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涛
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阜阳 236000
1.1 发病情况 患儿男性,4个月21 d,因“咳嗽15 d余,发热、气促2 h”于2018年6月13日首次入院。患儿入院前15 d出现咳嗽,呈阵发性连声咳,以夜间明显,无明显喘息,有痰,伴有气促,无呕吐、腹泻。2018年3月在济南市某院静脉给予甲强龙、美罗培南、替加环素,以及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维生素A、维生素D、脾氨肽等治疗后,好转出院。但出院后不能停吸氧,且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2℃,哭闹后青紫,无抽搐、寒战、皮疹、皮肤出血点等。病程中,患儿精神较差,食纳欠佳。
患儿系孕36周于阜阳市某院经剖宫产娩出,出生后青紫,肌张力低,考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羊水吸入性肺炎、先天性膈膨升、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早产儿、新生儿败血症”,住院13 d治疗效果不佳,不能停氧;转上级医院住院治疗40 d,仍不能停氧,且维持机械通气治疗,于2018年3月8日机械通气下再次转至济南市某院,确诊为“重症肺炎、气道发育异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发育不良、卵圆孔未闭、先天性膈膨升(左侧)、隐睾(双侧)”,反复住院约90 d,但一直不能停氧,出院后因再次发热来我院。
1.2 体格检查 体温:37.4℃,脉搏:164次/min,呼吸:58次/min,血压:80/56 mmHg,体质量:4.9 kg。患儿神志清楚,精神差;呼吸急促(吸氧下),鼻翼扇动,双肺呼吸音低、粗,闻及喘鸣音;心音有力,律齐,心率164 次/min,未闻及明显杂音;肝脾不大;四肢肌力、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全身感觉对称存在;双侧隐睾。
1.3 辅助检查 2018年6月13日患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可见斑片状阴影,心影向右侧移位,气管、纵隔向右侧移位,左侧膈肌抬高。肝功能提示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度升高;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心肌酶谱、肾功能、凝血功能、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未见异常。2018年6月16日进行基因测序。2018年7月16日报告显示患儿RYR1基因发生杂合突变,分别为外显子89(c.12242C>T)和外显子76发生(c.11134A>G)。2018年7月12其父亲、母亲基因测序结果提示,母亲有相同的杂合突变,但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父亲未发生RYR1基因杂合突变。2018年7月18日肌电图提示,周围神经源损害。肌肉活检:苏木精-伊红(H-E)染色示肌纤维中央有圆形深红色区;还原型辅酶Ⅰ四唑氮还原酶(NADH-TR)染色示肌纤维中央有圆形无着色的轴空区(以Ⅰ型纤维为主);该区过碘酸雪夫(PAS)染色不着色,改良Gomori Trichrome染色(MGT)染色呈紫色。电镜观察肌肉组织示:轴空区肌节结构消失,横纹紊乱,Z线呈旱蛇行状,肌原纤维间未见线粒体、肌管、糖原和脂滴结构。
1.4 诊断及随访 患儿出生时即有青紫,呼吸功能不全,且不能离氧,反复感染导致肺炎,伴有气道发育异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发育不良、卵圆孔未闭、膈膨升、隐睾。2018年6月13日入院时查体示患儿全身肌肉张力减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运动能力发育迟滞,随访至10个月龄时仍不能坐。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心肌酶谱、肾功能、凝血功能、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未见异常。肌电图显示周围神经源性损害。
第1次在我院经抗感染治疗后,病情稍有好转,于2018年6月22日家长要求出院,带氧院外继续治疗。2018年7月13日因“咳嗽1 d,发热3 h”第2次入院,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肌肉活检及基因测序结果,诊断为“重症肺炎、中央轴空病(central core disease,CCD)等”。2018年9月19日因“咳嗽2 d,发热4 h”第3次入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CCD等”。
CCD由Shy和Magee在1956年首先报道,1958年由Greenfild正式命名[1-3]。CCD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肌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临床表现主要为进展缓慢或无进展的四肢近端无力、肌萎缩,婴儿期和儿童期运动发育迟滞。本病发病率低,活产婴儿中仅为1/100 000[4],目前国内鲜有报道。由于肌肉无力,CCD患者常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脊柱后侧突、关节挛缩以及弓形足等畸形,部分患者伴有颜面肌无力。93%的CCD由RYR1基因变异所致[5],以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方式遗传。该病表型多样化,相同位点的相同突变也可能导致不同的表型[6]。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微型、经典型和严重型。轻微型CCD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独立行走和跑动,仅在肌肉病理检查时发现Ⅰ型肌纤维出现轴空现象;严重型胎儿期可出现胎动弱,甚至死亡,出生后吮吸能力差,终生不能独立行走,可出现呼吸功能不全[7-10]。经典型CCD患者活检肌肉中可见肌纤维大小不均、间距比较宽,呈圆形化;在H-E或MGT染色中,肌纤维中心结构异常不明显;在磷酸化酶及氧化酶[NADH、琥珀酸脱氢酶(SDH)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染色中,Ⅰ型肌纤维的中央位置可出现单个周边境界清晰的水果芯样轴空结构;Ⅰ型肌纤维占绝对优势,Ⅱ型纤维极少或缺乏,无肌纤维坏死或增生,无炎症细胞浸润;轴空在纵轴切面上贯穿于肌纤维全长;电镜下,经典型可见轴空结构横纹紊乱,Z线旱蛇行状或水纹状[11]。
肌肉活检仍是CCD的确诊依据。肌肉MRI显示CCD患者的肌肉选择性地受损害[12]。肌肉MRI检查对CCD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且可将其与杆状体疾病等鉴别[13-14]。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测序为其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帮助[6,15-17]。RYR1基因的致变基因还可引起恶性高热和微空肌病伴眼外肌麻痹,前者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后者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微空病伴眼外肌麻痹患者的表征有:眼外肌麻痹、眼肌麻痹、水肿、眼球运动延迟;神经反射消失;脊柱侧弯;广泛肌无力、中轴肌无力、肌纤维直径变异性增大,肌营养不良;频繁呼吸道感染,呼吸功能不全,肺发育不良等;新生儿可出现肌张力减退;胎儿可出现水肿、肺发育不良。应注意将CCD与微空肌病伴眼外肌麻痹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