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鹏飞
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阐述了青年的作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希望。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最开放、最活跃和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直接关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和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以下简称新中国70年),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变迁不断加速,引发了不同年龄层之间生活方式和思想政治观念的急剧变化,代际视角成为人们认识、评判年轻人和社会思想观念变迁的重要窗口。代即世代,是“一定社会中,由于年龄所规定着的人们成长和活动于其中的特定的时代和环境而造就的具有一定社会特质的人群”(2)张永杰,程远忠.第四代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9.。这一“社会特质”的差异性则构成了不同群体的代际特征。在生活节奏缓慢的时代,相邻几代人的生活条件大致相同,思想政治观念变迁比较缓慢。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不断加速,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急剧变迁,呈现出明显的代际特征。
本文综合利用新中国70年不同时期相关研究的历史文献数据,从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三个层面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代际特征的演变轨迹。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的27年时间,中国社会发展总体经过了和平建设时期和“文革”动乱时期两个阶段,是一个独特的“政治时代”(3)张永杰,程远忠.第四代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40.。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大学生大多出生于30至50年代,他们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起来的青年建设者。在党和前辈红色思想的教育下、前辈英雄业绩的陶冶下,他们开始形成并固守着社会本位的思想政治观念。
从思想观念来看,他们的思维方式呈现“直线对应”的特点,“喜欢按着矛盾法则思考问题,习惯于将事物看成是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把现实看做两个阵营”,多从社会“整体大于个人”的视野思考问题(4)张永杰,程远忠.第四代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67-68.。在人生观方面,他们崇尚奋发有为的人生追求,憧憬和幻想中蕴含着强烈透明的英雄观,幻想“可以在建设新中国中成为英雄,成为劳动模范,成为积极分子,成为受人景仰的人”。在价值观方面,他们以社会的需要为最高价值评价标准,“青年人无条件地接受了社会对他们的选择”,社会的选择就是自己的选择,“是值得自豪的事情”(5)张永杰,程远忠.第四代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79.。
从政治观念来看,他们具有坚定的信仰,这一透着“顽固劲”的信仰主要包含两种成分:一是“希望并坚信着穷苦人的世界的到来”的最朴素、最现实的信仰,为了工人和农民利益,他们自愿地将自己的利益割舍;二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对此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富有献身精神(6)张永杰,程远忠.第四代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65-66.。在政治思想方面,他们高度认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强化了思维方式上的服从性,“任何一种思想都可被作为政治思想来衡量,因而思想是绝对不能突破禁区的”(7)张永杰,程远忠.第四代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83.。从政治参与来看,他们积极关心并参与国家大事,很少有人挑肥拣瘦或不服从组织分配,“‘党叫干啥就干啥’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而强烈的政治意识也促使他们卷入“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漩涡(8)张永杰,程远忠.第四代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79.。
从道德观念来看,他们认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主要是以“整体利益”为本位,社会责任感真挚强烈,个人道德水平比较高,时刻准备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人民让干的事”(9)张永杰,程远忠.第四代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79.。在道德选择和行为方面,他们“依据整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把个人情感和行为选择“置于其所从事的政治、军事斗争的现实要求之下”,有违于这种要求的言行将会被主动纠正(10)张永杰,程远忠.第四代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69.。
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多出生于60年代,从懂事开始到进入青年期正好经历“文化大革命”。他们在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后进入校园,开始反思传统“极左”思潮和社会本位的思想政治观念。
从思想观念来看,“6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宏观、抽象,多将个人发展的设计置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宏观视域。在人生观方面,他们人生目标的设定多表现出理想主义的情怀,将改革开放与人生成长协调起来,将“社会和自我的关注结合在成才”的焦点上(11)中共北京市委高校工作委员会.对八十年代首都大学生纵向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32.。在价值观方面,潘晓来信和西方思潮的传播引发他们价值观的多元震颤和价值观迷茫,但他们最终还是拿起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武器,“确立起科学的人生信念”,逐步走出了“自我”的迷宫(12)中共北京市委高校工作委员会.对八十年代首都大学生纵向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34.。
从政治观念来看,他们高度认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举双手拥护改革和开放,并为之奔走呼号”,但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缺乏思想准备”(13)中共北京市委高校工作委员会.对八十年代首都大学生纵向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36.。在政治参与方面,从“西单民主墙”开始他们的民主情绪不断增长,对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开始辩论求索,掀起以民主意识与权利、民主制度与实践、校园民主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民主热”和以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的、内容、方向与趋势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参与热”“参政热”(14)中共北京市委高校工作委员会.对八十年代首都大学生纵向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37.。
从道德观念来看,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方面他们主要是以“集体主义”为本位,对社会的不良习俗敢于挺身而出去斗争,“关心四化、关心改革、关心国家振兴”,社会责任感较强(15)共青团中央研究室.青年工作调研文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150.。在道德水平方面,他们对社会主义“五爱”的认识和表现积极,对社会主义道德有正确的认识,愿意挺身相助他人,“道德状况在同龄青年中,是属于较高层次的”,“道德认识是比较清楚和正确的”(16)中共北京市委高校工作委员会,等.对八十年代首都大学生纵向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66.。
可见,“60后”大学生虽以否定、反思传统社会本位的思想政治观念作为起点,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和自立意识都有了明显变化,但最终肯定和坚持却成为他们思想政治观念的基本特征。他们总体上并没有摆脱整体主义的束缚,而是形成了社会本位的思想政治观念。
进入20世纪90年代,“70后”大学生同样带着对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反思进入校园,成为大学校园的新主人。政治风波、苏联解体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事件在他们身上留下了鲜明痕迹。
从思想观念来看,“7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向微观和具体,较少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视域来设计个人的发展。他们的人生目标设定缺少了理想主义情怀,体现出较多的世俗性、短期性和功利性追求,人生理想转向个人美好生活(17)“浙江省高校学生价值观调查、评析与对策研究”课题组.浙江省大学生价值观调查与评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3(3):46.。他们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主体性,价值标准表现为功利性,价值关注表现为实际化和实惠性,鲜明特点是“主体意识的强化”(18)黄志坚.九十年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热点”现象透析[J].青年探索,1993(4):5.。他们“价值选择从‘务虚’转向‘务实’”,价值评价从严格绝对转向宽容多元,更多以自我发展作为主要价值标准(19)“浙江省高校学生价值观调查、评析与对策研究”课题组.浙江省大学生价值观调查与评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3(3):44.。
从政治观念来看,政治已不是大学生中的热点问题。他们对解决党风廉政问题缺少信心,对谈论政治问题感到不自由,了解政治信息主要依赖社会舆论和现实政治生活,政治表现和施加政治影响的渠道比较有限(20)佘双好,李斌雄.大学生政治新走向[J].青年研究,1994(7):33.。他们对政治的看法更现实、冷静,政治情绪稳定,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比较认同,但“这种认同还没有从情绪上升为理智”,“没有从一般的接受与认同上升到政治觉悟”,对党的思想理论缺乏系统学习和钻研(21)陈国祥.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6):39.。
从道德观念来看,经济体制发生的重大转变导致了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大学生也表现出“道德方面的偏离与困惑”,对社会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比较低。他们开始以新的眼光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现实利益为导向来思考问题,疏远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有向个人本位偏移的倾向”(22)刘庆龙,张明武.道德评价的选择与重塑——首都大学生道德观的纵向研究报告[J].当代青年研究,1995(5):18.。他们在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认识中,国家和社会在他们眼里已经从“崇高的观念”变成了“制约人们成长的客观条件”,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漠(23)佘双好.招生“并轨”后新生思想变化特点及教育对策[J].青年研究,1995(11):27.。
可见,“7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与“60后”相比发生了戏剧性的对立变化。“70后”大学生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思想政治观念的天平上,重心倾斜于个人的一端,是对“60后”思想政治观念特征进行突破的“否定”过程。
新世纪进入大学的是以“80后”为主体的一代,他们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成长的一代。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形塑了“80后”的代际特征,他们成长的过程也引起了更多的社会关注,“独生子女一代”“垮掉的一代”等词语曾是社会给他们贴的标签。
从思想观念来看,他们的思维特征既不同于“60后”的理想主义宏观抽象性,又不同于“70后”的微观世俗性,而是体现为立足现实客观基础的理性务实倾向。他们在价值评价方面多采取相对主义态度,价值观念多变,既有对价值超越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社会的困惑。他们在价值选择方面,“追求进取务实和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在不愿偏重个人与社会、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任何一面的基础上谋求结合点(24)汪慧.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6):33.。
从政治观念来看,他们的“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分析更趋冷静和理性化”,政治上日趋成熟。他们在政治认同方面,“政治取向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实用、功利性倾向”,但“关心国家大事,政治思想稳定”,“政治视野比较开阔,政治评价更为积极”,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在政治参与方面,他们不像“60后”大学生那样激进,也不像“70后”大学生那样的冷漠,在政治上做“平常人”,拥有“平常心”正在成为政治倾向的主流(25)汪慧.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6):32.。
从道德观念来看,他们的道德水平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但在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存在着矛盾和困惑,既有“对传统道德的怀念和依恋,也有对新的价值尝试的激越和冲动”。在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方面,他们比较认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但又不愿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更注重在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前提下为国家、集体和他人提供帮助,用统筹兼顾代替了两极对立的认知,“欣赏鱼和熊掌兼得的责任意识”(26)汪慧.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6):33-35.。
可见,“80后”大学生是在某种意义上尝试把“60后”和“70后”两极对立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折中整合。因此,“8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发展过程中贯穿着明显的内在矛盾与挣扎,但对这种矛盾冲突的折中整合,也促使他们形成了开放包容、向善向上和理性务实的特点。而这恰恰反映了“80后”大学生对“7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发展的又一个“否定”过程。
当前处于大学阶段的主要是“90后”大学生,且随着2018年“00后”在高考考场上完成首个特殊的成人礼,“00后”也逐渐进入大学校园。更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他们成长的独特背景。我们团队近10年来在青少年群体(27)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04.和大学生群体(28)佘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41.中开展了两次大规模调查,本文据此分析“90后”大学生的代际特征。
从思想观念来看,“9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开放多元、微观务实。他们的人生目标设定崇尚积极作为,重视在个人事业的奋斗中实现自我,也愿意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基础上为社会贡献力量,保持着积极健康的价值评价取向。他们虽然认同金钱价值观,但不认可不择手段追求金钱。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务实化、利益化和率性化,人生目标的设定多依从个人需求,率性而为,极少为崇高信仰而奋斗,理想主义情怀明显缺乏。他们选择金钱、权力和社会地位等外在评价的占43.4%,个人品德、能力和生活舒服等内在评价的占55.8%,更关注人生价值的个体内在主观标准。
从政治观念来看,他们对我国政治经济形势总体评价比较乐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并充满信心。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党的领导具有较高的认同度,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有入党意愿。同时,他们政治观念也存在不合理认识的消极因素。他们虽然高度关注却不愿直接参与政治活动,表达关注和意见的方式主要是网络、私下讨论等非正式渠道。他们日常高度认同党的理论,但自主学习获取理论的积极性极低,更多关注自己生活学习、文体娱乐内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中的现实利益因素大于信念认同因素。
在道德观念方面,他们认为社会道德建设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对道德状况好转有信心。他们对丑恶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对于个体文明具有很高认同。他们既保持着对他人的肯定看法与适度的人际关系信任,也存在较高的人际关系顾虑,表现出客观、理性、务实的特点。同时,他们也存在道德的疑虑困惑、相对主义倾向、认知与行为分离的问题。他们尽管对不良道德行为强烈不满,但并没有采取相应行为来制止,道德抉择中存在较多的自我利益考虑和对行为后果的谨慎估量。他们把婚前性行为看成个人之间的行为,较少考虑婚恋问题的社会影响,多持理解宽容的自然主义倾向。
可见,“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虽然与“80后”具有诸多类似的特点,比如具体实务、个体多元、矛盾冲突,但是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思想政治观念冲突兼顾中出现更加注重个体生活的一种新超越。这也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发展的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大学生生活的时代条件和思想政治观念在不断变化,自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及时跟进。新中国7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代际变迁规律,直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教育模式的不断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继承革命老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与独特的“政治时代”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革命色彩。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消除“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思想混乱和应对学潮多发的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形成了传统权威主义教育模式。其典型特点就是经常采取突击化、社会规模化、运动化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转向制度化、常规化和规范化。1994年和1995年,国家教委分别下发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为规范高校教育思想与行为、高校德育管理与检查评估提供了纲领性依据。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始终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2004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17年又根据时代条件的新发展及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又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教育部门及时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配套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对每个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有效途径、工作队伍、社会环境、改革创新、组织领导等进行了专门部署,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制度化发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革命相一致,实践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长期偏重于经验状态,将教育过程作为一种务实工作和一种运动,而不是科学。人们多重视工作中的经验总结,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缺乏科学的研究。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掀起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的大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观念得到广泛认可。这一讨论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直接催生了一个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1984年设置本科专业,到1988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6年开始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生,再到2005年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科专业发展一路凯歌,至2019年5月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各达到82个和323个,成为最大的人文社会学科专业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逐渐从务实工作的经验化形态转变为科学化、专业化和学科化形态,变成在专门知识体系指导、专职人员负责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下的教育实践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革命前辈英雄业绩和红色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多偏重于从教育者本位来认识教育活动,典型思路是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对作为“客体”的大学生“施加”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从而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发生教育者所期待的“转化”的目的。大学生成为外在的教育工作客体和被改造的对象,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鲜明区分。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大学生主体性不断增强的特征,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从重视外在形式的一切社会都存在的教育现象,转变为大学生接受和认同代表无产阶级自身利益的科学理论的自觉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偏重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的规律,转向同时关注大学生主动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规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重视党委行政系统的主导性作用,形成了党组织、团组织、政府部门、学校领导、高校教师等主体都要负责任的全员育人格局。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专业化、学科化和课程化的推进,高校逐渐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工辅导员为核心的专职队伍,出现了责任专职人员化的倾向。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遇到什么问题,社会成员则把责任推给高校,而高校内部则质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也出现了被边缘化的问题。为了纠正这种专职队伍单一责任化和高校育人分割化的问题,高校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机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建设,另一方面日益把专职队伍与全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教师认真讲好和学生积极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氛围,构建起育人大体系(29)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1).,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体从全员育人到专职育人再到专职育人与全员育人兼顾的转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继承革命时期大学生开设马列主义教育课程的经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侧重政治因素和政治性内容,集中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史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些注重大学生认知发展和依靠教育力量的内容安排,有利于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但也存在缺乏大学生道德心理素质培养、对大学生情感和心理发展关注不足、割裂其他影响力量等局限。如果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建立在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上,他们就容易出现思想政治观念的内在矛盾冲突和行为偏差。因此,改革开放以后,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代际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日益全面。既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为首位,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又不断扩展了大学生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健康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既重视知识性内容又重视情感性内容,研究和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着力培养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渠道选择方面,比较重视发挥自上而下的正规渠道的作用,形成了系统化、体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渠道表现形态上,多采取直接显性的渠道,形成了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一种目标、计划和组织都十分严密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渠道信息运行方向上,偏重把教育过程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的单向权威灌输过程,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优势。但是它对于大学生中偶发的、隐性的、非正式的、自主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经常应对不足。随着大学生代际特征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既充分建设正规渠道,又逐渐纳入偶发的、隐性的、非正式的和双向互动的教育渠道,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作用,渠道日益多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形成的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较侧重学校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以教育的力量感染学生,以理论内容的彻底性武装学生,通过系统的说理教育法开展教育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日益丰富,既能坚持用好理论灌输教育教学等传统方法,又全面吸纳了管理、服务、行政、法律、文化等育人方法。在坚持说理教育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与学生的对话沟通,日常生活中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实践中运用社会实践与体验的方法,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和综合性发展。纵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历程,“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到双向,从认知到人格,从理论到实际,从经验到科学”,都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代际特征的集中回应(30)佘双好.大学生代际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发展趋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4(9):13.。
新中国70年的社会变迁塑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代际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回应大学生代际特征的新要求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代际特征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新领域和新方法,又规划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深入研究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代际特征。通过对43个国家的实证研究,美国学者英格尔哈特提出价值观代际变迁的“匮乏假设”和“社会化假设”(31)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现代化与后现代化[M].严挺,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1-32.。前者是指一个人的优先目标反映其成长的社会经济环境,人们会给予缺乏的东西以最高价值,繁荣能促进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后者是指社会经济环境与优先价值观之间存在较长的滞后,个人基本价值观多反映的是个人未成年阶段的主流环境,价值观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他证实,“二战”以后西方社会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优先的价值观代际转变依然发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也发生着类似变化,从理想主义到物质主义,又转向后物质主义;从优先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到追求个人经济物质安全,又转向关注个人幸福感、自我表现和美好生活等方面。可以预见,新时代大学生的代际特征也必然更加明显。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成长中重大事件的系统研究和合理解释,深入参与到大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来。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代际特征。虽然新中国70年每代大学生具有不同的代际特征,但这些特征并非孤立形成,而是相互影响的。例如,当前作为校园主力军的“90后”大学生和刚刚成年走进校园的“00后”大学生,其成长过程中也受到“80后”大学生的影响,且他们的父母辈正是具有鲜明代际特征的“60后”“70后”,他们的祖父母辈则可能是“30后”至“50后”。课题组访谈中发现,很多“90后”大学生都满怀深情地谈及自己小时候爷爷奶奶辈给自己讲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和党的故事,表露了老一辈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认同和支持,这一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也深深感染和影响了大学生,让他们多年以后依然记忆深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将“90后”“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特征,与各代大学生联系起来综合把握。当然,每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大学生代际特征的优势因素,超越其局限性,促进代际协调发展。
综合审视新中国7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代际特征变迁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践,构建既充分发挥学校党政主导性又具主体性、既具稳定性又具开放适应性、既具意识形态性又具大学生价值共识性、既具灌输性又具互动多样性、既具外在显性又具内在隐性的教育新模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趋向。
我们要积极利用中国梦这一载体,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与“30后”至“50后”大学生代际特征相适应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偏重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理想的教育,对增强大学生社会理想的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局限性在于以社会理想教育代替个人理想教育,缺乏对大学生个人人生理想,特别是具体人生目标和道路的指导。将社会理想转化成个人理想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社会理想的教育并不能代替个人人生目标和具体理想教育。且“微媒体时代”的信息交互方式,也使得大学生群体易于对社会现象作出更为简化粗陋的判断,“更加直接地强调个人的当下利益表达、情绪性观点主张,这种反馈再经过微媒体的放大和渲染,使得思想政治观念转换为精神信仰的难度日益提高,有时甚至会滑向相反的方向”(32)李政,朱燕.适应与超越: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102.。因此,立足于大学生个体具体人生目标,我们可以利用中国梦这一载体,逐渐引导大学生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双向互动关系,树立科学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我们课题组调查也显示,对于“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种形象表达”这一观点,大学生选择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占71.0%,选择一般的占22.9%,选择不太赞同和不赞同的占6.2%。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用中国梦载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创新表示认同。
我们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逐渐超越个体局限,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体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发展是由每一个个体发展组成的,个体也离不开社会,“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然而,由于“90后”大学生代际特征的局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来思考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进而夸大个体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使得他们容易按照自己的自然思想基础,形成对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的特别关注。因此,需要引导他们积极提升思维,培育社会宏观视野,改变自发产生的自我中心偏向,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辩证关系。
我们要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习惯,运用宏观整体思维方式认识社会问题。大学生政治观念的形成与他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方式密切相关,而他们关注问题的微观具体视野和思考方式,对其形成良好的政治观念构成了一定的思维障碍。课题组调查说明,大学生日常学习、了解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主动性比较低。而大学生政治观积极度与思想政治理论认同度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且政治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认同影响因素中起到中介变量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融通政治性和学理性,用透彻的学理、彻底的理论和真理的力量武装学生,让大学生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认识和分析新时代的社会现象,培养宏观整体和抽象长远的思维方式,形成对党和政府持久的政治信任和信念。
我们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本质价值体现和反映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根本价值规范。课题组调查也显示,虽然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表现出较高的认同,但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市场,新自由主义因迎合了大学生的朴素自由主义倾向而获得了一些认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因标榜所谓的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和平的新社会模式满足了大学生对美好社会的幻想而受到认可。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久久为功(3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1).。
我们要鼓励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功能,筑牢大学生政治观念的现实基础。若使大学生摆脱政治观念的消极因素,除了在认知上进行提升以外,还应鼓励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和想法,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课题组调查也显示,大学生对已有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价中,评价最高和最为期待的教育方式都是社会实践的方式。以参与者和主人翁的态度来介入生活,能给大学生一个思考问题的现实基点,以改变大学生高度关注却不愿直接参与的旁观心态,进而使大学生摆脱个人微观具体的思维方式,形成更符合社会实际的积极政治观念。这也弥合了大学生政治观念与行为的分离现象,实现教育目标的层次性与统一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我们要加强道德教育与引导,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在多元开放的时代条件下,各种社会利益纷争、社会道德观念、社会道德热点事件和舆论风潮,都给大学生形成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相适应的积极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各种错误思潮和相对主义的道德观念的传播带来了契机。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十分重视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与原则的培养,但“90后”大学生的代际特征也反映了他们尚缺乏稳定的道德观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强调大学生服从于社会道德观念,对“60后”之前的大学生或许还比较奏效。但对于“90后”大学生,虽然他们能暂时接受外在的道德观念,但权威主义教育传导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在面对多元开放和纷纭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冲击时也容易被消解。应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多元复杂的现状,应积极运用好说理教育和心理疏导的方法,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实际,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交流过程,帮助大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体系。
我们要做好个体道德发展的社会内涵教育,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意识。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状况最终都是在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基础上逐渐提升和完善的。大学生自然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选择和判断倾向,是个体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但如果仅囿于自然主义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很容易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观念要求,走向个人主义道德价值观念的误区,最终又会危及社会道德。因此,必须教育大学生深刻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质与功能,科学认识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和各种社会不良道德舆论,从认知上摆脱由于个人成长局限性、认识的偏差和社会负面道德问题影响而形成的自然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提升大学生个人道德的社会内涵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达到向上向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