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琪 裴刚 曾嵘 彭求贤 蒲科婷
【摘要】中药药理学是一门研究中药和机体的相互作用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所涉及的教学范围广泛且知识多而难以理解,而该课程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极其重要,是中医药类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本文对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情况包括优点和教学遇到的困难进行了阐述,并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究,以求能够更好地向同学们传授知识以培养出更专业的人才。
【关键词】中药 中药药理学 教学现状 教学探究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改项目(2018-JG021,2014JG0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等教育课题(GY-19),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湘教通[2016]400号,校行教字[2015]8号),湖南省中药学一流学科。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1-0245-02
引言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一門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功效主治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与药理学研究内容基本相似,但研究对象不同。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类学生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利用中医药传统分类法分类介绍该类中药代表或常用或有代表性的单味中药、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及作用规律,主要内容包括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毒理学等,在知识点上尤其强调中药共性与个性的药理学基础。
1.教学现状
1.1教师应具有较扎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
开展中药药理学教学活动的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有关中医药的知识,对如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用药禁忌、升降沉浮、归经等知识应掌握良好,在教学时没有明显的中医药理论“短板”,对于中药的性能和主治能够具体准确地向学生进行阐述,无误地讲述中药,包括单味药和复方与机体的作用及作用规律,以传授中药药理的相关知识。
1.2课程考核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自教育部中药学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中药学专业认证工作以来,大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中药药理学课程考评采用了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是指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做出评价,具有“过程性评价”的特点,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进行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最终成绩一般是学生的期末最终考核成绩为学习过程或阶段性评价成绩与期末试卷成绩同相应百分比的乘积之和。
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及时调节学习状态,使其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取得的进步形成满足感。它通过平常课堂提问与讨论、平时作业、期中小考、小组成员互评和期末考试等方法调动同学们在课前课后对课程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促使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思考问题,帮助教师从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并且可以准确及时地向教师反映教学的情况以及同学们对新知识的接纳情况,以便教师及时对教学计划和进度进行改进更正,有利于教师和同学们相互之间的沟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个日常监督作用,鞭策同学们课前预习、课后温习和上课期间认真听课学习。
1.3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教学
在教师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穿插着实验操作课程。让同学们学到中药药理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奠定了学生在未来从事研究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直观且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展示了药物的作用,有助于同学们借用实验现象和结果对中药的药理作用加深印象以巩固已学知识。
1.4中药药理作用较为复杂
中药当中的成分较为复杂,甚至于有些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还在研究探索之中,药理作用也变得复杂。同时因为大多数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止一种,复方因为其配伍及各药物比例变化极多而有效成分更加复杂难以进行研究。因为单味中药不止一种药理作用,多味药可能含有同一种药理作用,所以中药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比较难以确定,中药的未知性大且深。
1.5现行中药药理学教学方式大多趣味性不足
中药药理学知识体系庞大,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繁复,并且每个知识比较抽象,涉及的领域广,大多数知识点晦涩让人难以理解。而现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板书和PPT课件一板一眼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缺少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难以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当中,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总体上对知识的接纳度不高。
2.教学改进
2.1教师结合同学已学过的药理学进行对比教课
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药理学作为中药药理学的前期课程。药理学主要介绍各类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规律和机制,以及药物的适应症、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及禁忌症。教师可以将药理学中的药物同中药药理学中的中药进行对比教学,如抗精神失常药与安神药、利尿药和脱水药与利水渗湿药、祛痰药与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在前期课程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讲述,便于学生对于中药药理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2.2利用现代教学方式
教师可让学生下载教学的辅助手机应用如超星、蓝墨云班课等用以进行线上的中药药理学小测验、提问和答疑。并且可以将上学课件或者制作微课和教学小视频发布在应用上用以讲解各个知识点,让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可以结合教师的课堂讲授,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反复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既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充分地利用现代“互联网+”的教育资源。高效利用时间,同时也有反复巩固知识点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运用案例教学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Case?鄄Based Teaching)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具有实践性、情节性、趣味性、互动性等特征, 能够促进学生学习, 可以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的多个教学环节。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同学们自行讨论学习为主,教师的教课起引导作用。教师可运用新颖的病案病例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引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对因为求知欲产生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找答案。或者在遇到特别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时运用案例进行具体详细化的讲解。例如在介绍化痰止咳平喘药时可以通过运用各种中药对痰饮咳嗽病人进行治疗的临床案例,可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各藥所治疗疾病的区别和治疗范围。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对于问题答案进行争论锻炼口才、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
2.4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习
思维导图(Mind Map,MP)是一种用于学习和记录的工具,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习惯运用色彩分明的图片、线条和文字分层次记录信息。例如中药分为“五味”,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五味依次分为“酸”、“苦”、“甘”、“辛”、“咸”,再划线写出每味药的药效,根据药效写出可治证,进行相互比较联系记忆。如图1所示。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比起运用板书、课件或者口头讲述来进行教学,教授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参与到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来不仅可以更好地引导其自学药理作用,更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和操作的兴趣。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可简单地显示中药药理学所记录的内容和层次结构,帮助他们进行记忆和运用,并且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
2.5学生之间组成学习小组
结合现正在实施的形成性评价,建立小组学习制度,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共同讨论探讨知识和问题,并且在期末进行小组互评。采取组内相互测评、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的方法,督促学生进行自学与复习。
2.6实验课与理论课接轨
教师安排中药药理实验课程,教学进度安排尽量根据最近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安排相应的实验课程内容。如本周学习了解表药,实验课程可安排有关解表药的实验,让理论与实践同步,使学生可以做实验时即时巩固所学而不会因为出现的新知识而听不懂课,不能理解记忆相关知识。
3.小结
中药药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教师应利用教学新手段,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长勋.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2]吴昌提,林菊芳,陈宁红.国内外形成性评价述评——兼评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十年[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9(3):66-69.
[3]孟巍,余良主,王柏军,等.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生理学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1):112-114.
[4]方明月.案例教学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教育,2019(7):79-80.
作者简介:
王志琪(1976年10-),女,苗族,天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药理、中药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