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 陈建丽
(1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4)
(2贵阳市妇幼保健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氧、缺血,若不及时抢救,短时间内即可引起死亡[1]。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作为最基础及核心的急救技能,是指为抢救心跳骤停的患者而采取的一系列为恢复生命活动和智能的措施,经过无数先辈经验的总结,心肺复苏技能亦在不断的修正及完善,随着PCR的普及及技术的提高,大大提高复苏成功率,减少神经病残率;尽管如此,复苏的成功率仍低,出院存活部分患儿仍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生存质量上得不到保障。现对心肺复苏的期望不再仅仅是提高复苏率及短期的存活,更关注远期的出院存活及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而复苏过程中的用药,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现就心肺复苏药物作出如下综述。
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儿茶酚胺,具有α、β肾上腺活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肾上腺素已被纳入全球复苏指南,一直作为心搏呼吸骤停的重要抢救药物;虽肾上腺能提高复苏成功率,但可能对总体存活率,特别是神经功能完整的存活率产生不利影响[1];但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肾上腺素是否有益于长期生存及神经功能预后[2-3];有研究表明,标准剂量肾上腺素(1毫克)与高剂量肾上腺素(>1mg)相比[4],发现前者有较低的ROSC率和入院生存,但存活出院及神经功能预后等方面无显著差异[5];人们试图想要增加肾上腺素的用量来提高复苏率,Woodhous等人,通过比较大剂量肾上腺素(10mg)、常规剂量肾上腺素及安慰剂,结果显示三者之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随着研究的深入,肾上腺素的弊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肾上腺素能降低心脏前负荷,增加心肌氧耗[6]。
一直以来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的首选血管加压剂,但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仍然非常差;目前已经评估了许多不同的药物,但是没有药物显示出比肾上腺素更好。
肾上腺素因其存在β肾上腺能活性,CPR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方面,恰好血管加压素没有β肾上腺能活性;Lindner等发现成功复苏患者的内源性血管加压素水平明显高于死亡患者;亦有人想用血管加压素替代肾上腺素;Francis等人,研究表明加压素与肾上腺素相结合和在院外心脏骤停后恢复循环之间存在关联[8];而大剂量血管加压素(1U/kg)与肾上腺素相比,能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但存活出院率无显著差异;然而另一方面,有研究认为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联合应用与单用肾上腺素相比的生存效率的试验也未使患者出院时的生存率增加[9];2015年为简化复苏流程,将血管加压素从指南中删除。
对各型阿片受体均有竞争性拮抗作用,据报道静脉注射纳洛酮可使过敏性、脓毒性、失血性休克的人类或动物血压恢复[10];有研究表明纳洛酮可刺激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来提高心率和血压[11];另外纳洛酮有抗心率失常及正性肌力作用;另外纳洛酮有抗心率失常及正性肌力作用;纳洛酮迅速逆转血液动力学紊乱,可抗休克[10]。在急性缺氧期间,能促进自主呼吸恢复,,逆转通气抑制[12]。有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单独使用纳洛酮能增加心搏呼吸骤停的复苏率及缩短复苏的时间[13],且与肾上腺素连用效果更加显著。
心搏呼吸骤停可使大量的二氧化碳潴留及机体缺氧,缺氧可使无氧分解增加,造成大量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起始以呼吸性酸中毒为主,但随着CA时间延长,最终成为混合性酸中毒;因酸中毒降低心肌收缩力,抑制心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即使如此,但临床中并非越早使用越好,因反复大量的使用碳酸氢钠,能使氧解离曲线左移,降低灌注压,抑制血氧释放,导致高渗性状态和高钠血症,虽能使血液碱化,但碳酸氢根解离产生的二氧化碳弥散到心肌及脑细胞,引起反常性酸中毒[14];因此,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关于高级心脏生命支持的指南并未建议常规使用碳酸氢钠,早期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善通气,如呼吸机辅助通气或是气管插管,只有在长时间未复苏成功、高钾血症或是严重的酸中毒或复苏前就存在酸中毒等情况下,才考虑使用碳酸氢钠。
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临床问题;胺碘酮虽然被归类为Ⅲ类抗心率失常药物,但它也确实具有Ⅰ类,Ⅱ类和Ⅳ类的作用[15]。有研究表明,胺碘酮在OHCA中的住院率高于安慰剂或利多卡因;胺碘酮在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建议使用,其可提高短期存活率,但不能改善长期存活[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