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轩
(白城市商务信息中心(白城市蔬菜监测中心) 137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国家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各方面聚焦质量安全问题,重视农产品质量,对于产业发展是有好处的,但质量安全的问题还是存在的,还要持之以恒,不断加强监管,生产者和储运环节等也要更加重视,全面促进农产品安全问题能够得到大幅改善,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食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观念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其安全意识逐渐增强,对食品、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产者迫于市场压力,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只有满足消费者需求,生产出安全健康的食品,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也都明显增强。
一是根据近几年农业部门对蔬菜、水果等多种农产品多批次的市场、基地抽检,合格率均在99%以上,未发生食用农产品中毒事故;二是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改善。
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后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涉农街道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初步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通过多年努力,投资建立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配备气相、液相、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等大中型精密仪器,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全面提升农产品的检测能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对经营环节农业投入品监管,通过开展农药经营许可、备案,推广农药经营分类摆放和限用农药专柜销售制度,对经营氧化乐果、三氯杀螨醇等高剧毒限用农药实行产品销售可追溯制度,从源头上加强监管,规范农资经营市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对农产品生产环节通过开展督促检查,有效保证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质量,确保农产品生产环节安全。经过多年努力,违规销售、使用限用农药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销售、使用禁用农药现象基本杜绝,农产品生产和农业投入品经营秩序日趋规范。
一是部分生产者、经营者的安全责任意识不强,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农业生产经营中还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甚至有些农户为了利益,遇到农产品价格好时未到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就采收上市,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二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导致滥用国家禁限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工作至今的经历都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为目标的技术推广和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技术和知识还有缺失和不足。
一是法治意识不够强。对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宣传还不够深入,公众知晓面不够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信息发布不规范、不全面,市场准入和标准化生产等相关知识普及不够。部分农产品生产者追求产量、忽视质量安全,依法使用农药、杀虫剂、化肥等农药产品的自觉性不高,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关注自用食品安全意识较强,缺乏公共安全意识。一些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欠缺,农产品采购、销售随意性较大。二是支撑保障乏力。检测能力弱,检测的范围不广,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技术力量弱,定量检测等许多基础性检测工作仍未能有效开展。生产企业、批发市场、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自检体系尚未完全建成。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多、小而分散,多数是个体经营户,部分农民专业组织合作社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也不能做到企业化生产要求,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部分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地方标准,多数农产品还未制定地方标准,一些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也难以落实到位,标准形同虚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内容不够细化。
一是安全监管力量不足。农产品安全监管部门统一领导与协调的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人员偏少,监管力量有限,特别是乡镇没有技术力量支撑,难以应付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二是日常监管工作不力。面对多、乱、杂、小的农业投入品经营者,监管难以及时到位、工作乏力、力不从心。三是部分监管领域未到位。由于监管任务点多量大面广线长,加之部分职责不明确、部门之间沟通协作不够,对农村一些零售农业投入品的经营者以及外地农产品未能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存在监管“盲区”。四是支持保障能力弱。检测经费投入不足,且乡镇监管站工作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缺少经费保障。农业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尚无自检能力,委托检测也不多,而且投入大,有机认证费用大,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难以承受。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消费氛围。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现场示范、观摩等各种活动,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让生产者转变观念,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农产品监管人员业务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提升。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对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全方位开展有机防控示范区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支持和推进企业、合作社开展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强化对认证的农产品标识(牌)和证书管理,探索实施新获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奖励制度,大力推进精品名牌战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切入点。重点支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对未达到市场准入要求的农产品禁止上市,用市场准入倒逼农产品生产者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快建立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探索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致人损害无过错原则制度,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如实记录的积极性,实现从生产源头到终端消费的全程严格监管,让生态绿色农副产品获得消费者充分信任、优质农产品获得良好品牌知名度。全面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完成可追溯政府管理平台及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等主要产品可追溯企业管理系统建设,稳步推进企业的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按照农业部的部署按统一规划、分区编码、数据共享、通查通识的原则,建立企业可追溯信息平台,使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全部纳入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体系中,基本实现菜篮子产品的可追溯。
根据农业部制定《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通过大力推广新型农药,加快病虫害防控方式转变,用绿色防控、统防统治防治病虫害,采用物理、生物以及生态调控等手段控制病虫害发生,大力推广高效低毒新农药达到减少农药量,实施农药减量控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充分用好现有检验检测资源,加强县乡检测队伍建设,并开展资质资格认证。二是加大投入,落实保障措施。要将监管工作和检验检测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支持和加快追溯平台等有关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监管能力。鼓励企业加大投入,逐步形成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资金投入体系,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三是制定计划,提高检测质量。要着力解决监测技术人员少、力量弱的问题,鼓励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购买技术服务的形式开展质量安全监管,建立生产企业实时动态监管系统。四是加大源头监管,严格执法。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强化质量安全法治意识。紧紧抓住农产品产地、生产、市场三大关键环节,加大对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宣传培训力度,引导他们按标准化组织生产,规范化开展经营,切实提高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加强领导干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治意识培育,不断增强监管人员综合素质与能力,切实做到严格执法、依法监管。完善责任机制。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推进监管制度与体系建设,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