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曼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到楼兰终不还。”《长安十二时辰》热播,不仅让观众看到千年前长安繁盛的万千气象,更是让人领略了剧中人物将士身穿胄甲的威武气势。以往历史剧中的人物服饰,多以廉价的塑料甲为主,而《长安十二时辰》剧中,无论是或华丽或帅气或冷酷的盔甲,还是武士精美冷艳的天神套装、伏火雷、麒麟臂等,都是货真价实的唐宋胄甲复制品,纯手工制作。其幕后的设计者和制作者温陈华,是近年来被誉为中国唐宋胄甲复原第一人。
1974年,温陈华出生在四川内江威远。温陈华和其他男孩一样,从小喜欢看连环画。《三国演义》《说唐》《说岳全传》这些书中的故事,温陈华背得滚瓜烂熟。
他和小伙伴最爱做的事就是各自剪下连环画中的人物,放在地上或者桌子上,一起玩吹纸的游戏。温陈华沉迷于这种纸上的金戈铁马中,对古代铠甲的好奇和痴迷也在这时埋下了种子。伙伴长大后,不再玩这种幼稚的游戏。但温陈华却变本加厉,不但爱在教科书上给所有的人物画出漂亮的铠甲,还喜欢在课余用扑克牌、硬纸板制作成铠甲的模样。
中专毕业,温陈华留在厂区当了一名锅炉安装师傅,学习打铁、钣金等工艺技术。他开始琢磨着用学到的技术制作真正的铠甲。为此,24岁的温陈华专门到北京博物馆,希望能够看到最真实、最完整的古代铠甲。不过,这趟北京圆梦之旅却让温陈华异常失望,他没有找到他念念不忘的铠甲。后来,他又多次到西安、南京,希望在这些古都博物馆中能找到古代铠甲的原型,却仍然无功而返。
于是,温陈华只能在一些古代的兵书中去捕捉铠甲的影子。他开始频繁地到全国的大图书馆,去翻阅《虎铃经》《翠微北征录》《武经总要》《兵筹类要》《美芹十论》《历代兵制》等大量甲胄文献,寻找甲胄的踪迹。
以前,温陈华最讨厌看书。但自从迷上了铠甲复原后,他成了狂热的阅读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百多部兵书,他都一一研究过,从那些蛛丝马迹的叙述中找到铠甲复原的线索。
通过研究资料,温陈华得知寺庙藏品属于法器不算兵器,基本不会受到朝代更替的影响。寺庙里绘的写实画,很可能就是古时候铠甲的本来面目。于是,他开始了新一轮全国寺庙游。
温陈华背着纸和笔,带上干粮,从南到北去拜访寺庙,别人是去烧香拜佛,他却只盯着庙里的塑像看。山西大同的善华寺、华严寺,平遥县的镇国寺,五台山南坛寺,敦煌莫高窟,每到一地,温陈华就拿出素描本,认真临摹画像和雕塑。每一件铠甲的结构、颜色,他都仔细绘在纸上。有时候,一呆就是半个月。
有一次,温陈华到华严寺搜集素材,因为安静地临摹塑像,居然被管理员锁在了大殿里。后来他回忆:那天夜晚的古刹幽幽静静,而佛像周围的罗汉像又皆是面目狰狞,着实吓人之极。但溫陈华也趁机在寒冷寂静的夜晚,认真观摩研究每一个图案和雕塑的颜色、结构,受到了很大启发。
从历史来看,秦汉代盔甲样式简单。而宋代由于经济发达,军队装备非常讲究,盔甲比起唐朝更加完善,是甲胄的鼎盛时期。但由于没有实物流传,宋代盔甲到底是啥样谁也不知道。温陈华一直想复原宋代盔甲。
他把古代的兵书翻了又翻,又结合寺庙的雕塑揣摩,渐渐地对宋代盔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采用整体形制,护裆的雏形已经出现,膝裙也有了加长,甲叶也完全从方形大叶演变成了小叶的鱼鳞甲、山纹甲,薄弱的结合部减少,防护更严密。鼓腹而立,传承古塑像之神韵。
2008年,在将近10年的学习、准备后。温陈华开始尝试复原第一套宋甲。这一次,他要用真正的铁片和皮革来制造。他买了一张1毫米厚的冷甲片,剪成数千片小甲片。
一开始,温陈华为了方便快捷,将冷甲片皮裁成小方块,十几张重在一起,用机器打孔,弄成小甲片。但很快他发现,这样做出来的小甲片完全不整齐,而且很容易变形。他只得用铅笔画好模型,用剪刀剪出一个个甲片,剪好后将甲片放在木头上捶打,使其呈现出一定弧度。
温陈华中专读的机械加工专业,长期跟金属打交道,这为他后来制作宋代盔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难的是鳞形甲片的制作,一套盔甲需要2000多片,为了穿上合身,大部分要有一定的弧度,需要一片一片地敲打成型,很容易损坏。”温陈华说。三年来,他敲打了6000多个甲片,才完成甲片的制作,后期还用了五层牛皮粘连、缝合。
2013年温陈华终于完成兽面吞头亮银鱼鳞铠。全手工制作,重约25公斤,内衬主要是皮革,外面覆盖银色金属片。这是他在经历两三百次失败的尝试后,做的第一件比较成功的格斗运动铠甲,正式复原了失传700年的宋代铠甲。
温陈华把这套宋代甲胄上传到网上。因为制作精美,很快受到了买家追捧。许多甲胄爱好者上门造访,最终以8万元的价格被一位资深铠甲收藏者买走。这让一直以来觉得他不务正业的家人开始理解温陈华的工作。温陈华也有了大批量制作并销售铠甲的想法。
但是,这套宋代甲胄仅仅是材料成本,就用了2万多,还不说6年的时间成本。温陈华的苦恼是,如何大批量制作、销售铠甲?把私人爱好商业化,甲胄复原工作才能持续不断地完善下去。当时,重庆的一位记者在采访时建议他缩小铠甲比例,把甲胄定位于迷你型的工艺品。温陈华茅塞顿开,他结束了电脑生意,在合伙人的邀请下来到昆明,成立了云南汉心甲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温陈华任研发总监,开始把制作铠甲工艺品正式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研发制作小铠甲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尽管已经有设计图纸,但如果所有部件都缩小,做出来的成品很难看。温陈华和3个金属錾刻工艺传承人分工制作小铠甲的几个重要部件,其他工作人员制作甲片等其他配件。
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和改良,才制作出了精致而美观的三分之一大小的铠甲。这种小铠甲因为做工精致,价格公道,颇受许多盔甲爱好者的追捧。最远的订单来自澳洲。温陈华在2015年10月22日申请了三分之一仿唐代铠甲缩微模型的专利,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和销售。
温陈华制作真正大铠甲的梦一直还在。冷兵器时代的甲胄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实用的功能和价值,但是,温陈华觉得复原铠甲,就是复原那些逝去的光荣和骄傲。
他从古玩市场淘来旧甲片,揣摩它的工艺。专门打造了好几箱制作铠甲的特殊工具。即使制甲工艺日渐成熟,但复原铠甲仍然讲究慢工出细活。整套铠甲将近30道工序,从皮革的裁剪到甲片的缝制,需要10多人的配合,制作周期长达3个月,考验着手艺人的耐心和恒心。
温陈华不断完善、提高甲胄制作水平。渐渐地,他的铠甲越做越完美。在制甲界,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在微博上的粉丝超过了两百万。
许多兵甲运动爱好者千里迢迢前来拜访,购买并穿上他制作的铠甲,征战赛场,登上电视,赢得了不少奖项。许多剧组在筹备道具时,邀请他做顾问指导。《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将军甲胄是由温陈华团队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纯手工打造。温陈华为了无限接近史实,专门参考了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尽可能精准复原唐十三铠。
几十年的深度研究让温陈华对自己铠甲的制作极为自信。与其他爱好者制作的盔甲不同,他制作的甲胄更尊重历史,也更精致,还原度高。每当他完成一套全尺寸的甲胄,他都要亲自试穿。当那些冰冷的甲片披挂在身,温陈华能感觉到远古流逝的热血和澎湃激情,无所畏惧。
一套真正的完美的铠甲,不仅是外形的精美相似,还要能够运用到模拟古代战场环境中。它们阻挡的是战场上各种冷兵器的进攻,怎样才能发挥它们的最大效用?铠甲完成后,温陈华希望找一群热爱铠甲的人进行验证。
2015年,温陈华在昆明找到一个名为“熊猫突击团”的团队。他们是一群冷兵器运动爱好者,时常会开展“兵击运动”。他邀请对方测试自己制作的铠甲。测试之后,才发现兵器制作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一不小心就会打到身上,甲胄的主要功能是防护,而不是观赏。
温陈华不再满足于制造出外形精美的甲胄,他要赋予铠甲真正的灵魂,让复原铠甲神形兼备。以实战作为标准,复原中国铠甲,成为温陈华的新目标。
而一套能够用于实战的钢铁甲胄,既要有足够的保护功能,也要灵活方便,还要控制重量,分散重量,不使穿戴者过于疲劳。温陈华开始学习人体工学原理,进一步优化铠甲的可穿戴性。他明白:作为一个现代的铸甲师,只有尽力还原这些细节,才是对铸甲这项传统工艺应有的尊重。
《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了一套绢甲,其实是一种仪仗甲。温陈华依然坚持它的防御功能。他使用干漆夹苎法,把绢和复合布用胶粘合疊加,30层之后,让两百斤的大个头对其进行撞击,绢甲没有变形。
世界上还有专门的甲胄格斗,全甲格斗是指选手身穿按照史实复原的盔甲装备,携相应钝化兵器,并把钝器(如锤子)重量控制在一公斤以内,禁止刺击,进行一对一,5VS5,乃至21VS21等规则的格斗比赛。IMCF是全球最高规格之一的全甲格斗世界锦标赛。2018年,中国正式加入IMCF,成为主办国之一,由陆奇(Rock)作为中国区负责人。中国选手由此开始出现在世界全甲格斗赛事中。
2019年4月,已经在业界享誉盛名的温陈华接到中国全甲格斗队队长的邀请。这一次温陈华准备为其打造一套纯中式铠甲,参加即将在乌克兰举行的“世界全甲格斗大赛”。画稿、热锻、头盔制作、夹贮、编甲、錾刻、拼接,历经七大工序、千万次铁打锤击,“红毛狻猊亮银甲”在温陈华持之以恒的匠心下正式出炉。为了尽力还原甲胄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温陈华不断测试甲胄的实战灵活性,一遍一遍地修改。这一次,消失多年的中国铠甲将第一次亮相在世界的舞台。温陈华欣慰地看到:他不仅复原了唐宋甲胄,那种属于战士的豪迈与英武的灵魂也一并复活。
迄今为止,温陈华卖出的铠甲超过3000套,这个曾经小众的行业因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温陈华说:古代甲胄文化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铠甲所包含的勇敢、忠诚以及责任,能够激起中国人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千年中国的尚武魂将在这些复原的铠甲中鼓舞着人们去传承和热爱。
编辑/征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