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田晨曦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杭州311300)
一体化实践教学是指通过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学生培养目标体系并通过教学环节维持日常工作的运转。较之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散性、断层性的弊端,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全程化、渐进性、训练性、整合性的特点,它有助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教学问题的解决,提高教学质量。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借鉴集中较为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德国FH“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加拿大“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实践教学模式、英国“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型”实践教学模式、香港“工业训练中心型”实践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自1999年以来,全国已有多所农林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仍普遍采用传统模式:从教学理念来看,实践教学的地位远低于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定位较其作用远远不如;从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安排来看,各实践内容往往出现断层,简单的重复验证学科理论,缺少设计型、探索型、综合型、应用型训练;从实践教学的活动过程来看,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实践教学考核的实施之间缺少相互的配合,难以发挥实践教学作为独立整体的合力优势。
传统模式对实践技能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均比较薄弱,既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又缺乏足够的硬件设施和师资资源,以致实践技能教学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真培养的质量,加大旅游管理方向学生的就业难度,也直接影响着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并影响到我国实现旅游强国宏伟目标对高素质导游人才的需求。因此,对高校导游专业实践技能教学创新的研究,探索高校导游实务实践技能教学的模式和策略,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针对上述现状问题,以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以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研究内容,以此对教学实践更好地服务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体化实践教学具有全程化、渐进性、训练性、整合性等特点。其全程化渐进性体现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的融合,从时间角度出发其反对简单的割裂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培养阶段,而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由实践验证理论并发现新的问题,总结理论,再到实践中进行验证的螺旋上升状态,随着不断地“理论—实践—理论……”的往复过程,学生的能力渐进式提升。其训练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其整合性体现在一体化实践教学往往整合不同学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塑造学生多元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进行创新研究。
农林院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反对简单地认为实践教学等同于加强学生动手技能,一体化实践教学协调发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将教学以能力培养过程进行开展;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学生职业的技术、技能、技巧和规范,确定若干“关键技能”,并使之课程化,并进行量化管理,逐步使导游专业操作技能教学知识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改革学生实习制度,实行专业技能实习校内模拟达标制。突出农林教育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多学科融合创新。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好处是通过把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综合考虑,使两者相互补充,紧密配合,使学生的知识、心理运算过程和操作行为三者有机结合,把学生的职业意识转化为职业理想、由职业理想转化为职业信念、再由职业信念转化为敬业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的技能性、知识的应用性和就业上岗的适应性得到全面提高,为旅游企事业单位输送大批高素质的中高级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使之更加标准化和国际化。最终共同完成对学生整体培养目标的实现。
基本素质能力、旅游管理能力和旅游管理实践能力三者相互辅助构成旅游管理专业目标能力体系。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目标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基本素质能力和旅游管理能力基础上的体系,通过前期基础理论的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现状问题的能力,并在后期的实践过程中检验前期的学习成果,并使自身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同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发现个人目标与能力之间的差距,为日后提供更加适合个体发展的学习目标。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应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应将二者之间相互联系,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从理论学习走向实践教育,用实践教育检验理论学习,形成一个动态协调的整体培养模式,而非简单的、静态的单体。(图1)
在培养目标体系中旅游管理实践能力按照学生个体对自身目标的需求分为景区规划与管理方向和酒店经营与管理方向,分别培养学生旅游景区规划、旅游产品开发、项目策划、资源环境保护管理能力与酒店实务操作能力。有针对性的教学符合学生个人目标的实现,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图1 培养目标能力体系与课程体系映射关系
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结合农林类院校在涉农、涉林类专业的研究特色和教学优势,有针对地培养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所必需的专业技能,突出学生培养的特点,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需求。在时间设置上,将实践教学穿插到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体化、整体化打造教学体系,在满足基本课时要求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教学在课程时间、课程内容的限制,将学生个人作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中心,将学生个人培养目标的实现作为检验体系建设成功的重要指标。根据学生个体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将体系分为基础性实践、专业技能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研究创新性实践。
一是基础性实践,主要是帮助学生对旅游学原理及相关管理学景区规划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有能深刻的掌握理论知识,满足职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如职业行为习惯、职场礼节、表达沟通能力等。这项实践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专业形势与政策学习、旅游认知实习、观赏植物学实习、林业资源保护实习、野生动物学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
结合农林院校的特点发挥农林类院校的专业优势,使学生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能掌握生态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方法,有针对性和差异性的培养学生的涉农、涉林类基础知识,使学生在个人目标的实现中,突出自身专业优势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形成学生多元的文化基础。
二是专业技能性实践,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服务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如目的地服务、饭店服务、在线旅行社服务、国家公园管理与服务等技能。这些技能以组织学生参与环境旅游解说规划与服务、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游规划设计实习等相关课程进行专项培养。专业技能性实践的开展结合学生个人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展,农林院校在学生专业技能性实践的培养中突出农林文化、生态文化在个人培养目标中的内涵,如强调与森林保护、森林管理、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相关实践课程的设置。专业技能性实践的开展同样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只有经过专业性技能的培养,才能充分验证学生个人目标的可行性,并为今后学生职业规划的方向指明道路。
三是综合性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性思考,通过综合性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学习,通常通过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中期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形式开展实践。综合性实践的开展是作为检验学生阶段性课堂学习成果重要的体现方式,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并形成书面报告的形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及逻辑判断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农林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实践应时刻以农林建设为出发点,独立思考农林建设中的特征和现状问题,提出较为可行的操作方案。
四是研究创新性实践。拥有创新性思维是学生实现个人目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具有创新思维的人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多专业、多领域,因此研究创新性实践可充分的发挥多学科专业经验,跨学科的整合能有效地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新鲜的知识,利于研究创新。对于学生个体而言通过跨学科知识的引入能推动学生对其他学科的主动学习,培养学习方法树立学习意识。对于院校来说,多元的文化利于思维的碰撞,产生更多的学术交流的机会。在农林院校涉农、涉林专业的优势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中与旅游管理专业息息相关。新农村的建设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许多农村在转型发展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口号。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重视新形势下,对林业资源开发的转型,强调发展森林游憩、森林康养产业为重点森林旅游产业。这些都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不可分离。
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在我国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突破原有体系的界限,通过更大程度的引入优势学科和教学资源,结合当今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的发展,有针对性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相关人才。体系有效地整合了农林院校的办学特点和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培养,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实践教学在学生个人培养中的作用,对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方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