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神经免疫大会、第五届国际神经感染免疫暨脑血管病高峰论坛(NIC论坛)会议纪要

2019-01-04 21:39王佳伟,彭玉晶
关键词:抗体神经教授

2019年8月9—10日,第二届中国神经免疫大会、第五届国际神经感染免疫暨脑血管病高峰论坛(NIC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主办,由北京医学会、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北京神经内科学会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承办。会议以多发性硬化(MS)、视神经脊髓炎、自身免疫性脑炎、重症肌无力、周围神经病、神经感染、神经眼科、脑卒中等为核心,主要探讨神经病学的最新热点、研究趋势、治疗进展,是一场将神经免疫、神经感染、脑血管病等多学科整合的高端会议,成为引领相关领域发展的风向标。

本届大会主席中山大学第三医院胡学强教授、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佳伟教授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具有卓越贡献的专家: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田志刚院士、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免疫学前辈北京医院许贤豪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维治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杨任民教授、中国免疫学会秘书长高扬教授、神经感染及脑脊液细胞专委会主委赵钢教授,以及神经免疫界卓有建树的郭力、吴卫平、施福东、董会卿、李柱一、赵玉武、张星虎、毕齐等教授,以及全军神经内科主任委员戚晓昆教授、北京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侯任主任委员樊东升教授、上海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管阳太教授,和来自美国神经免疫和感染的著名专家John W.Rose教授、来自日本国立神经科和精神科学会的主席Hidehiro Mizusawa教授、MS学会主席Takashi Yamamura教授、亚太MS主席Kazuo Fujihara教授、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神经免疫系主任ZHU Jie教授以及来自中国香港的专家学者,会议还邀请了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委员。本次大会得到了北京同仁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

大会开幕式于8月10日上午9:00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免疫学会现任理事长田志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国家卫健委神经内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拥军,北京医学会党委书记田宝朋,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主任委员胡学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吴建新、科研处处长焦永红、教育处副处长林思宇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大会开幕式由王佳伟教授主持。在开幕式上,还进行了“同仁医院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精准医学诊治创新平台”的启动仪式,田志刚、王拥军、胡学强、高扬、许贤豪、王维治、杨任民、吴建新、焦永红、林思宇等专家领导上台启动。

8月9日下午为本次大会的继续教育学习班:抗体介导的神经免疫疾病及脑脊液细胞学实验检测技术高级培训班暨北京同仁医院中心实验室第五届第七期临床研究系列讲座。胡学强教授、赵刚教授进行了开班致辞,众多业内本领域知名专家就读片技术、抗体检测进展、实验原理及进展做了深刻讲述。8月10日上午,来自美国的John W.Rose教授以及日本的Takashi Yamamura、Hidehiro Mizusawa等海外专家及田志刚、王拥军、胡学强、赵钢等国内教授就神经病学国际热点及学科新进展做了报告。前沿速递,精彩如下:

(1)日本的Takashi Yamamura教授团队通过大型前瞻性登记研究发现,MS的危险因素主要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其中遗传因素包括是否携带MHC class Ⅱ (HLA-DR2)基因以及IL-7、IL-2RA、CD6、IRF7、TNFRSF1A等因子水平高低,环境因素包括是否感染过EB病毒、少晒阳光、吸烟、饮食习惯的改变等。提示改变饮食习惯、粪便移植、改变肠道菌群以及肠道微生物群衍生药物是否可预防MS的发生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2)日本的Hidehiro Mizusawa教授介绍了与免疫机制相关的小脑性共济失调-自身免疫性小脑炎:这类疾病由于缺乏炎症表现而常被误诊为退行性共济失调。其中一些与肿瘤有关,属于副肿瘤性小脑变性或副肿瘤性神经综合征,另外一些是与自身抗体相关,及早诊断尤为重要,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治疗的。另外,亟需更多的研究来阐明病理机制并建立更好的治疗方法。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田志刚教授讲述了调节性NK细胞与自身免疫之间的关系:随着对NK细胞的不断深入研究,目前已证明NK细胞不仅仅是“杀手”,它还有多种调节性功能亚群,是对T细胞免疫调节理论的补充,具有免疫负调节功能。

(4)由于传统危险因素已不能解释所有血管事件,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介绍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残余风险,并阐述了免疫、炎症与其相关性。所谓残余风险主要分为残余胆固醇风险〔LDL>70 mg/L(1.8 mmol/L)和hs-CRP<2 mg/L〕和残余炎症风险〔LDL<70 mg/L(1.8 mmol/L)和hs-CRP>2 mg/L〕两大类。已有研究发现,与安慰剂比较,LDL-C和hs-CRP均达到靶目标,即LDL小于70 mg/L(1.8 mmol/L)和hs-CRP小于2 mg/L的患者中,血管事件风险降低65%,而二者中有一项未达标或均未达靶目标的患者,仅降低36%。无不良事件发生则存在于更积极降低二者水平者,即LDL小于70 mg/dL和hs-CRP小于1 mg/L的患者中,这些患者血管事件风险降低了80%。

(5)美国的John W.Rose教授介绍了目前MS相关的治疗手段,不仅包括了醋酸格拉替雷、干扰素β1a、干扰素β1b等免疫调节药物,富马酸二甲酯、芬戈莫德、辛波莫德、特立氟胺等口服免疫抑制药物,克拉屈滨、米托蒽醌等口服及静脉化疗药物,那他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奥瑞珠单抗、阿仑单抗等单克隆抗体药物,还包括了甲氨蝶呤、米诺环素、米托蒽醌、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硫辛酸等其他治疗药物。鉴于该病治疗复杂且花费昂贵,John W.Rose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的TREAT-MS研究,希望该治疗流程能协助患者找到最佳治疗手段。此外,他还介绍了干细胞移植治疗MS的可能性、未成年人MS的复杂危险因素(如遗传、环境因素和病毒暴露等),鼓励国际合作,共同寻求MS、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MOG抗体等免疫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新突破。

(6)胡学强教授总结了我国神经免疫事业从诞生、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70年来,历经经验医学阶段的诊疗初探、循证医学阶段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精确诊疗阶段的分型论治和机制探讨三个阶段,我国在神经免疫疾病研究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临床诊疗水平逐渐提高,在国际上已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7)随着检测手段的改良及新型检测手段的采用(临床宏基因组测序),非结核分枝杆菌逐渐被临床医生所关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赵钢教授介绍了非结核分枝杆菌脑膜炎的诊疗策略。目前,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困难,建议临床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效果欠佳时需警惕非结核分枝杆菌脑膜炎。非结核分枝杆菌脑膜炎的治疗可参考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8月10日下午的大会分为五个会场九个分论坛,分别为神经免疫论坛、MS论坛、脑血管病论坛、神经免疫国际论坛暨京沪粤港论坛、神经感染论坛、运动障碍论坛、认知心理睡眠障碍论坛、神经眼科论坛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论坛。百余位来自海内外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部分精彩亮点如下:

(1)John W.Rose教授详细介绍了CIRCLES研究——NMOSD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为国际合作研究,结果发现NMOSD的可能病因、识别相关危险因素、通过生物标记物及时发现疾病活动和复发,使NMOSD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2)日本的Kazuo Fujihara教授分别从临床特征、病理表现、影像学、炎性因子反应等各方面介绍了NMOSD及MOG抗体相关疾病,更新了人们对这类疾病的认知。

(3)祝捷教授主要关注了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诊治难点,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鉴于NMOSD、MS、MOG抗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抗原靶点不同,需注意临床表现重叠;2)结合影像,脑脊液和抗体结果(推荐CBA检测方法而非ELISA法)有助于鉴别;3)MOG抗体阳性患者不诊断NMOSD,避免混乱,但可考虑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相关亚型;4)早期诊断,尽早治疗;5)MOG抗体疾病或MS患者预后一般优于NMOSD患者。

神经免疫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热点,此次会议聚焦前沿、立足临床、话题深入,积极探索免疫修正药物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可能性及疗效评价,搭建高品质的沟通平台。会议旨在抛砖引玉,提高神经免疫疾病的诊疗水平及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助力中青年医师临床、科研思维,培养更高的学术造诣,共同助力临床诊疗实践和科研转化。

本次会议于2019年8月10日傍晚圆满闭幕,会场人头攒动,学术气氛意浓,累计到场参会近千人,通过网络平台关注会议直播11万余人次。

山海万里,学有异同,大会迎来了四海才俊、八方群贤欢聚一堂、持手论道。本着“多元、争鸣、创新、共赢”的宗旨,为广大同仁提供彼此学习、交流的学术平台,为医学事业贡献智慧、共谋未来。

猜你喜欢
抗体神经教授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肌炎自身抗体检测在间质性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刘排教授简介
Ro52抗体与其他肌炎抗体共阳性的相关性研究
一种用于抗体快速分离的嗜硫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神经”病友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