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韵秋
“前苏联”,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遥远的陌生国度。关于前苏联时代的记忆,在当代人的脑海中已然模糊,甚至缺失。但有趣的是,往往那些已消逝的、在远方的风景,既是虚幻缥缈的一片荒原,又是令人向往的精神故乡。摄影师ChristopherHerwig便在这片“冰冷”土地上开始了他的寻梦之旅。近年来,他饶有兴趣地走访了前苏联各个地铁网络的车站,并用镜头记录下这个“红色帝国”留存在世界中的别样风景。
“在绝大多数人印象中,前苏联建筑就是那种巨大而实用的矩形设计,将所有人关在相同的格子间中,消除一切个体的特征。”可是,Christopher Herwig发现前苏联的交通系统一直是其整个设计和文化中的奇葩,遍布整个国家的地铁站都以其不同的地域文化呈现出迥然相异的奔放。例如,于1970年开放的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地铁站,具有许多前苏联特色,包括非常深的中央车站和融合了传统阿塞拜疆风格的精美装饰,以及具有前苏联意识形态的民族图案;圣彼得堡地铁Avtovo站,金属铁线里镶嵌着雕花玻璃,站台上装饰的庄严的马赛克壁画,见证了涅瓦河畔三百年来的风风雨雨;乌克兰基辅的兵工厂站,此站在地下105.5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地铁站,乘自动扶梯下降到底部的时间需整整3分钟。而它的下一站第聂伯河站建于地上,这就使得这两站形成了最大落差。
从坚硬的大理石和富丽堂皇的枝形吊灯,再到冷酷的未来主义和极简主义,一路上,Herwig捕捉到了构成这一独特的前苏联体验的各个元素:霓虹灯、混凝土、自动扶梯、标牌、马赛克和浮雕,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呈现了一幅令人难忘的生动的前苏联地铁地图。
新庄地铁站
全世界的城市中,像莫斯科这样将地铁车站建得如宫殿般富丽堂皇、如画廊般异彩纷呈、如博物馆般呈现丰厚历史意象的,真是绝无仅有。
1935年5月15日,前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时任铁道部部长的卡加诺维奇在地铁通车庆典的致辞中说道:“地铁的胜利也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在每一块大理石中、混凝土石里,都渗透着我们社会主义的劳动。”于是,他们带着热血、汗水和爱,建造出了理想中的地铁。
莫斯科地铁呈现了前苏联地铁建设的特点:结合建筑和艺术,让自身成为一个展示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的公共艺术。社会主义写实主义必须由美学、科技和意识形态组成,在地铁站的设计中这三点也必不可少。来自乌拉尔山、阿尔泰、中亚、高加索及乌克兰等20多种不同产地的大理石及各种矿石,铺满了车站的大厅。精美的大理石艺术雕像、浮雕,典雅的吊燈、玻璃拼花以及站台顶部那些代表着建筑者精湛技艺的马赛克镶嵌画,使车站成为满藏艺术品的浩瀚博物馆。除此之外,它还完美地展现了一副副激情澎湃的历史画卷。每个车站都有突出的民族特色,以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奢华的外表传递的是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社会主义革命的理想,让人们等车的时候既有艺术上的享受,又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教益。
例如革命广场站,雕塑的是以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红军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冲锋陷阵的苏联红军、站岗值勤的哨兵,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早已定格在激情澎湃的历史年代;共青团车站是观光客必访的,里面金碧辉煌如同沙皇宫殿;基辅站,大量运用了金黄色元素和雍容富丽的吊灯,颇具皇家宫廷气派;新庄地铁站,在一个个拱形门柱中央还镶嵌着色彩斑斓的彩画玻璃,这些图案多以花卉为主体,点缀以歌颂社会主义和人们劳作休闲的画面,象征多姿多彩的新生活。还有不少地铁站以俄国大文豪们的名字命名,如“普希金”、“契诃夫”、“屠格涅夫”等。其中名气最响的是“马雅可夫斯基”站。“马雅可夫斯基”站是为了纪念前苏联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它的有名不仅在于诗人,更是由于车站的建筑特色。大厅两侧的每座大理石拱门都镶着不锈钢。一盏盏照明灯围成圆形,嵌在穹顶。地面中央的红色大理石“通道”,犹若一条红地毯,仿佛在欢迎每位乘客。地铁站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天花板,千万别以为只是灯饰围成圆形这么简单,每个圆圈里面都另有风光:里面镶嵌着前苏联名画家杰伊涅卡的马赛克壁画,共有31幅。这种建筑风格被归入当时的“斯大林式新古典主义”,前卫的设计理念融入了传统的装饰元素,别有一番诗人般的浪漫情怀。该设计方案于1938年在纽约国际展上获得大奖,使“马雅可夫斯基”站成为世界级的地铁站。
莫斯科共青团站 塔甘斯卡亚车站
以历史的眼光看,莫斯科地铁是已经解体的苏维埃帝国留下的遗产。但对于莫斯科人来说,地铁意味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生活离不开空气、水和面包,莫斯科人也离不开地铁。难怪会有莫斯科人自豪地说,莫斯科宫殿城堡是皇权的象征,那属于沙皇;而地铁则属于公众,属于每一个莫斯科人,是名符其实的“人民的宫殿”。
马雅可夫斯基站 革命广场站 莫斯科 基辅站
地铁站内的陶瓷壁画、大理石雕饰都反映了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作为“石头城”的特色 庆祝塔什干建城2200年的壁画
塔什干是前苏联政府在中亚地区唯一修建地铁的城市。而塔什干地铁也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美的地铁,它于1977年建成通车,全长36.2公里,目前拥有3条线路、29个站点,日均人流量在16万左右。整体装饰风格简洁古朴,汇聚了展现前苏联和乌兹别克历史的艺术作品和建筑设计。每个地铁站都被赋予了不同的主题,有些令人想起丝绸之路时代的乌兹别克清真寺,有些则以水晶吊灯、大理石装饰,仿佛欧洲的宴会厅。最初建成时,同莫斯科地铁一样,地铁站作为防空洞来使用,属于军事建筑,为了信息保护,站内一律不允许拍摄。1991年前苏联解体,乌兹别克成为独立国家,但基本保留了前苏联时期的政策。
现任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上任后开始寻求改革,希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游客。也许是看到地铁成为旅游特色的潜力,2018年中开始,地铁站不再被归于军用性质,长达41年的拍照禁令终于解除了。各具特色的车站吸引了大量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攝影师前来观赏。
Kosmonavtlar站 Bodomzor站 (前十月革命站)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改名为埃米尔帖木儿广场站。 Pakhtakor站
Alisher Navoi是乌兹别克斯坦最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之一。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地铁站建筑风格也充满乌兹别克感,圆顶和蓝色贴砖,让人想起丝绸之路上古老的清真寺和学校。
Kosmonavtlar站则是一个太空主题的地铁站,站内有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和其他前苏联太空探索的杰出人物的画像。这些漂浮在太空中的未来主义肖像画被蓝色和黑色包围,仿佛飞船离开地球大气层时的影像。20世纪50和6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为取得宇宙探索领先地位而进行太空竞争,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功被视为苏联超越美国力量的证明,也是前苏联政府宣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Pakhtakor站是“采棉者”的意思,代表着无产阶级的艺术,站内墙体被马赛克瓷砖演绎的棉花图案覆盖。在前苏联,乌兹别克斯坦是最主要的棉产地,生产前苏联全部需求近70%的棉花。
Mustakillik Maydoni站的名字来源于车站上方的独立广场,这里是塔什干最早建成的、最华丽的地铁站,几乎完全由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西部的克孜勒库姆沙漠的大理石构筑。
2001年建成的Bodomzor站位处塔什干金融区,被展览馆、豪华酒店环绕。虽然没有70年代地铁站的华丽装饰,现代的灯光系统和几何图形创造出科幻电影般的场景。
如今塔什干地铁的很多线路仍在使用从前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81-717/714列车,设计于上世纪70年代。塔什干是前苏联第七个拥有地铁系统的城市,在此之后,圣彼得堡、现在的乌克兰首都基辅、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等也相继建起了地铁。比起服务于实用性的交通枢纽,前苏联地铁更致力于用辉煌的外表呈现出国家力量,向本国民众展示一个国家的强大和富有,使人们每天走进地铁站,就能体会到自己交给国家的税金铸成了“光明的未来”。
Alisher Navoi站 Mustakillik Maydoni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