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论治肥胖合并过敏性鼻炎

2019-01-04 16:51:55展汪天宇朱磊夏永良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痰饮水液运化

王 展汪天宇朱 磊夏永良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其发病机制为特应性个体接触到空气中的过敏原,血清免疫球蛋白(IgE)介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从而产生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1-2]。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过去几十年中,AR在发达国家的患病率逐步上升,目前影响着全世界40%的人口,成为了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该病发病也呈上升趋势。一项针对中国成年人群6年内AR的调查报告显示,成人AR的标准化患病率从2005年的11.1%上升到2011年的17.6%[3]。该病属于中医“鼻鼽”的范畴,以流涕或鼻塞,打喷嚏,眼睛周围肿胀与瘙痒为主要表现[4]。该病发作迅速,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学习、工作以及睡眠休息。文献表明,过敏性鼻炎与肥人多食肥甘厚腻之品密切相关,指出过敏性鼻炎与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有关,并提供了有关营养因子与过敏性鼻炎之间关联的可靠证据[5-6]。笔者发现,部分BMI指数(体重kg/身高m2)大于24的轻中度肥胖AR患者使用传统祛风通窍法治疗效果不佳,中医理论认为,肥人多痰,故笔者认为,鼻鼽虽以外感风邪为标,其内在痰湿才为该病之根。治病必求于本,故当以治痰为先。

1 病机分析

1.1 痰饮致病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饮病之名由来已久,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饮发中满食减,四支不举。”因雨湿之气流行,土病不能克水,以致饮邪内积,中脘胀满,不思饮食;四肢无力,不能举动。《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太阴为脾,遇到“在泉”气运,就会因湿气而伤脾,下肢沉重,二便失常,湿留下焦,发为泄泻。可见外界湿气对人体脾的影响,脾失功能水液代谢不利,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至金元时期提出:“痰生百病,百病兼痰。”更加完善地指出痰饮致病具有病位广泛、复杂多变的特性。但归根结底,脾之运化失司为痰湿的形成的首要因素。《景岳全书》曰:“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诸病源候论》曰:“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脾恶湿,得水则胀,胀则不能消食也。”痰从津液而化,在人体机能正常的情况下这些水谷精微、津液都应该在脾的运化下成为气血,但因为正气不足,气脉闭塞不通,津液瘀积胸腹,正常的气血无法化生便形成了痰邪。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

1.2 肥人多痰 肥胖与痰湿等关系密切,《灵枢·卫气失常》对肥胖之人作出腘肉不坚、皮缓的描述,说明肥人骨肉不坚,腠理疏松,易感外邪。宋代《仁斋直指方》中记载:“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说明了肥胖人脾气亏虚,不能升清降浊,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饮。肥人阳气不运,寒湿之邪乃客其形。后世医家陈士铎与叶天士分别侧重于脾气虚与脾阳虚致病的观点。陈士铎更强调肥人痰湿与脾气亏虚的关系“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运行,故痰生之”。叶天士则指出肥人阳虚为本痰湿为标:“夫肌肤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惟多痰多湿。”陈修园认为,禀赋来自先天,有的元气充足之人外邪虽不容易受到外界寒湿侵袭,但同时也难以引内生痰邪外出:“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惟是痰湿颇多,不可不知。”[7]同时以一味丸剂苍术常服,二陈汤加减最宜,确立了却病延年之方药。《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汪昂更是明确指出:“肥人多痰而经阻气不运也。”痰湿由果转因,蓄积体内阻碍经气运行,反过来更害脾气。从上可见,肥人痰湿由脾虚而生,而肥人之脾虚需问责于肥人饮食无度。

1.3 鼻鼽与痰 宿痰伏肺为本病之病机,多由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损伤正气,以致肺,脾二脏功能失调所致。《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凋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主运化水液,肺为水之上源,与正常水液代谢密不可分。因脾气亏损则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布散全身,津液滞留为患。因肺气亏损最终导致肺失宣降,水液失调,郁阻肺脏,停为痰饮。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因此脾生成之病理产物痰湿储存于肺[8]。又因肺开窍于鼻,外感风寒湿邪,寒湿邪气侵袭皮毛,困遏卫阳,肺阳不足难以化湿,内外湿邪留阻气道而致鼻塞。风邪侵袭鼻窍,风胜则痒,故鼻瘙痒难耐。肺的宣降功能失常,痰壅气道,气不得降,肺气上逆而致喷嚏。痰多夹瘀,故气血运行受阻,鼻腔肿胀疼痛。鼻鼽的另一重要特点为流大量清水样鼻涕,饮为阴邪,“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过敏性鼻炎虽与诸多外因相关,但究其根本应源于痰湿。

1.4 从痰论治 治痰湿之要务非在一味地祛痰化湿,而在于补益脾胃。但脾家之痰,则有虚有实,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若只是脾土湿胜,或感受寒湿,或饮食过度而生痰者,此乃脾家本病,只需要祛除湿滞而痰邪自己就会消除,适合以二陈汤为基础,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方剂来治疗。若感受寒湿偏胜者,宜和用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或饮食积滞所致,宜加保和之类消食和胃。此类人素体脾胃不虚,纯因外邪而生痰饮,一时不能运化,影响甚微,先当驱邪。但若患者素体脾虚,饮食不能消化而内生痰者,应当扶正[9]。脾之虚者的治疗主旨便是调理脾胃,增强本身脾胃能力,从此无食积之患。痰饮本是血气病化而生,因脾气亏虚,水液不能运化而生痰者,同时也消耗了人体正常的气血津液,所以虚者就会有乏力短气,疲劳神倦,餐后痞满不消等症状,此类患者适合运用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治疗。在党参,茯苓,白术等健脾渗湿基础上有开肺气的桔梗画龙点睛之笔。若脾阳虚衰,畏寒肢冷者,宜使用理中、建中汤之流。人参白术协助桂枝、干姜以振奋脾阳;白芍补充津液,取炙甘草甘缓之气调补脾胃。使中焦重振,脾胃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

2 验案举隅

案1:某患者,女,6岁,身高124cm,体质量38.5kg,体质指数(BMI)为 25。初诊日期:2016 年 4月10日。患儿半年前因外出感受寒邪而出现打喷嚏、鼻塞、流清涕的症状,无发烧。一直未能痊愈,每当气温下降时症状加重,偶有咳嗽。就诊时,察患儿体型肥胖,精神状态不佳,倦怠乏力。患儿家长代诉其平日里一运动就自汗出,易感冒,纳可,爱吃零食,睡前咳痰,痰色白稀。寐可,二便基本正常,大便时有一日二三行。检查见下鼻黏膜淡白,鼻道见少量水样分泌物。舌淡,苔薄白根稍腻,右寸脉滑。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伴咳嗽,中医诊断:鼻鼽。辨证:脾肺气虚,痰饮阻肺。患儿感邪之后,脾肺两虚。脾虚故纳差,神疲乏力。肺气亏虚则表虚常自汗出,腠理不密容易感冒,肺中伏痰,故时有咳出。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中兼以通利鼻窍,予二陈汤合苍耳子散加减:陈皮、姜半夏、茯苓各6g,炙甘草5g,黄芪10g,苍耳子、望春花、白芷各6g,麻黄5g,紫菀、款冬、浙贝、红枣各6g。共7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水煎服。二诊:患儿咳嗽已瘥,清水鼻涕减少,但仍有有鼻塞、鼻痒就会打喷嚏,仍有自汗症状。在前方的基础上去紫菀、款冬、浙贝,加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加炒白术10,防风6g,太子参10g,后主体思路不变,随证微调,治疗2月余后鼻炎症状基本消失,未再有鼻痒流涕。

案 2:某患者,女,43岁,身高 160cm,体质量70kg,体质指数(BMI)为 27.3。初诊日期:2016 年 10月27日。患者患有慢性鼻炎多年,症状以鼻塞、流清涕为主。察其体型丰腴,患者自诉平日腰背畏寒,四肢不温,到冬天加重,月经时腹胀,白带正常。纳佳,嗜睡早晨难起,大便虽一日一行,但便稀不成型。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西医诊断:慢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辨证脾肾阳虚,痰饮阻肺。患者患病日久,脾肾阳气亏虚,故四肢不温。脾虚湿渗,湿性黏滞,故嗜睡难起,湿性趋下,故大便溏薄。治法:补肾健脾,温肺化饮,予参苓白术散合小青龙汤加减:黄芪30g,党参、茯苓、炒白术各15g,陈皮10g,炙甘草5g,桔梗6g,白芷 10g,麻黄、桂枝、干姜、炒白芍各 9g,当归10g,炮附子 6g,仙灵脾 15g。共 7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水煎服后持续治疗,效不更方,患者诉畏寒症状改善,冬天遇寒鼻炎未发。

3 结语

该病之病机在于痰湿阻肺,损伤正气,虚邪贼风,乃客其形,脾肺失调,诸症始生。痰湿皆因脾失运化,水液失调,津液不生,湿浊不化。肥胖之人只贪口舌之欲,不谙养生之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饮食无节,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不能运化,痰湿困脾,胶固难解,缠绵难愈。以往中医治疗本病的思路皆以祛邪为主使用苍耳子散等辛温之品,散风寒、通鼻窍。而肥胖之人病机在于脾虚而非外感,故单纯使用祛邪之法效果不佳,且辛燥之品更伤津液,津亏则脏不得养,更使病情加重。凡中医治病总循“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脾虚之因又可再分虚实,并对实者施以二陈汤等,燥湿和中,对虚者施以参苓白术散等,补益脾肺。脾为肺之母,补脾治肺乃是补母强子,培土生金之法,脾气充则内湿得化,肺气足则外邪可御。因此,从健脾化痰论治肥人过敏性鼻炎卓有成效,值得推崇。

猜你喜欢
痰饮水液运化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家庭医药(2023年1期)2023-05-30 10:48:04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家庭医学(2019年6期)2019-06-27 01:37:34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饮水
饮食科学(2016年3期)2016-07-04 15:17:38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期)2015-02-27 15:01:58
砂仁治疗着痹之心得
中医痰饮致悸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