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上绝无尺规
——刘恪的《一滴水的传说》阅读随感

2019-01-04 11:20:02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湖湘一滴水写作者

沈 念

(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 长沙 410013)

刘恪是一位对文体葆有极强敏感性的作家。当我们循着这条轨迹出发,才能对他的作品有着类似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那种向往和欢乐。他带给别的写作者的希望和绝望同样强烈,理由在于,看似我们也可以进行有关水的经验、水的想象、水的思考等等的书写,但却被他做到了极致而很难超越。

依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当下散文创作尤其是我的同代人的写作,像《一滴水的传说》这样的写作,是少之又少。“我在写一部叫《湘源记》的东西,考察水的源头,或者考察种族的源头,实际是生命的源头。这是一种超文本的东西,在《湘源记》里,一切事物都是真实的,就像一个侦探追查真相一样的,水是一个作案的高手,真相复杂得令人惊讶!它本身超过了一切小说的魅力,《湘源记》是这样开始它的叙述的……”这样类型的写作,既有阅读的难度及其大众化阅读的受限,更有写作的难度。但对于真正有雄心大略的写作者而言,正视难度,挑战难度,才会走得更远。这也是刘恪写作的可贵之处。

从这一基点上来看《一滴水的传说》的写作,绝不仅是以“散文”这种体裁就可以概括的,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跨文体的写作,因作者创造了一种复调的文本形态。这部作品包括了以下几类体裁:诗歌、思想断片、小说、科普、随笔、图示、历史资料等等。用一个时髦的词,这又是写作中的跨界,且跨度很广,超出一般写作者的能力范围。刘恪在散文文本上的探索与创新,完成了当下文化地理散文创作的一个新建构,与普通的表现方式、呈现面貌截然不同。这种写作的方法技巧,在刘恪以往的小说、散文中都有一脉相承和呈现。也就是说,既是沿续他过往的写作风格,又有着新的拓展和延伸,关键是打通了个人经验与各科知识之间的通道,从而自由逡巡,逾矩无规。

如果放到运动的范畴,对《一滴水的传说》的阅读也就是考验读者的一种拉伸运动,它扩展了我们的经验,且超越这种缘于个体的经验自身,开拓的是一个更广阔的思维和意识的空间。如刘恪对于童年个体经验的描述:

我的生命之水是在桃花山的板桥湖。

顽强地记忆着那个带天井的老房子,青砖墙永远都是湿漉漉,布满了青苔,还会有一根两根青蕨,撩着阴郁的光线,仿佛那种声音来自砖缝,在青草尖流淌,那时祖母的衣角总是兜着我,力量来自大地四角,有一种被拎起来的感觉,每到夜晚那土陶的清油灯,燃着灯芯草,一根雪白的草管浸在暗红的清油里,还有黄豆大的灯光泛着黄豆的颜色……

像夜幕之下茫茫大海之上暴风雨之中的一艘双桅帆船,是大海穿越了船的生命,也是船在创造着海的新的生命形态。刘恪就像这艘船。他的散文写作量与理论和小说相比,虽少,但执拗地建构着一种美学空间。在《一滴水的传说》的空间搭建中,驱动因素主要来自于主体对象与感官、知觉、物的细节、回忆、史识、知识的缠绕。用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的话说,这个空间“不再是从实证角度被切身体验,而是具有一种梦境价值”,是吸取各种形象在其周围的隐喻。这个与水有关的世界是无限打开和任其漫溢的,是源远流长和循环往复的。

回到《一滴水的传说》的原点,立足于湖湘文化、湖湘地理,又与湖湘精神紧密关联。湘人刘恪对湖湘的认知和书写有着宏图伟略,他书写这块地域,以水作为载体切入,实则是要作新的精神表达,也必然伴随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刘恪写一滴水,也是写一条湘江,写湘资沅澧,写江河湖海,写这片地域上的人、物、生活、生命,写过去、现在与未来,写天上、地面与地下。作为文化地理意义上的湘江,只是为刘恪所写的水,提供了一个存在的容器,他不仅以塑造典型的地方形象、地域特征、文化源流为目的,而是力图创造多元化的文本来呈现他对水的思考,来建构他的美学空间。他似乎是要穷尽所写对象在时间与空间、口传与文字中所留下的蛛丝马迹,再通过自己的抵达和寻踪来印证、补充和证实。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历史、民俗、文化、社会等内容,辅之以诗化的语言、多体裁形式的表达。这样的作品,读起来必然会产生一种绵延的、磅礴而摄人心魄的力量。

在我们共同的故乡岳阳,刘恪多次带我走进旧街古巷、乡野村镇,这些有意识无意识的行走,呈现在他的作品中,看似有迹可寻、羚羊挂角,却又重峦叠嶂、千差万别。唯有行走中的一个个点、一个个细节,做实了他作品的源动力。这也是我认为尤其重要的一点,刘恪的写作一直都有着从书斋到现场的转换,就是我们常常称之的田野考察。他表现出了一种向山河与民众求知,向历史与经历求知的姿态和行动。因为只有抵达“现场”,才有作家视为极其珍贵且重要的个人性经验——真实。因为“现场”,才能最大可能地把留存在个人记忆和知识积淀中的场景推到前台,使之获得了身体性的活力。也就是我们心知肚明的真正的知行合一。这个“核”之所在,是爆炸的能量源。

刘恪作品中的空间(时空)感,让作品具有了非常强烈的现代性。首先基于他有一种独立的文化人格,他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有时阅读几十万字的文献典籍,他只会摘取其中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也只是他作品中的一条佐证。他的写作中从来不缺少现代人的生存感受,断裂、破碎、混浊、无目的无意义性,但又有着极强的坚韧与顽强,像是在生活洪流中杀出一条血路,像是云中的枝杈牢牢抓住根植大地的树干。在阅读中我有意打乱《一滴水的传说》的章节,仿佛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行走,我看到一条河从遥远的地方流淌过来,看到一滴水从天空缓慢地滴落下来,水里有诸多分子、原子、中子、粒子、量子,有很多的分解、融合、叠加、拆离,这些光怪陆离的东西,有机地补充和嵌入,建立起复杂精微的空间感知方式。从个人的身体感知系统出发,从经验到抽象,从细节到总体,感知时间、空间,感知命运与未来,感知知识与经验,也是感知人所根植的文化和地域的深度。

回到开始谈到的难度。没有难度,写作就成了重复,其实每个写作者都会考虑向难度进发,因为唯有对难度的探索与超越,才构成一种创造,才真正对自身智慧和心灵质量构成挑战。但往往很多人在进发中退却、止步;这种挑战,或许会失败,但这种失败也是另一种层面上的成功。刘恪的写作从来不会考虑普通读者,这也是《一滴水的传说》的难度所在。如从写作的本质上看,他还在挑战,还在攀越,这种攀越如达到一个理想的难度与高度,就会占据一个精神和艺术的制高点,让他者难以逾越,这样的写作也就有了宽广而绵长的生命力。刘恪的写作让我屡屡想到荷尔德林的一句诗: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绝无。

猜你喜欢
湖湘一滴水写作者
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
黄河(2024年2期)2024-05-24 00:00:55
请珍惜每一滴水
珍惜呵护生命中的每一滴水
云南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 05:59:48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42
我是山上一滴水
一滴水
江河文学(2020年6期)2020-01-04 07:06:37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2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