都会发生自由度归并,不同的自由度归并之间还可能存在复杂的因果关系、局整关系和生克关系。每一次自由度归并都会产生一个新的信息通道,从而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和描述变量,最后归并为“生气”这个新的信息通道。

根据经济系统组织水平的不同,可以把经济系统典型的划分为个人、企业、产业、区域、国家和全球等六个不同层次的经济系统。这里除了个人之外,企业、产业、区域、国家和全球经济系统都属于“互动主体“(Intersubjective)的范畴。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讲,所有的这些互动主体都是工具性的,都是为人服务的。个人是最基本的经济元。这里我们赞同关于个人的原始含义,其对应的英文是“individual”,指的就是无法(in-)再分割(divide)的东西。当然,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可以把个人进行无限细分,一直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对于经济学来说,个人是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再进行细分就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说,个人层次之上的所有经济系统(经济实体)都可以被看作是由互动主体构成的认知主体。昝廷全1997年在《经济学动态》第2期曾经发表了“经济系统的认识和描述:认识相对性原理”,详细讨论了相同层次和不同层次的经济系统之间的认识和描述问题。

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人文科学不仅要关注作为个体(individual),更要关注具有互动主体性质的各个更高层次的各种人工系统以及形成各种人工系统背后的社会行动蓝图和共同相信的虚构故事。广义的讲,要想了解人类的未来,不仅要破译基因组织,了解神经元,还要借助各种作为互动主体的人工系统,更要理解背后社会行动蓝图和各种虚构故事。

文字发明之后,催生了各种虚构实体,写在纸上的事情被认为和树木、山川、河流一样真实。古埃及的抄书吏使用莎草纸和铁笔就能左右整个村落的命运。19世纪后期,欧洲列强在一张还有一半空白的非洲地图上画几条线就完成了对整个非洲大陆的瓜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即使在战争年代也手不释卷,被称为用笔打仗。文字发明之前,讲究口供;文字发明之后,讲究白纸黑字;现代社会,有图有真相。

根据传统的认知科学,只承认人是认知主体,正所谓“人是万物的尺度”。实际上,一把尺子、一个概念、一个理论都可以有条件的看作是认知主体。任何人类形成的合作网络也都可以有条件的视作认知主体,这种认知主体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超过任何人类个体,但最终无法成为独立于人类的认知主体,自然也无法超越整个人类。

(414)原来简化并不简单

复杂性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公认的一个关键词汇。诺贝奖得主普利高津(I.Prigogine)和其学生兼助手尼科里斯G.(Nicolis)曾经于1986年出版过一本著作,书名就叫《探索复杂性》(Exploring Complexity)。面对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如何握简驭繁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原来简化并不简单。简化并不是随意的删减,简化是有规律可循的。简化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三点:1、简化可以是事物的极端或极端的集合。例如,掌握了一个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就基本上了解了这个函数。人们常说的“底线思维”,其实也是一种简化。又比如,只要了解了四大天王就基本上掌握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香港歌坛的基本情况。再比如,人们如何形容东北很冷呢?通常的说法就是,那里冬天的气温可达摄氏零下四十度以下。这里的零下四十度就是一个极端。这里用零下四十度这个极端来形容东北很冷的做法就是一种简化。2、简化可以是满足极端关系的变量的集合,可以是极端的复合或极端的极端。在上面形容东北很冷的例子中,我们还可以加上气温处于零下四十度的天数来强化“东北很冷”。3、简化还可以是不同极端构成的方程的解或解的集合。这里是不是使人联想到极端之美?

猜你喜欢
普适性经济学主体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分层均匀结构地电阻率影响系数一个重要特性普适性的证明
简明经济学
何谓“主体间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普适性四旋翼飞行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小人物笔记与普适性关怀——评匡瓢的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