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和谐: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2019-01-04 05:06邓智平
关键词:社区传统文化

邓智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建设特别是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本文围绕这一问题着重探讨了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一、 治理现代化不能忽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早在2005年8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在《浙江日报》撰写了题为《文化育和谐》的文章,认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注]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并认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文化对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被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一) 治理现代化并非西方化,现代治理理念和制度必须要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调整

众所周知,治理理论来自西方。“治理”(governance)一词源于古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指控制、引导和操纵的行动或方式[注]顾东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重解读[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5):39.。从1980年代开始,“治理”开始得到多方关注,特别是1989年世界银行在关于非洲发展的报告中使用“治理”[注]Blackie M.J.Sub-Saharan Africa:From crisis to sustainable growth:A long-term perspective study[R].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1989:60.概念后引起国际强烈反响。联合国有关机构还专门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并出版一份名为《全球治理》的杂志。因此,国内有部分人认为,既然治理的概念和理论来自西方,那么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就等同于西方化,还热衷于用西方治理理论或话语来进行解读,不自觉地被“捕获”,成为西方学术的“俘虏”“传声筒”“留声机”。殊不知,正如现代化决不等于西方化一样,国家治理现代化也不等于西方化。世界上没有哪个非西方国家接受西方那一套以后就自动变成了“西方”国家,反倒是“阿拉伯之春”变成了“阿拉伯之灾”。近代以来,中国也曾学习、模仿、照搬过西方的制度,如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式的总统制、欧洲式的国会制和多党制,但都“水土不服”,行不通、失败了,直到后来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注]胡鞍钢.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是西方化[N].光明日报,2014-06-23(6).。因此,源于西方的现代治理理念和制度必须要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调整。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注]习近平.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EB/OL].[2014-10-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13/c_1112807354.htm.。近年来,西方的社会治理理论和经验在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中已得到广泛借鉴,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论和方式在社会转型中作为重要管理资源仍未充分发掘和继承。

(二) 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处理好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实现个体生活幸福安康和社会整体活力有序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治理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它主要涉及社会控制、文化价值的内化,以及国家、市场和社会的互动。其宗旨是在推动国家理性和向善的同时,也促进社会成员向现代文明人和现代公民转变。因此,社会治理就是一种按现代性标准对人进行“规训”的过程和“文明进程”。从本质上说,个人要自由,社会要秩序,所以社会治理的关键就是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实现自由与秩序的适当平衡[注]张旅平,赵立玮.自由与秩序:西方社会管理思想的演进[J].社会学研究,2012(3):23.。在这个意义上,判断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标准不是是否采用了某项具体的制度或模式,而是是否实现了个体生活幸福安康、社会整体活力有序这个目标。曾经因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历史终结论”而享有盛名的日裔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近日大幅度修正了他之前的观点,不再高捧民主与市场,核心话语从“自由民主”切换为“国家能力”,并对“自由民主”的美国的混乱局面与政治衰败深感失望,感叹美国政治改革无望、死路一条(No Way Out)。福山承认,没有放之世界皆正确的政治制度,国家能力、法治和民主问责三要素的某种平衡造就成功的政治体系[注]Francis Fukuyama.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M].毛俊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成功的社会治理或者说治理现代化目标就是要实现个体生活幸福安康和社会整体活力有序。首先,要实现个体幸福安康,就必须认真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把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推动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民充分体面就业,收入平稳较快增加,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居住需求得到合理解决,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安全、高效,居民财产和公共安全得到较好的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民生福祉和居民幸福感显著增强。其次,要实现社会活力有序,就必须加大政府简政放权的力度,以改革激发活力,以民主增进动力,以全民参与凝聚合力,增强社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功能,大力建设多元共治、共建共享、融合共进的活力社会;就必须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结合起来,积极化解社会风险和社会矛盾,集小安成大安,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营造团结包容、文明有序、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 文化是低成本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必须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

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功能可以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正功能和负功能等基本类型。其中,显功能是可以外显的容易观察得到的作用影响,潜功能是短期作用不明显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功能是对系统整体产生的有益后果,负功能是减少或降低系统调适的后果[注]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43.。文化作为广义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参与社会治理层面的具体功能不可忽视。

首先,既要看到文化对社会治理具有显功能,也要看到其潜功能。长期以来,文化被视为一种软实力,其意识形态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功能、对促进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文化产业)已得到充分肯定,这些都是文化的显功能。但是,文化还有很多潜功能,特别是在凝聚社会共识、规范人的行为、动员社会参与、引导民间互助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发掘,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但在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非制度化)的治理手段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促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法治、文治都是社会治理的手段,只要是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就应该积极采用。事实上,古人所说的“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以德治国思想都是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的重要体现。而且从成本的角度,法治作为一种外在约束力量比文治作为一种内在自我约束力量的社会成本更高,可以说文治是一种低成本的治理手段。

其次,要区分文化在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的正功能和负功能。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注]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对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容易产生两种倾向:要么全盘肯定,认为传统文化全部是珍宝国粹,只看到其正面作用;要么全盘否定,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是处,全是“吃人”的东西。这两种都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对于文化在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注]习近平.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EB/OL].(2014-10-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13/c_1112807354.htm.。当前,要重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发挥其治理功能和当代价值。

二、 广东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广东各地涌现出一些积极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社会治理的典型,如中山市的全民修身行动、云浮市的村民理事会、肇庆市的“弘扬村史文化、重塑精神家园”农村社会建设工程、河源市通过弘扬家训文化加强农村治理和新风建设,等等,这些基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社会治理创新行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广东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一) 中山:开展全民修身,培育现代公民

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从2011年开始,中山市组织开展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全民修身行动。全民修身行动是“全民”加“修身”加“行动”三者的统一,即以“修身”为本,培养主流价值观;以“全民”为主体,凝聚最广泛社会共识,形成全民认同、全民参与的局面;以“行动”为落脚点,落实知行合一,确保全民修身取得实在的效果。具体来说,全民修身行动包括公民意识培育行动、城市精神光大行动、优良品德倡导行动、公共文明实践行动、传统文化弘扬行动、幸福能力提升行动、新老中山人融合行动、阳光少年自强行动、干部尚德养廉行动、和美环境营造行动等十大专项行动。针对不同的群体,强调不同的修身重点,如号召领导干部修“廉”,少年儿童修“孝”,街坊邻里修“和”,服务行业修“仁”,青年劳动者修“勤”,商人企业家修“诚”等。通过开展全民修身行动,市民素质显著提高,各类道德模范不断涌现,“好人方阵”不断壮大,明礼诚信氛围更加浓厚,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弘扬,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山市社会环境竞争力排名内地第一。

(二) 肇庆:弘扬村史文化,重塑精神家园

肇庆市立足乡村宗族文化较为突出的特点,从2013年起开始推出“弘扬村史文化,重塑精神家园”农村社会建设工程,在促进乡村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同时,提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使文化传统成为推进农村建设的强大内在力量,在推进村庄改造、农村管理、村民自治、经济发展及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现广宁县上林村具有光荣而悠久的革命传统,是肇庆市最具代表性和最大的革命老区村。镇政府以革命烈士为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感动、引导、教育村民,广泛发动村民支持卫生村建设,村民自发筹集7万多元,按照创建卫生村的标准无偿拆除150间厕所、猪舍、牛栏、破房等,改善了村容村貌。肇庆市以弘扬村史文化为切入点的基层治理创新,不仅有利于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保护农村优秀历史文化元素,而且通过把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融入乡村治理中,激发了村民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探索出农村社会创新治理的新模式。

(三) 河源:弘扬家训文化,树立基层新风

客家人素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每个家庭、家族无不看重自己处世思想、应世经务、学习态度等良好家风,每个姓氏家族都有家训族规。家训内容涵括了遵纪守法、和睦亲邻、孝敬父母、祭祀祖先、婚姻家庭、修身齐家等,不但可以励志、劝勤、勉学、诲戒、明德,而且启迪童蒙,矫正人生方向,与当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如卓氏家训“爱国家、孝父母、友兄弟、睦宗族、崇祭扫、敬祖宗、训儿女、和邻里、端心术”。近年来,河源市把弘扬家训文化、践行当代价值、培育文明村风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不断提高村民的道德修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首先是挖掘家训,广泛征集整理各个姓氏家训;其次是传扬家训,通过建立全国首个客家家训文化公园、编印《客家古邑家训》书籍、编创“古邑家训客家魂”节目、制作专题片、创作书法作品、打造宗祠示范点、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宣传手段,全方位开展家训文化宣传;再次是践行家训,通过建立“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自治组织等措施,把家训转化为实际行动和行为规范,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如近三年来,全市农村家庭暴力事件、邻里矛盾纠纷、社会治安案件等下降15%。

(四) 云浮:发挥乡贤作用,实现官民共治

近年来,云浮市在全市范围内探索建立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行政村、乡镇为单位的“组为基础、三级联动”的理事会制度,初步形成了政府以自上而下的服务形式强化社会管理,群众以自下而上的理事形式参与社会管理的互动式社会管理网络。其中,在村民小组(或自然村)组建村民理事会、在行政村组建社区理事会、在镇级组建乡民理事会。每个理事会均由各级党委派驻一位指导员负责组织、协调理事会运行。理事会的理事成员以村中长老、复退军人、经济能人、外出乡贤、外来工为主[注]其中,村民理事会理事由本村有威望、有能力、有公德、守法纪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村干等村中长老,以及村民代表、复退军人、经济能人、外出乡贤等组成;社区理事会、乡民理事会则由本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中的本辖区非公职人员、复退军人、杰出乡贤、退休村干、外来工组成。,均通过民主选举或推荐方式产生。三级理事会以章程形式明确规定理事会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以“议事、协调、监督、服务”的总体职责规范运行、明晰职责。其中,村民理事会、社区理事会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为基本职责要求,乡民理事会则主要履行“表达民意、参与议事、监督政务、调处矛盾、兴办公益”五项基本职责。总体上看,“组为基础,三级联动”的理事会制度,是对传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管理形式的继承,更是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创新,非正式的乡贤力量被有效整合进入体制内,成为多元共治的重要力量,实现了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良性互动和有效衔接。

(五) 潮汕: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产品

我国自古就有邻里互助、公益慈善的传统。潮汕地区由于政府财政收入有限,民间慈善为公共产品供给提供筹资支持的功能更加明显。潮汕善堂起源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卓具潮汕本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间慈善机构[注]据不完全统计,潮汕地区的善堂数量达284座,在城镇、农村均有分布。其中,汕头市有122座,揭阳市有85座,潮州市有61座,汕尾市有16座。。善堂通过募集社会资源,在潮汕地区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一是存恤孤苦、救灾赈灾。1922年,潮汕地区发生强台风海潮,史称“八二风灾”,灾难导致10多万人溺毙。当时,各地善堂立即发动救灾赈灾活动,收捞尸骸、办理灾余善后工作达四月之久,赈济灾区计百余乡村,受赈百万余人。又如汕头存心善堂募集资金为2008年的冰雪灾害发出物资350万元,为汶川地震发出402万元的赈灾物资[注]汕头存心善堂沿革[EB/OL].(2017-10-12).http:∥www.cxst.org/yange.asp.。二是修桥补路,服务公益。修桥补路、建养老院、建医院、建学校等,也是善堂公益服务的主要内容。例如,近年来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宋大峰福利会投入的公益项目和资金支出就有:大峰医院配套建设费用约1100万元;和平医院住院大楼约360万元;和平敬老院约250万元;和平报德殡仪馆320万元;1999年和平镇水改工程850万元;国道路灯约80万元;和平镇境内修桥铺路(包含老和惠路、施茶路等)240万元。仅2008年,福利会资助当地修桥铺路及水改、校舍、卫生院等的资金便近70万元。三是收尸埋骨,恤死善后。善堂历来以收尸埋骨为己任,在购置义冢,无偿收尸埋骨这方面的工作得到当地民众的普遍认可。如陆丰市碣石同信善堂建设的“白厝仔万人坟”,可容纳枯骨11万具,目前已埋入4万余具[注]沈洛羊,罗迅革.善心播洒又十年——走近碣石同信善堂[N].汕尾日报,2013-11-02(03).。有些由善堂修建的义冢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揭阳市榕城区梅云镇觉世善堂联合近30家善堂共同出资,无偿修建“汾水战役烈士陵园”,2015年2月该烈士陵园被命名为第六批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六) 小结: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五大作用

通过上述五个地方的实践探索,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在社会治理中不仅有作用,而且有很大的正面作用。尽管在很多地方,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正面作用是综合的,但通过逻辑的区分,我们可以概括成为五大作用:一是教化民众,涵养心性,培育良好的道德品格,如中山的全民修身行动;二是找到共同记忆,凝聚社会共识,实现价值统一,如肇庆的村史工程;三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统文化成为规范人的行为的有效约束,如河源的家训弘扬工程;四是发掘民间能人,培育社区领袖,实现乡土权力文化网络的重构,如云浮的乡贤理事会;五是整合社会资源,直接为公共产品供给提供筹资支持,不仅减轻了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压力,而且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如潮汕善堂。

三、 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治理工程,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

必须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建议对全省各地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治理工程”,加快社会变迁中的文化调适,重构核心价值和集体认同,形成社会善治的强大动力。

(一) 挖掘文化资源,凝聚价值共识

共同的价值认同是社区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基层治理的基石。“社区”一词并非源于中国,而是一个舶来语,是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过来的,其基本含义是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一般认为,“社区”这个概念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1855-1936)最早提出来的。他于1887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undGesellschaft)的书。在这本书中,滕尼斯对照和比较了存在于大家庭、社区共同体中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种典型的社会关系。他认为,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某种自然意愿,这种自然意愿存在于居住或生活、工作于同一地方的人群中间,人们具有对本社区的强烈认同感、情感主义、传统主义和对社区内其他成员的全面的概念[注]所谓全面的概念是指社区成员在互相交往时,是把对方作为一个全面的人,而不是仅仅因为他具有某种地位,是从对方自身的价值去判断其意义,而不是将其视为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的手段。。相反,社会中的社会关系是基于某种理性意愿,这种理性意愿主要包括理性、个人主义,和感情无涉[注]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2.。总之,在滕尼斯看来,社区和社会是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社会关系的理想类型。虽然作为“社区”概念提出者的滕尼斯没有对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学术界一致认为,滕尼斯所谓的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共同体。

要从社区居民价值和利益共同体的本源意义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我国社区建设是在传统单位体制转型和退缩的背景下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时,初始目的是用社区服务来承接单位制解体后溢出的各种保障功能,把单位制下的公共物品分配转移到社区层面,借此把社区建成党和国家社会秩序维持的“抓手”。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深入,单位制的基础日益削弱,社区制的上述社会使命和政治使命也就变得更加突出。从已有的各种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在国家的视野下,“社区”始终是国家社会管理的基础即单位的替代,虽然国家有时也会强调社区居民、市场力量以及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但国家权力在社区中的支配地位始终是绝对的,其他力量只扮演国家力量的附属角色,社区制与单位制并没有质的差别[注]中国社会学网.国家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变迁[EB/OL].[2009-06-11].http:∥www.sociology2010. cass.cn/news/133037.htm.。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社区建设搞了三十多年却依然矛盾重重?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在社区建设实践中简单地把社区当成一个地理空间和行政区域概念,忽视了社区作为共同体的本源意义。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以传统文化凝聚共同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冲击了传统社区铁板一块的集体意识和共同价值,使得人们的价值和利益多元化,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在当今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只有立足本土,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寻找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才能重新建立新的价值认同。要从各地甚至是各村(居)实际出发,进一步挖掘基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广上述中山、肇庆、河源、云浮、潮汕等地的做法,借鉴台湾开展村史与村民记忆修复、乡土教育与母语教学、史迹文化资产保存与再利用、公共艺术与城乡景观塑造、小区文化形象营造的经验,重构核心价值和集体认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创新,促使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成为新时期凝聚民心、增进团结、促进和谐的精神力量。

(二) 坚持放管结合,规范基层自治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皇权不下县”的传统,代表皇权统治的最低一级地方官吏就是县,县以下的亭、里、村等都是靠道德调整的农业社会,亭长、里正等都是由有威望的人担任的,不代表政府和朝廷,只接受政府的管理和协助政府完成赋税、徭役等工作。我国现行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明确规定,村(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并无行政管理职能,只有协助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的义务。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近年来,随着基层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党和政府对基层越来越重视,基层的事务越来越多,需要“协助”政府干的事情越来越多,导致村(居)委会行政化严重,自治的功能大大弱化,几千年来村(居)民自治的文化传统难以维系。

为此,一方面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释放社会自治空间。基层社区是一个多面体,既有行政管理事务,也有居民自治事务,关键在于如何对社区这两种不同功能和属性进行切割和处理。当前要加快推进行政社区与自治社区的二分,建立行政管理事项社区准入机制,切实减轻村(居)委会的行政性负担。村(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组织存在,在村(居)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开展本地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政府反映村(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行政社区就是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负责“兜底”,负责各级各部门延伸到基层的各项工作。行政社区(镇街政府)需要将行政服务管理事项延伸到自治社区(村/居委会)的,必须与村(居)委会充分协调,明确服务管理的内容、标准、时限等,村(居)委会同意承接的,才可以交由村(居)委会承接,不得硬性摊派,并实行权随责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清理、规范城乡社区的各类考核(含检查、达标、评比等),探索建立由村(居)委会组织居民对镇街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镇街及职能部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要规范城乡居民自治,引上法治轨道。基于传统文化的城乡居民自治虽然会形成自然秩序,但传统文化也可能存在糟粕以及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理念。如传统文化认为,外嫁女不能获得父母家的财产。这一陈习陋规导致外嫁女不能获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从而引发大量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因此,城乡居民自治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政府要引导居民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小区守则、业主委员会自治章程等城乡居民自治规范,并建立社区居民自治规约的审核机制,防止自治规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特别是法治理念相背离。针对农村集体资产主要集中在村民小组一级的现状,重点加强村民小组一级规范管理,进一步明确村民小组和村民小组长的权责,探索在村民小组一级建立党小组、理事会、监事会等民主议事和监督机构。

(三) 丰富文化活动,增强社区信任

众多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信任是一种特殊信任而不是普遍信任[注]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3):11.。也就是说,国人的信任主要存在熟人圈子内。而快速的社会变迁冲击着传统的熟人社区,导致陌生人社会现象。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以在陌生人社会重建熟人社区为核心,打破现代都市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隔墙,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交往互动,重塑守望相助的睦邻友好关系,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促进陌生人向一家人转变,构建同心同德、共建共享、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社区大家庭。

一要加强社区基础建设,拓展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即公共服务站、文体活动中心、健康计生服务中心、家庭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小广场或公园)建设,探索包括居委会办公场地、文教科卫公共设施、群众文体活动场所等在内的非营业性和公益性公建设施配建模式,打造一批融合群众文体活动、居家养老、社区教育、邻里沟通及互助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社区报、社区网站、移动APP等沟通交流渠道。在有效整合社区内的公共服务硬件设施资源的基础上,探索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场所的运营管理。

二要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在活动中促进人际交往。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如组建老年人夕阳艺术团,青壮年舞狮队、龙舟队、篮球队,妇女舞蹈队,青少年学习小组等社区社会组织,举办一家一道菜透过味蕾串门子活动、旧物交换活动、社区老照片展示、志愿服务活动等,增加交往互动机会,活化社会网络,找到居民共同的生活记忆和兴趣爱好,增强社区向心力、凝聚力与亲和力。明确驻社区单位的社区治理主体责任和义务,鼓励引导驻社区单位向社区居民群众低偿提供公共服务资源,免费或低偿开放内部生活服务、体育活动、文化娱乐等设施场地。

(四) 发掘民间权威,培育社区领袖

尽管我国通过实行城乡居民自治制度和村(居)委会直选制度将大量的民间精英吸纳到体制内,但毕竟渠道过于单一,很多民间能人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被吸纳进来。因此,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治理工程必须积极发掘城乡社区的精英人士,重建社区自主权威,再造社区组织体系。

一要积极挖掘基层能人,培育社区领袖。一方面,要配齐配强村(居)“两委”工作人员,努力把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群众声望高的民间能人吸纳进来,选进“两委”班子,使其成为党和政府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要发掘族老会、长老会、民间组织、离退休干部、草根代表等传统组织资源,把领导能力强、社会声望高、热心公益的积极分子培养成社区领袖,发挥其作为利益表达、参政议政、协商调解的功能,成为社区“两委”组织的重要补充。

二要搭建基层精英作用发挥平台。借鉴云浮经验,通过建立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议事会等农村精英整合平台,广泛吸引族长、退休官员、退休教师、经济能人等乡贤参与家乡建设和管理。政府要设立社区事务“一事一议”专项资金或者社会发展基金,鼓励引导社区居民以集体项目的形式自主申报、自主治理,调动居民自治的积极性,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社区建设。建立乡贤嘉许制度,加大对作出重大贡献的民间能人的鼓励表彰力度,进一步调动乡贤建设家乡的积极性。

(五) 发展公益慈善,强化互帮互助

弘扬助人为乐的传统文化,加强公众爱心道德建设,倡导慈善文化,努力把传统慈善引入现代化轨道。一要加大公益慈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公益慈善意识。拓宽慈善文化传播渠道,将宣传慈行善举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着力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形成“人人关心慈善、人人支持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二要促进民间慈善主体健康发展。优先发展具有扶贫济困功能的各类慈善组织特别是基层慈善组织。鼓励城乡社区居(村)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建立慈善互助会或设立互助基金,推动社区慈善发展。积极探索培育网络捐赠等新的慈善形态,引导和规范其健康发展。三要加大对基层慈善组织的扶持力度。通过实施公益创投等多种方式,为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服务。稳妥推进慈善组织直接登记,逐步下放符合条件的基金会登记管理权限。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将适合购买的慈善组织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发挥财政性资金在购买慈善组织服务中的导向作用。落实企业和个人公益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切实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慈善活动的鼓励引导作用。

猜你喜欢
社区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社区大作战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