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字少一横文化就丢了一点

2019-01-05 07:38姜忠奇
杂文月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细思错字中华文化

□姜忠奇

“具”字中间到底有几横?这个本不该存在分歧的问题,近期却在网上吵翻了天。“两横派”力争,称小时候就这么学的;“三横派”不甘示弱,坚信自己的肌肉记忆不会错。亦不乏围观者心里嘀咕:“汉字是不是偷偷改革过”?甚至在一问答平台上,这被划归为“有哪些让人细思极恐的小故事”之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讨论,再次折射出提笔忘字、提笔错字的社会现象。

读了那么多年书,到头来却写不准常见字,如此荒诞的时代病见于很多人。在这个握着鼠标放下笔杆的时代里,键盘上的手指翻飞代替了白纸上的一笔一画;网络上的检索复制代替了头脑中的凝词炼句。而学校里汉字教学日渐缩水,生活中网言网语屡见不鲜,甚至一些字典也干脆“顺乎潮流”“将错就错”……长年累月下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淡忘汉字的具体构造,只识得大体轮廓,遑论对于汉字之美的“上下求索”了。近些年,相关讨论时而出现,如今已经降级到“具字有几横”的水平,令人遗憾。而很多人猛然发现,打字惯了的自己已经忘记了“忘字”本身,恐怕这才是最“细思极恐”的。

汉字不仅是表情达意的交流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字即是一方天地。观“旦”字,旭日东升,跃于海面,几笔勾勒出“一轮顷刻上天衢”的喜人景象;观“武”字,定功戢兵,止戈为武,形象传达出古人“兵气销为日月光”的和平愿望。正如鲁迅所言,汉字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一撇一捺蕴含一种精神。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审美旨趣、哲学思考都能从这些方块字中找到索引。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华文化的大厦正是由汉字等一砖一瓦砌筑而成。时代的快速变迁,对这些文化载体有所冲击实属难免,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态度和措施去应对。就拿汉字来说,倘若对提笔忘字、提笔错字现象的关注仅限于一阵网络戏谑,任由碧瓦朱甍凋敝为残砖碎瓦,那将是时代的悲哀。这个意义上,关切“具字有几横”的讨论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希望全社会以一叶知秋的敏感,看到小讨论背后的大问题。

国学大师饶宗颐说:“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某种程度上,如果“具”字少一横,那么文化因子就丢掉一点。网络讨论已经过去,但汉字的使用危机仍未解除。期盼相关部门出台一些系统性的保护措施,每个人也能有意识地从鼠标键盘中“透个气”,在那些竖折弯钩中,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细思错字中华文化
“细思恐极”及其变体发展前景
——基于社会反响的实证调查和学术研究
What does ageing mean?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细思找关联,归纳寻模型
易错字 来提醒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错字在身边
60秒找错字
60秒找错字
班主任工作的细思善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