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其培养

2019-01-03 06:56杜清怡
牡丹 2019年36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思维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就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基本要求的语文思维特质和语文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组成。为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转变教育理念,不断进行具有学科特色的探究性实践。

近年来,随着时代需求的不断变化,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讨论也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核心素养的概念一再被提及。就时代教育的大背景来看,讲求规范有序、有效的课堂教学仍是教师的主流做法,但这种相对稳定的步骤形成后,也很容易滑向绝对化、固定式的教学模式。而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要在其学习过程中培养出能符合个人发展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与品质。现阶段,教师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探究学习,把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厘清曾经风行的教学模式留下的痼疾,在语文教学中施行更加理性、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除了是语文知识、态度、能力、情感的综合体现,更是构建、理解、发展、创新等具体实践能力的展现。基于当前较为普遍的观点,笔者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维度。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课堂和课外的母语学习和实践中,通过训练、感知、理解与整合,逐步掌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出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语言知识经验,并且在具体的语言情境当中能够将其进行准确而有效的实践运用。它具体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关于对于语音、词语、句子以及修辞等学科基础知識的掌握,二是在实践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在高一、高二阶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基础性的掌握能力和感知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同类型文本,摸索语言规律和特点,同时加大应用实践的范围;高三阶段则需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适合个体化的语言经验体系,发展应用模式,侧重于语言经验体系和应用模式两者的交融突破。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特质的增强。其维度特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和互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随机性、思维的逻辑性和非逻辑性。而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必须和语言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互为表里,相互凭借。这一点在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和训练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深度的写作思维模式,而不是陷入到陈旧浅显的思维套路中。只有将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同步化,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在作文中丰富深刻地表述情感,解决其套路化、公式化的痼疾。

语文课堂是美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包括学生对美进行感悟、鉴赏、创造、表达,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强调品味与和谐,这也是审美教育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学生接受美育,学习和了解美育知识,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欣赏、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能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能力,以及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文化视野的扩展,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意识。在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社会,这种文化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中。课程要求的总目标里明确提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关注当代的文化生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吸取优秀文化成果的精髓。

二、指向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从学情的角度来考虑,高中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组建了丰富的学科层次结构,对于语文学科的认知与兴趣也基本上稳定。同时,个人行为的自主性增强,学习的动机也愈加强烈,但是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逐步进行课堂探究和转变是很有必要的。

(一)学习语言构建方式,强化应用能力

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最为基础的一个维度。这一能力的培养体现出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要求学生在具体活动的练习中和在感知、研究母语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语言的规律。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把握语言规律

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中,首先就要通过对不同文本特征的把握和语言结构的学习,体悟其特征和规律。例如,在小说的学习单元中,《祝福》一课的教学必须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展开。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梳理文章情节,分析小说的结构安排,了解文中倒叙这一叙述手法在情节描写和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其次,要求学生紧抓人物,细致分析关于祥林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找出其在不同时间段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形象变化的特点;最后,要求学生关注首尾段落中环境描写的句子,理解其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语言表达的实践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运用能力一直是重要目标之一。一方面它体现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对学生倾听、应对、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交际场景下灵活运用语言来进行准确的表达。另一方面,根据作用的划分,语言的书面表达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拓展探究部分,教师组织学生仿照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方式,记述身边某一人物的形象特征,在模仿中感悟、体察语言的独特魅力。“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富有趣味和表现力、意蕴深远,这是对学生写作时行文语言的要求。教师对学生审题立意能力的培养、个性化组织创造能力的训练,是写作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形象化、生动而精炼的文字,学生才能在文章中表现出自己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构建出生动鲜明的形象。

(二)引导思维发展,激发思维创新

高中生的个性思想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自主性思维的引导和启发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这就要求教师采用思维型课堂教学策略,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到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语文课堂中,关于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想象能力和迁移思维

这一部分的要求特别体现在诗歌部分教学中,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想象能力。例如,在解读《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时,教师在提供给学生一些古代科考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品味每一词句,发挥想象廓之科考前、考试中、中举后的画面,从而较为全面地了解词中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其通过课文的词句和结构,探究蕴藏其中的内涵,再进一步进行抽象概括和联想,就能轻松地解决诗歌的理解难题。这样既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够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探索方法。

2.思维创新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对于思维个性发展较成熟的学生,教师要激发其探究的意识和欲望,鼓励其寻找新的方法、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用有效性提问和引导,使学生抓住研究对象整体的观点,在这其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范围限制。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别里科夫结婚了,他的生活会不会发生改变?”通过这一新颖而富含想象力的提问,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围绕着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其生活的环境特点进行合理的猜想,对于其可能出现的婚后生活进行热烈的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还能够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使教学纵向深入发展。

(三)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感悟内在形象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懂得欣赏美、追求美,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欲望。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讨论:

1.创设审美情境

因为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忽视,存在学生对审美感知经验的欠缺等情况,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里帮助学生创设审美情境就成为了审美教育关键的一环,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来展示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的具体画面,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仿佛已经置身于摇曳的风荷中,被牛乳般的月光轻拢着,进而去感知美、欣赏美。

2.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从文本内容出发的教学是美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文章形象的把握和行文立意的感悟进行重点引导,从而让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体悟作者的情感境界,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最终才能具备在写作中创造审美主体的能力。例如,在《滕王阁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初步自主感知文本内容,勾画出文章中的重要词句,接下来再让学生进行诵读,以读悟美,对重点词句细细体味,理解其在文章中的用意,从中体会景物美和情感美的特点。在语文教材中,某种现象或者某种精神的体现一般来自文本形象的构建,所以理解和分析文章中形象是阅读鉴赏的关键,以此为出发点找寻美、认知美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审美品质。

(四)理解文化特性与演变,传承语言文化

我国语文学科教育的过程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对文化传承精神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坚守传统文化,还要对文化内容分析理解、创新,发掘传统文化与时代的联系和同步关系。

1.立足课本教材,感受文化的传统与发展

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教材,其中的经典作品都是经历了时间长河不断冲刷而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财富,凝聚着从古至今人们在文化上非凡的成就和贡献,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例如在《窦娥冤》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介绍元杂剧的特点和发展过程,更关键的是要通过对课文中那些极具表现力的语言——白话和曲词的结合进行分析鉴赏,使学生从中把握窦娥的人物形象,设身体验其所处的传统封建社会环境,体悟其至悲至愤的情感和反抗精神,感受其悲剧命运所带来的震撼力。除此之外,针对传统文化不同時期的发展与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其结构特征和内外联系的共性,从课本出发,将课堂内容拓展到当代文化现象,使学生感受文化间的差异和共性。

2.组织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由文本教学引到民族节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课堂上组织一些传统的语文活动,例如,教师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演变和经典古诗文、常见词牌、对联灯谜知识等,在课上组织学生分享诗词曲赋,举行诗歌朗诵会,或让学生用各自的才艺来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也并不局限在课堂之内。例如,在校内开设传统文化的宣传讲座,学校邀请县楹联协会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诗词和楹联的相关知识,并且举办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诗词和楹联大赛,让学生在学习和创作的实践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结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教师有必要加强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认知,注重对指向性的教学策略的借鉴与践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的自我要求也要越来越高。教师只有从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跳出来,才能够以发展的态度促进学生的成长。

(江西南昌县莲塘第三中学)

作者简介:杜清怡(1996-),女,江西南昌人,本科,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学科新书导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