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莉
2017年,被称为“中国最前列的高中”的成都七中,有30多人被伯克利等国外名校录取,70多人考进了清华北大,一本率超九成。
成都七中将上课情形通过网络远程同步给248所中国贫困地区的高中。这些高中,曾有学校仅有个位数考上一本,但是在与成都七中通过网课同步上课后,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
16年的时间里,共有7.2万名“远端”学生,其中88人考上了清华、北大,大多数考取了一本。
跟踪采访的记者认为,这是两条平行线,因为一块屏幕相交在了一起,屏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互联网的最大价值是消除信息鸿沟。这块屏幕所代表的技术力量,一定意义上,把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领进了大学,走向了更多可能的未来。
通过网课,一些原本连一本学生都没有的高中,是出了考入北大、清华的考生,但是通过网课努力追寻的是一个分数。也许在分数上,可能无限地接近他们,但在综合素质、人生阅历,乃至社会阶层上仍旧是两个世界的人。相比身处不同方位和不同教育环境而言,这才是所谓的“两条平行线”。
也有人因此说,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改变命运的不是网课,而是国家政策。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认为这种说法不公平。
现实中,贫困地区有一个国家专项政策,即国家从2012年实施的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全国适用。国家专项的好处就是只有贫困地区的学生能报,有些优秀高校在这个地区有名额,给他们机会去争取。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说在政策上有加分。事实上他们也要竞争,然后才能被高校“择优”录取。高校录取的原则始终是择优,想要得到国家专项批次的支持,前提是你得足够优秀。并不是可以“躺赢”。
一块同年级的屏幕到了这里,需要具备怎样的基础才可以听得懂?而这些基础,他们怎么才能够拥有?
事实上,那7.2万名可以被称作“远端学生”的学生,也是择优而生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成为“远端”学生,成绩差的,或者交不了费用的,都没有资格成为“远端”。这是在有网课教育的学校,还有很多没有网课教育的学校,更不用说边疆地区了,那些孩子又该如何面对这种竞争呢?
有人说一些守在贫困地区教书育人的人,都是很多年前的差学生,都是没有能力到北上广深,所以待在家乡。还有一段时间人们对于少数民族考生加分一政策多有戏谑和调侃,在我看来,不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轻浮。
很多边疆地区,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当地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相比一些贫困地区,他们甚至连“没有能力去大城市,所以才选择留下来教书育人”的人都没有。很多时候,对那里的孩子来说,相比生存,教育是一个有点遥远的词汇。虽然同样有九年义务制,虽然同样不需要学费,但是活下去,没有疾病地长大成人,才是第一位的。所以,怎么来谈教育对他们命运的改变?
比如僜人部落,那里的孩子从小说的是母语—僜语,它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上学以后要学汉语,因为所处地是在藏族地区,同时也要学藏语,比起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北上广深的孩子上学时要学中文、英语来说,他们从小就需要调动各种天赋来进行最入门级的学习。
一块同年级的屏幕到了这里,需要具备怎样的基础才可以听得懂?而这些基础,他们怎么才能够拥有?
就是因为看到他们,很多时候,我就在想,从生命来讲,每个人都是值得被珍惜的人。無论有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有没有机会成为所谓的成功者,你拼尽全力去生活,无论你在何方,你善良、真诚、勇敢,愿意爱与被爱,你就是一个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