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义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2018年12月1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大会还宣读了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人员名单。与会人员全体起立为英雄们鼓掌。
一个大会,一篇重要讲话,一份名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正式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庆祝当然不是为了念叨功劳而沾沾自喜,至关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情况下,对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逻辑看得更清楚一些。
1980年,有一首新诗风靡全国,题目叫“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诗的语言和音乐一样有一个好处,貌似什么都没说,却道出了一切:“心灵,苦难的心灵/不愿再流浪了”,“我的钥匙啊/你躺在哪里”?“我要顽强地寻找/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40年后,人们也在寻找一把钥匙,一把解释中国奇迹的密钥。这并不是一个纯科学的问题,因为一个大国的成长必然是多维度的,如果只局限于某个维度,研究之后当然可以取得更加科学的认识,比如市场的作用、渐进和增量的改革方式、国家的超大规模等。这些维度对今天再出发也会有帮助。
但是,把任何单个维度当作钥匙或者当作独家钥匙,都会找出反证。比如大约10年前,现实已经让我们明白,市场经济也有好坏之分。
此时需要的是价值的定性校正。简而言之,就是回到人本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总书记首提初心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时候,这次提出改革开放的初心与共产党的初心是一致的。
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可以通过读书和劳动改变个体的命运,看似很平常,但只有回到历史之中,才能深刻理解个中滋味。
直白理解,改革开放的初心就是为老百姓、为国家和民族立下的宏愿。这里面的内涵非常丰富,首要的一条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为了人民”,什么时候都在讲,要问的是“为了人民”为什么在当初成了问题?
还是邓小平的话最形象:“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什么叫优越性?不劳动、不读书叫优越性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回顾改革开放之初,“为了人民”恰恰是从尊重人的基本需求出发的。
任仲平在《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中说:任何成功都绝非偶然。改革开放何以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根本就在于它推动了人的解放,唤起了人的觉醒。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国家发展的力量之源,那就是激發人的力量,因为人,才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失去过的人更懂得这些话的含义。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可以通过读书和劳动改变个体的命运,看似很平常,但只有回到历史之中,才能深刻理解个中滋味。“人”不是抽象的,是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要解放人,要让人觉醒,就会不断触及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等的诸多藩篱。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的解放、人的觉醒和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冲撞不断变换形式和内容。
由此,我们才能实实在在承认,改革开放的历史不能被包装成如花似锦、一马平川的线性历史,它充满了曲折、反复,充满了人的命运起伏。历史逻辑和时代潮流落到具体的人头上,带来的是不仅有阳光,还有风雨的冲刷,让人在每一个重大关头都会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从而也让人在回头看时,有时候也不能不顿生“九死一生”之感。
就拿这次庆祝大会受表彰的改革先锋来说,这个过程,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想必感受到了,优秀农民工代表胡小燕想必感受到了,民营汽车工业发展的代表李书福想必也感受到了,已故的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步鑫生肯定也感受到过。
其实,这份改革先锋名单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宣示。
解释中国奇迹的密钥,在一个个改革先锋身上有着更加生动和清晰的线索。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在基层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普通干部们;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离不开司法系统内的一个个“燃灯者”;要解放思想,离不开具有真理标准大讨论时勇气的胡福明们;文艺要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离不开像“改革文学”作家代表蒋子龙那样的写作者;中国进出口的大发展,更不要忘记了像港口装卸自动化创新者包起帆这样的人。如此等等。
回到人本身,才能更好地解释中国奇迹。这不是一句空洞的话。因为,只有回到人本身,才能对各种言说给出有力的回应。比如,如果说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自身的内在性和动力源,那这一点只有回到人本身才能够给出恰当的解释。同样,只有回到人本身,我们也才能理解:开放促进了人的解放和觉醒,所以开放非常重要,但怎么把事情做对做成做好,则要靠无数个体的努力,所以西方当初接受中国纳入国际经济体系绝不是“恩赐”。同样,只有回到人本身,我们也能理解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时候,为什么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也越来越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说: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是什么让人民不断焕发出“勤劳、智慧、勇气”,让不可能变为可能?背后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人的解放、人的觉醒。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基本逻辑。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意味着我们仍然走在解放人的道路上,这个进程远没有结束;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意味着我们是在不断扩大开放的条件下促进人的解放,而不是相反。
“人”不是抽象的,“回到人”更不是抽象的,它意味着在具体处境中的一系列的抉择。考验我们能不能、敢不敢在一系列抉择中坚持人的价值的衡量标尺的时候到了。
由此,我们才会真正明白接下来要做什么,才会真正明白在重大关头要如何抉择。以人的解放这价值标尺去衡量,对于体制机制弊端会看得更清楚,“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回到人,就要真实理解人的现实处境。尤其在今天,外部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内部思想观念和利益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此时此刻,如何把整个国家里面思想观念和利益可能很不同的群体团结起来,一起往前看、往前走,挑战更大,难度更大。
“人”不是抽象的,“回到人”更不是抽象的,它意味着在具体处境中的一系列的抉择。考验我们能不能、敢不敢在一系列抉择中坚持人的价值的衡量标尺的时候到了。要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要不断增强执政的创造活力,就得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和敢于坚持这个衡量标尺。
再以改革先锋为例,这个名单很重要的一個特点是,地方经验的创造者占有相当比重:小商品市场“汉正街”模式的主要开创者郑举选,改革开放试验田“蛇口模式”的探索创立者袁庚,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谢高华……
这绝不是偶然的。因为,“突破在地方,规范在中央”的确是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前行的方式。在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改革开放九条宝贵经验当中,最后一条就提到: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改革开放行稳致远。可以肯定的是,党中央鼓励地方大胆试、大胆闯。更准确地说,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候,只要是有利于人的解放的,就应该大胆试、大胆闯。
这种改革方式,从成本上说比较低。而从人的解放角度说,因为层级越低的地方离现实的人越近,可以更好地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创新。并且,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也会确保地方创新不偏离正常的轨道。重要的是认识到,当前治理体系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创新动力不足。不解决这个问题,解放人就无从谈起。
请注意,201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有这样一个新提法: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信号已经足够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