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文略》谫论

2019-01-04 15:11:57吕国喜
关键词:宋濂金华

吕国喜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东阳 322100)

王崇炳(1653—1739),字虎文,号鹤潭,东阳贡生,殷殷于乡邦文献之传,惟恐失坠,兼工诗、古文、词。著《学耨堂诗稿》《学耨堂文集》《学耨堂诗余》《广性理吟》等,编著《金华文略》《金华征献略》,有功于桑梓。长子王国陛(1683—1743),字步丹,号德载。康熙庚子科举人。拣选知县,敕授文林郎。《金华文略》(王崇炳选编,王国陛补编),选录金华地区1 500余年间、124人的文章393篇,是为金华古代最优文章总集。

一、《金华文略》概况

(一)成书经过

《金华文略》之选辑、刊刻、重刻具有共同特点,皆父子相继以成。最初发起者为兰溪唐骧,“字骏修,康熙壬戌武进士,授明威将军。好辑遗编,金华文献赖以不坠。”[注]秦簧、邵秉经修,唐壬森纂:《光绪兰溪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52》,上海书店1993年版,第836页。唐骧馆塾名可园,明代著名藏书家胡应麟藏书楼二酉山房旧址,其藏书之富为兰溪之冠。而他自忖难以独力完成,欲觅王崇炳主持其事,可惜唐骧先卒,其诸子唐正学、唐正位、唐正身等继承父志,延请王崇炳为师,并积极参与校对。王崇炳携长子王国陛前往可园,自康熙癸未(1703年)至康熙己丑(1709年),历时六年,终成《金华文略》二十卷,刊刻于唐家。至乾隆七年(1742年),《金华文略》已少全帙,藏版也已虫蚀残缺。金华夏圣善欲更新之,惜其事未举即已成古人。后其次子夏沄濬川,承先志,聘王国陛,借得旧版,筹资予以补刻重印。

(二)资料来源

王崇炳于《金华文略撰例六条》中称:“是编采之《文征》者什之五,《文统》者什之二,其余诸书亦各有采焉。而自拔诸他书专集者什之三。”[注]王崇炳编著:《金华文略》,出自赵一生编:《东阳丛书》16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卷首第1页。《金华文统》,赵鹤编,刻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收作者26人,文章135篇。《金华文征》,阮元声、高倬编,刻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收作者120人,文章435篇。经笔者统计,《金华文略》采之《金华文统》者50篇,约占《金华文略》总393篇的13%。采之《金华文征》282篇,剔除《金华文统》重复者,剩260篇,占66%强。此外,新增文83篇,占比21%。

《金华文略》选文篇数按地区分,金华112篇,兰溪94篇,东阳54篇,义乌54篇,浦江50篇,永康29篇。按朝代分,汉1篇,吴1篇,梁2篇,唐29篇,宋135篇,元62篇,明141篇,清22篇。《金华文征》“每篇之末皆有评语,极简略,当亦阮、高二人所为,皆极其诵芬之辞,空疏无凭,不免言过其实。”[注]阮元声、高倬编:《金华文征》,出自黄灵庚、陶诚华编:《重修金华丛书》1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卷首。《金华文略》仿此,评语约3万字,容量加大,内容丰富,有的补充史料,有的辩难论学,有的考镜源流,有的对比赏鉴,不一而足。荦荦大者,王崇炳131条,阮霞屿(元声)159条。

(三)编选宗旨、体例及分类

之前金华荟萃,若《文统》《文宪》《文征》《婺书》等,多所阙轶,或有所偏废,王崇炳重新选定,而成《金华文略》,其编选宗旨为“表彰往哲,嘉惠来学”[注]王崇炳编著:《金华文略》,出自赵一生编:《东阳丛书》16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卷首第5页。。

参照王崇炳《金华文略叙》《金华文略撰例六条》和毛奇龄《金华文略序》等,抽绎其编选体例大致如下:

1.唐以前,除骆宾王外,舒元舆、冯宿等文概从《金华文征》登载,宋唐仲友文21篇亦照录。

2.“是编所重在文,而人附见,盖文而兼献者也。”吴莱、宋濂、王袆等文章众多,“惟有关于婺中耆旧者则录之”。“凡欲表彰先哲也,至或文不甚工,而其人之德行功业足以表式后学,亦间存一作。所谓因人以录其文,且以文而传其人也。”

3.“恻词艳语,导欲伤教,诚宜禁绝。他则悉凭文章取裁,不敢自区疆域。”

4.“所录之文,至唐始详。”“详于明而略于本朝”,而“明之文独详于兰邑,而他邑尤略”。[注]出自王崇炳撰写的《金华文略撰例六条》。

5.“理则以圣为宗,不标门户;文则以雅为的,不列蹊途。”

6.“盖宋、元以前,三四大家,遗编散失,灰烬难搜,则势不得不略;宋、元以下,五六大家,巨编云束,而坳堂不能纳沧海,势又不得不略。若乃岩处之士,月旦逸其姓名则人略;著撰之家,谱牒失其编帙则言略。”[注]出自王崇炳撰写的《金华文略叙》。

7.“凡夫大经大法、典礼制度,以至帝王之升降,时代之得失,或剖析理学,或表章人物,稍有系于匡时救世之作,必櫽括而探存之。”[注]出自毛奇龄撰写的《金华文略序》。

《金华文统》乃赵鹤为诸生所编教材,带有一定官方意志,四库馆臣称:“大旨仍以讲学为宗。故刘孝绰、骆宾王、舒元舆之文皆所不取。然唐仲友亦不登一字,则门户之见,殊未能化矣。”[注]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44页。《金华文略》则代表平民意志,突破《金华文统》门户之限,选录骆宾王文8篇,舒元舆文11篇,陈亮上皇帝书2篇,陈樵赋4篇,唐仲友文21篇,论兵机政术者多篇。

仿《金华文征》撰例,《金华文略》依文体分类编次,即卷一、卷二为赋,卷三、卷四为序,卷五为碑铭、记,卷六为记,卷七、卷八为论,卷九为辩、说、议,卷十为跋、题、读、考、疑、答、对,卷十一为册文、诏、劄子、箴、露布、檄,卷十二为策问,卷十三为策、表,卷十四为(上)书,卷十五为疏,卷十六为书,卷十七为启、连珠、志、辞、祭文、哀辞、圹记、墓志铭、行状,卷十八为传,卷十九为传、赞、颂,卷二十为铭、杂著。共41种文体。

二、阐幽:极力存其人

《金华文略》作为选集,难免有遗珠之憾,故王崇炳希望有人将唐仲友、苏伯衡、胡翰之文搜罗汇集,以成全璧。此三人皆有才不得尽展,或为门户所排,或罹文网之祸,或位不配望,王崇炳深惜之,唯恐历久而湮没无闻,故借《金华文略》以阐幽。

(一)唐仲友:为门户所排

唐仲友(1136—1188),字与政,号说(悦)斋,金华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三十年中博学宏词科。通判建康府,继试馆职,历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淳熙初,出知信州,淳熙七年(1180年)春,移知台州,九年,升任江西提点刑狱,尚未赴任,因提举浙东常平朱熹弹劾,奉祠。后开席授徒,义乌傅寅、朱质,金华金式、叶秀发皆其知名弟子。《宋史》无传。唐著述800余卷,惜多散佚,《四库全书》收其《帝王经世图谱》,张作楠辑得《悦斋文钞》十卷。当时,唐仲友与吕祖谦、陈亮为婺学三家,却“不幸有为门户所排弃而遭焚灭者”[注]②④⑤王崇炳编著:《金华文略》,出自赵一生编:《东阳丛书》16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卷首第2页;第300页;第388页;第388页;第355页;第371页。,金萼梅更论唐仲友遭六厄:“独悦斋一厄于朱子之论劾,再厄于《宋史》不立传,三厄于吴师道不载入《敬乡录》,四厄于讲学家燔灭潜溪补传,五厄于赵鹤编《金华文统》屏斥悦斋以复新安九世之仇,六厄于修金华志者不能博考,剽窃论性论学之语,攒凑成传以求解于朱门弟子,以致遗事遗文寑以微灭。”唐仲友为朱子所挤排,千载悬案,莫可申辩。朱熹弹劾唐仲友之六通奏状列其文集中,《宋史》朱熹本传亦有载,而唐仲友自辩状无存,王崇炳亦疑其起因为理学门户之见:“朱子与唐,毋乃以理学异同,过持门户,激成此事。”[注]②

王崇炳曾请托好友郑性寻访唐仲友《悦斋文粹》未果[注]王崇炳编著:《学耨堂文集》,出自赵一生编:《东阳丛书》15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54页。。慈溪郑氏是浙东著名的文献世家,其藏书楼二老阁多藏黄宗羲文献。

(二)苏伯衡:文网之密

苏伯衡(1330—1393),字平仲,金华人,苏辙九世孙。至正癸卯(1363年)入礼贤馆,至正丙午(1366年)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洪武三年(1370年),被荐,召见,擢翰林编修,力辞,归。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以翰林承旨致仕,荐平仲自代,太祖即征之,入见,复以疾辞还。二十一年(1388年)聘主会试,事峻复辞还。寻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下吏死。《明史·文苑》有传。《金华文略》录其文11篇。

苏伯衡《舣航辩》云:“身之不辱,而祖宗之无忝。非敢自以为能,庶几寡过焉耳矣,则固舣之力也。休吾身于斯轩,强吾轩以斯名。因物理之察察者,以图终而训后。则亦安而不忘危之志也。”[注]④王崇炳于文后评曰:“以此防身,犹至父子一家,俱受刑戮。明祖之网亦密哉!”[注]⑤又评苏《畏慎训》曰:“其见几防患如此,而卒不免。”[注]王崇炳编著:《金华征献略》,出自赵一生编:《东阳丛书》15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05页。

表笺祸是洪武朝最为典型的文字狱案例,苏伯衡之坐表笺祸,史载不详,《静志居诗话》云:“惜未有为平仲调解者,竟瘐死于狱。悲夫!”[注]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1页。徐永明推测道:“许元死后,苏伯衡撰《祭许祭酒文》,文中大胆地对那些媢嫉构陷的小人给予了抨击,从而也间接地表达了对朱元璋高压政策的不满。苏伯衡在行动上‘不为君用’,在言语上又直言无忌,故他最后被朱元璋所杀也就很自然的了。”[注]徐永明:《婺州文人与朱元璋》,《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3期,第10-20页。

(三)胡翰:位不配望

胡翰(1307—1381),字仲申,号长山先生。先后受学于吴师道、吴莱、许谦、黄溍、柳贯,与宋濂、王袆、戴良并称“金华四先生”。明初,应征纂修《元史》,书成辞归。曾先后两度隐居,三度接触朱明政权,采取既合作又保持距离的态度。暮年无子,终老山林。今存《胡仲子集》十卷。《金华文略》选其文8篇。

《列朝诗集小传》比较胡翰与宋濂之遇与不遇大不同:“潜溪遭时遇主,一时高文典册,皆出其手;仲申老于广文,位不配望,是以天下但知有潜溪,鲜知仲申也。”[注]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3页。王崇炳评胡翰《井牧论》曰:“乌伤吴赐如作《婺书》,不列仲申。与吴正传作《敬乡录》不收唐悦斋,同一隅见。”⑩抱打不平之意显见。王崇炳曾苦苦寻觅胡翰《皇初》一文,“吾觅此文,三年不得,刻《文略》时不及载。后从故人赵岩夫家,得《皇明文衡》,见此篇如获奇宝,即续登之。”铁鞋踏破,如获至宝,其敬服如此。

其他如《中兴寺环翠阁记》以存曹冠,金涓《杨仲章归东阳诗卷序》以存杨芾,宋濂《滕奉使赞》以存滕茂实,张孟兼《唐珏传》以存唐珏,于唐元嘉《方明赋》后略纪唐之世系,于苏谔《净土禅寺新塑罗汉记》后记述苏之家学渊源,于杜斿《昭化寺佛阁记》后补杜氏五高之文采风流,等等,阐幽之功甚巨。

三、纪盛:追述婺学轨迹

王崇炳扼要梳理了金华文章流派史,并言由婺州之文可寻溯婺州之学:

文章源流派别,各有师承。婺州之文,最为近古,则以数巨儒有以导其前也。淳熙间,吕伯恭首倡儒风,从之者则有乔寿朋、葛容甫、李茂钦,而徐文清则受业紫阳,叶成父则文清门人也。景定以后,何、王、金、许,师弟相承。柳道传则北面仁山,黄晋卿则私淑白云。叶景翰、范景先、胡仲申,皆出白云之门。宋景濂则师文肃,王子充则文献弟子也。自明以后,章枫山崛起瀫上。其时弟子则有章恭惠、唐文襄、董道卿、黄梦弼、陆汝亨、凌德容、方寒溪诸人。是编所传,不必皆理学之文。而寻流溯源,支分别出,则婺州之学,亦有可得而知者。[注]⑥⑦⑧王崇炳编著:《金华文略》,出自赵一生编:《东阳丛书》16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卷首;第756页;第367-368页;第754页。

此中举及25人,《金华文略》收其文118篇,约占全书总篇数的30%,具体篇数为:吕祖谦7篇,乔行简2篇,葛洪2篇,李诚之0篇,徐侨1篇,叶由庚1篇,何基2篇,王柏6篇,金履祥6篇,许谦4篇,柳贯5篇,黄溍8篇,叶仪0篇,范祖幹0篇,胡翰8篇,宋濂28篇,王袆19篇,章懋7篇,章拯0篇,唐龙4篇,董遵1篇,黄傅1篇,陆震2篇,凌瀚3篇,方太古1篇。黄百家言:“金华之学,自白云一辈而下,多流而为文人。夫文与道不相离,文显而道薄耳,虽然,道之不亡也,犹幸有斯。”[注]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01页。指出金华之学自许谦始,多流而为文,而道亦赖文以存。即如黄溍明确提倡:“文辞各载夫学术者也。”[注]宋濂著,黄灵庚编辑校点:《金华先生黄文献公文集序》:《宋濂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05页。王袆于《宋景濂文集序》中亦言:“文章所以载乎学术者也。”[注]王袆:《王忠文集》,出自《文渊阁四库全书》122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年版,第89页。徐永明言:“婺州理学家既重道也不废文,大多有文集行世。”[注]⑩徐永明:《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第11页。如吕祖谦有《东莱文集》,并编纂《宋文鉴》《古文关键》等大型文章总集和选集。乔行简有《孔山文集》,葛洪有《蟠室老人文集》,徐侨有《文集》十卷,何基有《何北山遗集》,王柏有《文集》二十卷,金履祥有《仁山集》,许谦有《许白云先生文集》,柳贯有《柳待制文集》,黄溍有《黄文献集》,宋濂有《宋学士全集》,王袆有《王忠文公文集》,章懋有《枫山集》,方太古有《寒溪子集》,等等,文道并举,婺学脉络清晰可辨。

四、以儒家思想为主,兼而博杂

王崇炳崇儒,《金华文略》注重作者的儒者身份,并论及作者之学养、风骨,认为文章是作者品德修养的集中反映。如评黄溍《张子长墓志铭》:“元时,张子长、宋景濂皆以翰林征。子长则谢病不起,景濂则为黄冠以逃。婺州学者,风裁气骨如此。”[注]⑥评唐彪《宦官论》:“翼修先生学经于毛西河夫子,学文于黄梨州先生,宜其言有伦脊如此。”[注]⑦

经史并重,不废经济。黄溍《张子长墓志铭》评张枢:“凡为文,务推明经史,以扶翼教道。不善作琱琢侈靡,谄谀戏豫,放浪无实之言。”[注]⑧很好地概括了婺州学者为文特点。王崇炳于《金华征献略·胡翰》后有相似论述:“是故诠释经史,谈说经济,明二帝三王之道,皆理性之要务,经世之宏规也。”[注]王崇炳编著:《金华征献略》,出自赵一生编:《东阳丛书》15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40-141页。《金华文略》选释经史者比比皆是,谈说经济者如陈亮《光武论》《七制论》,郑刚中《思耕亭记》,范浚《除盗策》《应天策》《实惠策》,葛洪《疏略》,王袆《演连珠》,徐学聚《珰鉴序》,唐龙《盐政志序》《马政志序》,等等,所在多有。

崇尚忠义。徐永明言:“婺州作家重视操行节义是有传统的。”⑩如骆宾王为声讨僭主武则天而起草《讨武氏檄》,激扬万世,王崇炳编《金华征献略》即将其事迹列入《忠义传》予以表彰。宋代有著名抗金将领宗泽,被金人挝杀的梅执礼,誓不降金的滕茂实等。明代,出使云南、抗节而死的王袆被《明史》列入《忠义列传》。对此,《金华文略》皆有记载。另如葛洪《祭李蕲州文》、杜士贤《劾贾似道疏》、章侨《劾东厂太监芮景贤疏》、陆震《陈言图治疏》、陈震《与诸子书》等均为此类名篇。

《金华文略》以儒家思想为主,兼而博杂,与婺学开宗吕祖谦学术风格一脉相承。另涉道教、道家的有冯宿《大唐升玄刘先生碑铭》、唐彪《自勉文》等,涉佛教的有宋濂《华严经赞》等。

五、文学功用

王崇炳《金华文略叙》言:“将以敷陈道德,表彰节概,扬励风教,而一切裁之以文。盖性道者,文章之本干也;文章者,性道之葩萼也。”[注]⑤⑥⑦⑧⑨王崇炳辑:《金华文略》,出自赵一生编:《东阳丛书》16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卷首第4页;第148页;第507页;第569页;第617页;第640页;第465页;第603页;第705页;第748页;第416页;第287页;第783页;第258页;第709页;第597页;第25页;第425页;第729页;第330页;第232页。典型的传统之“文以载道”观。徐永明论:“婺州作家大多是理学家吕祖谦和朱熹的徒子徒孙,浓厚的理学风气对婺州作家的人格、生活方式及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婺州作家的作品表现民族气节、国家命运、社会问题和民生疾苦的内容较多,而表现个人享乐方面的内容较少。”[注]徐永明:《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192页。《金华文略》本着经世致用思想,多选关乎国计民生之文。

(一)治国功用

文学的价值和功用从来都是多元的,治国功用即其一。正如曹丕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注]萧统编,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67页。,《文心雕龙·程器》言:“摛文必在纬军国。”[注]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1958年版,第720页。《金华文略》评唐彪《赠北鱼吴子序》云:“世之足以自寿者,立德、立功外,莫如文章。”[注]⑤即儒家所谓“三不朽”。评舒元褒《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对》:“尽情言之,略无忌讳,唐时对策如此……唐世多难,享国长久,此篇可征矣。”[注]⑥评舒元舆《上论贡士书》:“唐时尚有如此举子,唐时举子尚能作如此言。士气即为国气,士骨即是国桢。三复兹文,兴怀古之思矣!”[注]⑦唐代开放包容,可以“尽情言之,略无忌讳”,令王崇炳无限神往。评王袆《法天顺人疏》:“此万世治天下之法也。在当时疏此,培我明元气多矣。”[注]⑧评许弘纲《条陈兵事疏》:“神羊不触,仗马无声。此亡国之征也……先生此疏,洞中机宜矣。”[注]⑨文运、世运与国运统而观之,体现了王崇炳史家文论的识力,的确,“文风,直接体现为政之气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的盛衰。”[注]李韬、林经纬:《文风与国运》,《光明日报》2013年7月23日,第11版。

(二)教化功用

贞观君臣认为“文章乃政化之黼黻”[注]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9页。,《金华文略》也强调文以致用,有关风教。正如吕祖谦《轮对劄子》:“夫不为俗学之所溺者,必能求实学。不为腐儒之所眩者,必能用真儒。圣道之兴,指日可俟。”王祟炳肯定吕祖谦经世致用的为学为官之道。评郑刚中《论治道人材疏》:“名言笃论,所谓有用之学。”评黄傅《嘱友直书》:“情词恳笃,句不嫌朴,而有益于人。”评梅执礼《吴彦成墓志铭》:“无论人奇,其所建策,至今凿凿可用。”评陈亮《书林勋〈本政〉后》:“硕儒经世有用之学。”评唐仲友《学论》:“布帛菽粟。实用之文,乃救时之良药。”“学必务实,乃为有用。”评张枢《郑义士传》:“文气宕往,至性流注。足以起衰俗而振靡风。”诸如此类,俯拾即是。

(三)审美功用

文学的审美功用与作品的真、善相联系,其他功用的体现、发挥皆以审美功用为中介。如《金华文略》评范浚《性论》:“崇性而抑善,则理学无实用矣。”文质彬彬,情韵相生,即《金华文略》选文标准之一。如评骆宾王《上兖州崔长史启》:“雕缋满眼,然情与文而俱至。”评吕皓《上孝宗皇帝救父兄书》:“情真词楚,宜其动主听,得免父兄于大狱也。”评陈樵《太极赋》:“文丽而理在其中,张平子、左太冲无其质。使宋儒先生为之,又孙其华。”评黄溍《跋吴善父哀辞》:“丰文秀质,存悼之情,流溢毫楮。”评柳贯《立祠植碑后祭方先生文》:“情深词蔚。”评许谦《学校论》:“义正词醇。”评王绅《滇南恸哭记》:“字字血泪,如此文乃至文也。”另如潘良贵《答雷公达书》、宋濂《胡长孺传》《答郡守聘五经师书》、吕皓《牙医说》、郑瓘《杀虎答记》等文皆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清新有味。

透过《金华文略》或可窥王崇炳的文学思想,他强调“文以载道”,经世致用,肯定文学应服务于政教,应充分发挥其功利性、实用性,同时重道而不废文,承认文学有自身的独立性,并不排斥文学的审美性。以这种通达的态度和辩证的方法对待文学发展历史,他从来不设定门户、地域、时代等界限,因而能做到众体兼备,详略得当。

六、文学鉴赏

(一)尊体意识

《金华文略》强调得体,有明确的尊体意识。如评王袆《诫谕中外百僚诏》:“深得制诰之体。”[注]②③⑥⑦⑧⑨⑩王崇炳编著:《金华文略》,出自赵一生编:《东阳丛书》16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462页;第564页;第840页;第740页;第189页;第152页;第264页;第528页;第99页。评宋濂《进大明律表》:“典雅得体。”[注]②评宋濂《平江汉颂》:“善则归君,一篇俱是此意。若侈称将烈,便失裁矣。廊庙之文,所以异于山林也。”[注]③宋濂尝于《蒋录事诗集后》中言 :“予闻昔人论文,有山林、台阁之异。山林之文,其气瑟缩而枯槁;台阁之文,其体绚丽而丰腴。此无他,所处之地不同,而所讬之兴有异也。”[注]宋濂著,黄灵庚编辑校点:《宋濂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27页。四库馆臣于《四库全书总目·杨文敏集》中言:“台阁之文所由与山林枯槁者异也”[注]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84页。,语本宋濂。评吕祖俭《吕东莱先生圹记》:“存其实录,不多作谀墓语,故为得体。”[注]⑥评钱遹《椒湖筑堤记》:“自合体裁”。[注]⑦评冯宿《魏府狄梁公祠堂碑》:“此碑作于魏博归命之时。所以默诱忠悃,而消其强悍者,无所不至,立言最为得体。”[注]⑧其尊体意识一以贯之。

(二)师法渊源

《金华文略》往往在评语中指示文章之师法渊源,高屋建瓴,烛照洞见,具有文学史的观照,从中可见编选者对古代散文的熟悉程度。如指出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深得《孟子》行文之秘,吴莱《欧阳氏〈急就章解后序〉》有追武贾谊《过秦论》之意,宋濂《答郡守聘五经师书》颇类嵇康《与山巨源书》,宋濂《五洩山水志》似用朱熹游记之法,而时兼柳宗元之峭奥,唐钺《章枫山先生传略》尤得司马迁笔法。

师法唐宋八大家。指出吕祖谦文学苏轼,如评其《大禹论下》:“颇似东坡先生之文,俊健灵逸之气,风驰电掣,捉之不得。”[注]⑨评其《馆职策》云:“而文章机巧,气魄力量,波澜情态,则眉山衣钵。”⑩指出陈亮《书欧阳公〈文粹〉后》有欧阳修笔意,评黄溍《送曹顺府序》:“宽弘和裕之气,流溢毫楮。开宕顿折,是庐陵风范。”钱基博曾论:“黄溍文为苏轼之疏畅,而归本欧阳修之纡徐……承宋人之学,为宋人之文。”[注]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20页。评徐畸《重游禹山会大智院新修记》似欧、曾笔意,唐彪《自勉文》神气绝似韩愈,等等。

七、著录及流传

王崇炳自言:“使学者欲求先贤之言,则《文略》可稽。”[注]王崇炳编著:《金华征献略》,出自赵一生编:《东阳丛书》15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卷首第9页。1709年,王崇炳向时年87岁的老师萧山毛奇龄请益,求助搜集资料,并恳请老师作序,毛奇龄高度评价王崇炳此举,赞云:“《金华文略》真不朽大业。前文词雄然,舍选评骘,俱极精肃。”[注]相关三通书信现藏于东阳市博物馆。

《金华文略》于《清史稿·艺文志四》有著录[注]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407页。,四库全书总目存目有著录[注]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70页。,《清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八《经籍考》亦有著录[注]张廷玉等:《清朝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967页。,《道光东阳县志》总集类有著录[注]党金衡:《道光东阳县志》,西泠印社出版社2017年版,第693页。,《光绪金华县志》卷十一人物·流寓有载[注]邓钟玉等:《光绪金华县志》,出自《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48》,上海书店1993年版,第868页。,《光绪兰溪县志》卷五有载[注]秦簧、邵秉经修,唐壬森纂:《光绪兰溪县志》,出自《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52》,上海书店1993年版,第855页。,清代地方诗总集《两浙輶轩录》王崇炳小传中有提及[注]阮元:《两浙輶轩录》,出自《续修四库全书》16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37页。。《清代诗文集汇编》188册录入王崇炳《学耨堂诗稿》,稿前作者小传中有提及[注]王崇炳:《学耨堂诗稿》,出自《清代诗文集汇编》18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卷首。。《重修金华丛书》177册录《金华文略》二十卷[注]王崇炳:《金华文略》,出自黄灵庚、陶诚华编:《重修金华丛书》17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金华文征》刊刻后的百年间,《金华文略》新增文23篇,其中王崇炳《五峰先贤传略》介绍了王阳明心学之五峰书院派,包括卢可久、应典、程文德、程梓、李珙、周莹、杜惟熙、陈时芳、陈正道、陈其蒽、吕一龙和赵忠济12人。王长子王国陛2篇,幼子王崧寿2篇,王门人黄廷元1篇。清初“八咏楼社”成员吴之器、斯一绪、章有成等4篇,唐骧1篇、唐骧子唐正学1篇、唐骧兄唐彪6篇等,均为金华清初珍贵文献。

“金华地称僻郡,数十年来蝉冕绝少。后生少年,因陋习简,数典者或忘其祖。叩以前民国宪,嗒焉不能举其姓氏。岂知儒宗文师,比肩接踵,即在桑梓间数百里地哉!”[注]王崇炳辑:《金华文略》,出自赵一生编:《东阳丛书》16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卷首。继金华文献之传,复振婺学,这才是王崇炳选编《金华文略》的良苦用心。总集的编选,本身就是一种文学批评形式,《金华文略》倡导探源溯流、经世之风,既得婺学之正传,又无疑受到明末清初返经思潮的影响。通过比较,可看出《金华文略》对《敬乡录》《金华文统》《金华文征》等的扬弃与超越,以及其中包蕴的王崇炳文学思想,及其无门户之见、宽宏公正、理学贯通、经史共治、兼重文章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等学术品格。本文尝试对《金华文略》的特征、价值与意义进行全面评估,以期对王崇炳研究有所推进。

猜你喜欢
宋濂金华
宋濂抄书
张金华
大江南北(2022年11期)2022-11-08 12:04:18
岁朝清供
宝藏(2021年1期)2021-03-10 11:06:18
诚信的宋濂
宋濂冒雪访师
科学导报(2019年4期)2019-06-11 08:41:00
宋濂诚信求学
陈金华
红气球请客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