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萍,林晓贞,李兆军
(1.沈丘县中医院临床药学办公室,河南 周口 466300;2.河南省肿瘤医院药学部,河南 郑州 450008;3.中国人民解放军95848部队卫生连,湖北 孝感 432100)
奥沙利铂属于第3代铂类化疗药物,因具有抗瘤谱广和不良反应轻的优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化疗中常用[1]。随着奥沙利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引起了相关科室医生和研究者的重视。目前,临床报道的奥沙利铂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和神经毒性[2]。目前,恶性肿瘤,特别是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不但要考虑提高疗效,而且还要降低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降低奥沙利铂在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是目前临床关注的要点。本研究对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12例,分析其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情况,并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入组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和沈丘县中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112例,其中男76例,女36例;年龄39~73岁,中位年龄52岁;肿瘤类型:胃癌43例,结肠癌40例,直肠癌29例;临床分期均为Ⅲ~Ⅳ期;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肝、肾、肺功能正常,并排除脑转移、严重糖尿病、精神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影响周围神经功能的疾病。
1.2 治疗方法所有112例患者均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包括FOLFOX6方案或XELOX方案等。其中奥沙利铂用法用量:130 mg·m-2,静脉滴注,d1[3]。
1.3 周围神经毒性的分级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方法采用Levi感觉神经毒性分级标准将周围神经毒性分为0~4级,并采用四通道高速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腓总神经的SNCV和MNCV[4]。
全组112例患者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1~10周期,中位周期数7。全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为49.11%(55/112),其中1级10例、2级15例,3级5例,4级3例。腓总神经SNCV和MNCV分别为(34.63±6.78)m·s-1、(38.20±8.17)m·s-1。3例4级周围神经毒性患者中,有2例因严重的周围神经毒性而停止治疗。
奥沙利铂是继顺铂、卡铂之后应用于临床的第3代铂类化疗药物,其在药效学、药代学、抗肿瘤谱、不良反应等方面较顺铂、卡铂具有一定的优势,且不产生交叉耐药[5]。最初主要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后来也用于食管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实体瘤的治疗[6-8]。奥沙利铂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和周围神经毒性,其次是血液毒性、肾毒性、心脏毒性等。奥沙利铂发生不良反应的机制繁杂,且尚未完全阐明,急性周围神经毒性多与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活性出现变化有关,而慢性周围神经毒性则与神经元靶点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的背根神经节有关[9]。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主要临床表现为末梢神经感觉异常、四肢麻木、上呼吸道痉挛及感觉异常、口腔周围肌肉痉挛及感觉异常,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抽搐、神经性耳聋等现象,其发生主要是因为奥沙利铂剂量的累积所造成的,可发生于化疗的每个周期,但多发生于第6~8周期,累积剂量达到540 mg·m-2时[2,10-12]。研究[13]发现,间隙连接通道、瞬时受体电位通道、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等是奥沙利铂神经毒性发生的重要途径,且基因多态性也与奥沙利铂导致周围神经毒性关系密切。目前常用的治疗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方法包括锰福地吡、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和黄芪根提取物等药物以及理疗等辅助手段,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疗效。
本研究对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12例的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全组112例患者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为29.46%(33/112),其中1级10例、2级15例,3级5例,4级3例。腓总神经SNCV和MNCV分别为(34.63±6.78)m·s-1、(38.20±8.17)m·s-1。3例4级周围神经毒性患者中,有2例因严重的周围神经毒性而停止治疗。本研究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为49.11%,这与陈勇等[14]的研究结果相近,该报道未经处理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为55.2%。
总之,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较高,且会影响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临床应当积极监测,并加以预防,以免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