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雪兰
【摘要】想象力作为当今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这一理念在当今课堂教学中的广泛普及,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在多个方面都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优势和丰富的契合点。对此,本文的论述则择取了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为依托,对想象力的培养教学作如下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想象力培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1-0031-01
想象力是一个人知识素养的重要外在体现,爱因斯坦就曾为此定义:“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之所在。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则处于知识启蒙的阶段,因此,这一阶段亦是对其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并达到逐步积累的最佳时期。在本文中,对于如何在语文课堂对学生展开想象力的教学与锻炼,笔者分别从语文知识体系和小学生接受知识所特有的认知规律两个方面出发,从三个角度对教学的具体形式和实施过程进行详细的总结与归纳。
1.用文字做媒介,从画面刻画发挥想象
众所周知,文字是构成文本的基本形式,也是基础所在。由题材决定,文本所试图表达的内容包含有:思想情感、景物描写、人物外貌等等,我们可以尽力在此处挖掘,让学生通过文字为媒介,发挥想象从自己的理解中去构建与文本相应的内容,由此达到锻炼的目的。而对于小学生的认知经验来说,我们可以从与之相符合的景色描写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例如:我们以《索溪峪的野》一文为例。本文对于张家界索溪峪的景色描写,用一个“野”字作为主题,或通过比喻、或通过拟人等手法着重进行了刻画,对此,笔者指导学生们通过文字中所体现的“野”为媒介,对索溪峪的景色展开了想象。如:“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此句。笔者指导学生想象,“旁逸斜出”的山具体应该是什么形象的?是怎样的“斜”?这一点拨,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想象的思维,有的学生从电影中恐龙的牙齿形象进行想象,有的则直接从科幻电影中寻找与此相似的山的素材。其他诸如此类,还有“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窈窕淑女”等,经过这一环节的引导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被充分的挖掘出来,推动了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2.用背景做桥梁,从情感感悟提升想象
在语文文本当中,情感的表达是作为文章的主线而存在的,往往起着承上启下、贯穿全文的作用,对读者能够更好地发挥想象、进行理解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针对于此,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进行感悟这一层面展开想象力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深挖文本创作背景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背景作为桥梁,从而更真的感悟文本意蕴,推敲作者彼时的所思所想,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例如:我们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例。本文的创作背景,来源于作者安徒生对当时旧社会、旧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无情鞭挞,表达了作者怜悯、愤怒、同情等的诸多情感。而最为感人的一处,便是“小女孩”的原形来自于作者母亲的童年形象。安徒生的母亲,在童年的时候与文章主人公有着相似的遭遇,有过乞讨的经历,也曾经被饿到在河边喝水充饥,在桥底下昏昏沉沉的睡去……笔者带领学生结合这些背景元素对文章又进行了深入的理解与剖析,进而去体会作者更多的情感。譬如,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学生们便可以由此猜测,作者是否还表达了对自己母亲童年遭遇的心痛,包含了对自己母亲一往情深的爱戴之情。如此种种,为课堂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用擴写做翅膀,从内容创新锻炼想象
所谓扩写,指的即是对文本内容情节的扩写,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拓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文本的创作当中,很多情况下作者会出于文学艺术或者其他多个方面的考虑,而特意对某些情节一笔带过,不做详细的描述,从而达到文本整体流畅、表达重点明确等的目的。此处,也便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篇阅读文本,进而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针对某一点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并进行自主创新性的描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锻炼的目的。
例如:我们以《穷人》一文为例。文章以桑娜为主,展现了当时社会“穷人”的生活一面,又对桑娜一家虽然穷却品性善良的精神进行了赞美。文中,对于桑娜邻居西蒙的状况也进行了描写,然而对其的生前却一笔带过,没有详细阐述。对此,笔者指导学生们以此为切入点,根据文中呈现的西蒙家的状况,对其生前的生活展开了扩写。过程中,笔者不对学生的文笔进行特别严格的要求,只确保学生对内容想象的合理程度。如此一来,便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平台,从而使之在内容创新的写作过程中达到锻炼的目的。
综上所述,想象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方法和切入点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需要时刻做到将教学目标与课堂实际进行动态的集合,随时做出调整与优化,才能为学生们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艳波.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基础教育论坛,2018(31)
[2]卢德志.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