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缘起言浅戏深

2019-01-03 06:56高鹏
牡丹 2019年36期
关键词:花鼓戏邵阳古董

邵阳花鼓戏是湖南民间小戏的主要剧种之一,通过翻阅各地历史记载,并结合如今的地方表演情况不难看出,邵阳花鼓戏已成为了流行于湖南全省的一类地方小戏,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当地人的一项主要精神娱乐活动。这与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密不可分的。邵阳花鼓戏起源于当地民间歌舞等娱乐活动,采用独具特色的本土方言进行表演,艺术风格自成一派,多年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且一直有增无减。为此,本文对邵阳花鼓戏做了简要介绍,并阐述了邵阳花鼓戏的方言现象与艺术特征,探讨了传承现状与发展前景,以供相关学者参考。

早在清朝中期,邵阳花鼓戏便已出现,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湖南花鼓戏一类中的主要流派。邵阳花鼓戏最早成立职业戏班,表现形式独树一帜,保留了最多的傳统剧目,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均有非常深远的影响,“邵阳花鼓走天下”的说法流传已久。

一、邵阳花鼓戏的缘起

邵阳地区的民间歌舞为邵阳花鼓戏的前身,主要包括打对子、车马灯等。打对子的演出人员主要为小丑和小旦,小丑负责走“矮步”,小旦表演舞花扇。车马灯也是丑、旦一同进行表演,丑推车,旦坐车。在表演过程中,所用的车和道具均是用竹子、丝绸扎制出来的,并用唢呐、锣鼓、胡琴等乐器进行伴奏。邵阳花鼓这种戏曲表演艺术程式主要形成于清咸丰、道光年间,开始角色仅有小丑、小旦,之后发展为小丑、小旦、小生,最后是生、旦、净、丑。

最初,每当节日来临,邵阳的部分农村地区都会有车马灯、舞狮子和舞龙灯等各种精彩的娱乐活动,其中对子花鼓是最不能少的一项。一开始它的演出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比较简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小戏,带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并形成了小旦与小丑两种角色。发展到了清朝同治时期,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剧目内容,且角色行当的发展也不断加快,小生一角开始出现,至此,“三小”局面正式形成。

20世纪初,文化政策较为开放,可选择的表演剧目较多,且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频繁。邵阳花鼓戏坚持传统的同时又增添了新的角色,即须生和花脸,逐渐发展成了“四行角色”,进一步丰富了表演的内容。

二、邵阳花鼓戏的方言现象

首先,邵阳花鼓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浓郁的乡土性,通常体现在演唱语言多采用俗语、谚语、方言土语以及原生态口语等民间用语上。以方言的形式创作和演唱的花鼓戏对白和唱词,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语言效果。比如《磨豆腐》中的一段独白:

张古董(念):

男盘女帮衬,

夫俭妻也勤,

会打三棒鼓。

还是两个人。

(坐)家住祁阳县,

开的豆腐店,

哪怕我的亲舅子,

也要两个现兑现

……

这里讲的是张古董出场时的情景,他来到店中,挂好招牌、将店房打扫干净后,就准备开门营业了。从张古董的这段独白中观众能够听到邵阳地区群众中使用的一类口语,如“盘”“帮衬”“亲舅子”“现兑现”等。唱词中张古董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运用原生态的口语将浓郁的乡土味呈现出来,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邵阳当地百姓真正的日常生活中。又如《打鸟》中的一段对白:

毛母:快来!

毛姑娘:(内)来了!(上)急急忙忙,离了小房,有人问我,我就是毛姑娘。——妈妈你叫我出来做什么?

毛母:叫你出来,非为别事,娘今天要上庵堂去!

毛姑娘:妈妈要到庵堂去,那我也要去。

毛母:你莫去,你在家看屋

毛姑娘:我一个人在屋里不怕?

毛母:怕么子?

毛姑娘:咧!怕老鼠子!

毛母:哎!该死了,这么大的人还怕老鼠子!哈崽,只有老鼠子怕人!

毛姑娘:啊!只有老鼠子怕人?

毛母:哎!

毛姑娘:我在屋里做么子?

毛母:喂鸡,喂了鸡做针指。

此段主要是毛母和毛姑娘母女二人之间的对话,如此原生态的对话就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在人们身边,让观众看到邵阳百姓真实的生活场景。邵阳地区道教文化盛行,当地的人们经常会到庵堂里许愿还香,虔诚地希望能够得到神佛的庇佑,且当地人认为待字闺中的女子就应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思想观念仍然非常保守传统。而此段也正应了人们常说的姑娘家不能去抛头露面,而应在家“喂了鸡做针指”。

其次,使用方言演唱,加深了邵阳花鼓戏的喜剧性效果。邵阳花鼓戏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就是喜剧性。戏曲中乐观幽默的人物形象、轻松悦耳的音乐曲调以及机智俏皮的舞台语言总是会让观众深受感染和触动,剧中幽默风趣的方言、夸张修辞、反常悖理以及唱腔中大量衬字的使用等均属于喜剧语言,将剧中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地刻画出来,更好地渲染了剧目的喜剧气氛。

以前面提到的《磨豆腐》为例,张古董招呼妻子孙彩花一起打扫开张时,平常夫妻生活中的小乐趣便充分体现在二人的幽默对话中:

孙彩花(念):

急急忙忙,

离了厨房,

有人问我,

我是张古董的娘。

张古董:嗯!你讲得好听!你讲是我的娘,不话清咯只娘字出来,你看,咯一下打起来,眉毛都要打弯你的。

孙彩花:要死的!莫咯性急,听我讲喏,娘有几多几样的娘!

张古董:呵!娘有几多几样的,你讲喏!

孙彩花:有伯娘、姨娘、婶娘、丈母娘……

张古董:那你呢?

孙彩花:我!我是你的老婆娘。你打喏!

张古董:呵!是我的老婆娘,那我爱还爱不了,怎么还舍得打你!

在湖南及其他一些地区,妻子还有“老婆”“婆娘”“堂客”等诸多称呼,但在邵阳地区,“老婆娘”则是当地人对自己的妻子独有的叫法。此段孙彩花列举了邵阳方言中非常普遍的几个“娘”的叫法,张古董又故意设问,随后孙彩花答出邵阳方言中特有的称呼“老婆娘”,幽默诙谐,引得观众发笑。这些话语属于地道鲜活的群众语言,毫无书卷气,向观众真实地呈现了夫妻俩恩爱和谐、富有情趣的场面。

三、邵阳花鼓戏的艺术特征

(一)艺术风格及流派

从风格上进行分析,邵阳花鼓戏主要分为东、南、西三路。车马灯为东路的主要来源,主要的音乐材料有锣鼓牌子、川调,各角色均由男性扮演,通常都是巫师,在行巫的同时表演花鼓戏。对子花鼓则是南路的起源,包含走场牌子和小调两种音乐形式,女性艺人比较多,通常一起演出的都是踩软索的杂技艺人,又或是有两种技艺傍身,白天踩软索、晚上唱花鼓。西路和南路来源相同,西路的音乐以小调为主,艺人多是巫师出身,边行巫,边唱戏,男角为主,女旦为辅。西路和南路合流得比较早,所以风格上差异比较大的只是东路和南路。

(二)舞蹈表演

从舞蹈表演艺术层面上来讲,邵阳花鼓戏具有极强的歌舞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唱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的戏更具代表性。过去,邵阳花鼓戏剧目多以农村生活为主,主戏为“三小”,即小丑、小旦、小生,所以这三个行当的表演也往往极有特色。舞蹈动作直接吸收了如打铁、推磨犁田、踏碓、摘棉花、摸泥鳅等农村劳动生活场景,具有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突出的喜剧色彩。旦角对手巾技法的要求较高,小生则要求具有精湛的扇子技法。邵阳花鼓戏舞台表现方法多样,表演中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借助身体一系列动作表现出内心的活动,使得观众切身感受到剧中人物的真实情感。在戏曲舞蹈中,其利用舞蹈身段这种表现形式来呈现角色对生命的感悟、对情感的表达,将概括、浓缩的生活图景表现出来。

场地上的歌舞演唱属于邵阳花鼓戏初期表现形式,音乐欢乐,表现丰富。当渐渐发展到大舞台时,虽然改革了题材范围,然而歌舞化这一特点还是被保留了下来。人物的手、身、发、步与眼、唱、念相配合,充分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将剧情带入高潮部分,使藝术效果更加强烈。邵阳花鼓戏歌舞化的特点将戏、乐、舞充分融合,寄歌舞于戏曲,与当代观众的审美情绪相符,使邵阳花鼓戏的成熟度越来越高。

(三)角色装扮

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花鼓戏并不是简单地把现实中的人物搬到舞台上,还必须经过提炼与美化,利用装扮来加工人物外表,让所刻画的人物在舞台上艺术效果更加突出。装扮效果的优劣及化妆技艺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花鼓戏表演的舞台效果。借助装扮,表演者可将人物的性格、外貌特征和精神状态充分展现,同时对艺术典型(真、善、美或假、恶、丑)予以准确塑造。因此,花鼓戏装扮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对花鼓戏表演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花鼓戏角色装扮表现手法,类似文学作品中对一个人的评价一样,常将某一个人的特长或性格特点用其他事物来比拟。依其他事物的形象来比拟,在这一方面就不得不提到花鼓戏文学,比如,经常以“鸳鸯”来比喻夫妻恩爱,用“仇深似海”来表达角色之间的仇恨;用“你比豺狼狠十分”来表现角色狠毒心理等。同时,与戏剧文学语言相比,花鼓戏角色服装的装饰纹样立意的表现手法要形象、具体得多。角色装扮中的装饰纹样所采用的花鸟鱼兽,大都赋予它一定的造意。尤其是在创造形象纹样时,首先要根据人物和剧情的需要去立意,在表现纹样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时,经常采用“比喻与象征”“双关寓意”等手法组合装饰。

四、邵阳花鼓戏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邵阳花鼓戏的传承现状

邵阳花鼓戏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瑰宝,表现形式独特,对诸多民间艺术的精华多有吸收借鉴。传承和发展花鼓戏,能够助力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凝聚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大肆普及的传媒工具,极大地冲击了民间传统艺术花鼓戏的演出市场。经济全球化更是让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不重视传统文化、崇洋媚外的倾向在青少年群体中也有所表现。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和修建的各种新型娱乐场所,使花鼓戏的观众群体大大减少。过去花鼓戏曾深受农村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网络传媒的快速发展,花鼓戏在大中城市的冷遇也扩大到了农村市场,过去花鼓戏座无虚席的现象早已鲜见。

(二)邵阳花鼓戏的发展前景

笔者认为,从目前来看,花鼓戏的未来有两条路,第一是在政府支持下保存和继承传统艺术精华,并推广与发扬传统艺术;第二是走向消亡,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50年代我国各地仍有350多个文化剧种,到了21世纪初,20年间地方剧种就消失了200多个。因此,人们对花鼓戏的继承和发展应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邵阳花鼓戏的表演方式、乐曲风格、唱腔等并没有完全进入凝固状态,还存在极大的挖掘空间及创新价值,在剧团的规模及发展上相较于普通剧种也存在多方面优势,湖南地区每年都有大量观众前往剧团观看邵阳花鼓戏,市场发展前景还较为可观。

继承与发展邵阳花鼓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相关从业人员创新丰富作品内容,在创设过程中,将花鼓戏的典型优秀剧目进行保留,如《晒绣鞋》《扯笋》《小姑贤》等。同时将民间十分有趣的小戏剧纳入曲目当中,根据当代剧种风格结合湖南人民生活方式及特色文化,创作当代花鼓戏剧目;第二,改变舞台剧目演出方式,与当代民众审美和地方文化特色结合,扩大花鼓戏乐器品种;第三,改变多反映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传统风格,将叙事与现当代人们的爱国之心或团结情感进行联系,使花鼓戏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同时具有自身现代化的发展理念。

五、结语

邵阳花鼓戏属于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推进,文化事业迅猛发展,但诸多艺术团体因为新娱乐形式的出现,生存变得十分困难,其中自然也包括邵阳花鼓剧团,花鼓戏在发扬方面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花鼓戏相关从业人员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挖掘传统花鼓戏精华,结合当代文艺精神做好传统转化,更好传承和发展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将花鼓戏发扬光大。

(洛阳广播电视大学)

作者简介:高鹏(1982-),女,河南洛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文学创作、语言文字应用。

猜你喜欢
花鼓戏邵阳古董
古董座钟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我捡到了明朝古董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单圈图的增强型Zagreb指数的下界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在马德里淘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