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趋势面前,商业的逻辑紧跟风口,抓住红利。2020年的中国互联网,在历经多年的流量裹挟之后,还会在哪些细分领域深耕发力值得期待。
近几年,随着拼多多、抖音等新流量源的迅速崛起,原本处于行业外的人群,通过优秀的模式转化,瞬间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力。这种现象在去年几乎重新定义了“目标用户”这个词。
在过去,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从业者本身,都没有将所谓的“低端用户”当作目标群体。基于之前公司的成功模式,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一线城市,只有高端人群才是优质客户。虽然大家都在提“用户下沉”,但真正能落地的公司凤毛麟角。去年几大新流量源的爆发,也让中国互联网圈视野之外的购买力浮出水面……
在社会焦虑加重、信息高度过载、求知需求分化、知识交付形式进化、技术水平提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用户的长短期信息焦虑也开始显现、知识服务产品形态进化、知识服务获取门槛下降、知识服务产业智能化发展,这4个精神文化升级的核心表征也开始凸显。
从2003年中国互联网二次崛起算起,到今年已度过16个春秋。在这16年的经营过程中,许多企业在业务发展层面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主营业务增速下滑。并且随着从业者经验不断丰富,互联网公司初步具备了服务产业整体的能力,业务也随之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互联网公司的综合化大幕就此拉开。
与之前的丰富外在业务不同,如今互联网公司的综合化是环节和配套功能的综合化。很多公司主营业务看似简单,但实质上要想完成这一种业务需要公司在背后打通很多能力。无形当中,这也增加了国内的创业难度,让复制成功逐渐成为不可能……
例如,尽管当前“AI+”市场呈现容量大、赛道长、碎片化等特点,但随着不同行业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地提供及部署能力经验的逐步积累,各类AI技术提供方尤其是头部企业,已发现并着手整合各类通用基础设施及共性技术。AI平台化发展可加快单一业务的应用场景向更多部门及领域的复制推广,进一步提升AI在不同行业的渗透率并迭代出新的技术方向与商业模式。
此外,近年来文娱产业细分到不同业态之间,围绕同一IP内容产生的协作与融合愈发频繁,由此形成大面积的IP内容联动。IP联动将文学、影视等不同的内容形式串联起来。满足粉丝的多元化需求,帮助产业打通整个泛娱乐生态链,同时使得娱乐内容产品产生持续性价值,衍生品反哺原IP。
目前,国内文学与影视和游戏之间的IP联动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并已塑造出了例如《鬼吹灯》《盗墓笔记》等一系列具有较高价值和较长生命力的IP内容。未来有望通过长线开发联动与运营维护进一步打破形态边界,放大IP的整体价值和延长IP的生命力。
中國互联网的线下扩张已经持续了几年,但是相比起过去笨拙地刷墙、地推等人力的手段。今天在科技的助力下,不但线下扩张有了更高效的方法,而且也触发了很多线下消费生活场景的重新崛起。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线下扩张,摇身一变已经发展成为一股如火如荼的为传统商业环境赋能的大潮……
历经16年的发展,中国网络零售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渗透不断深入,但截至2017年底,占比仍未超过20%。线上纯电商模式的能量已达最高点,线上获客成本日益攀升,庞大的线下市场开始受到行业的广泛关注。
今天,线下门店便利店等业态,在消费者即时性需求的满足方面,仍具有线上渠道无法替代的价值。零售商和电商都在从单一渠道转向覆盖实体店、电商、移动端和社会化媒体的全渠道零售及营销体系。在绝大多数品牌商构建多形式电商平台的同时,综合电商平台也在构建线上线下联盟,使消费者数据更加立体全面,嵌入消费者购买周期中的更多触点,线下零售门店的线上化、数字化进程开始加速。
信息汇集中心的个人化所引发的深远影响,就是生产决策权与生产力的分离。从被动等待供给,到创造需求进而反向拉动供给,都是技术元素推动下,第四次工业革命体现出的产业新趋势。
这是在技术元素加成下,工业体系精细化的结果。
个性化和规模化,一直是中国互联网产业中对立又难以权衡的概念。多数企业只能做到在一定规模化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个性化。但是随着未来科技进步,生产环节的精工细作,或许能使个性化与规模化完美调和……
从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短期行为来看,伴随着产业的数字化发展,用户筛选信息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同时,视频网站会员制度、数字音乐专辑等的推出也促进了用户为优质互联网内容付费的习惯养成。付费内容在未来或将更加注重用户的权益体验以及对内容质量的把控,以帮助用户降低信息门槛、缓解信息焦虑、提高。
伴随着知识服务市场教育程度地逐步提高,以及用户从轻度到重度、从基础到高阶、从大众化到个性化的求知需求分化,知识服务细分赛道的类目也在逐渐拓展。
未来,受到用户认知边界拓展、对综合技能关注度提升等因素影响,基于用户灵活、不断变化的求知需求,体系化程度介于按学科划分与按场景划分之间的按求知主题定制的新认知、黑科技、机会点等知识类目,也将成为知识服务产业核心发展重点之一,聚集更多用户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