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父亲张瑛在知府任上时,极力鼓励郡民读书。每到午夜时分,遣二差役挑桐油篓巡城。若见有人在挑灯夜读,便帮其添一勺灯油,并转达知府的慰问与鼓励。
马斗全
黄庭坚《平原郡斋二首》有“北窗风来举书叶,犹似劝人勤读书”句,颇富诗意而大佳。古往今来,“劝读书”者极多,最常见的是要子孙多读书,从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到清代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皆属此类劝读。
唐代卢肇《送弟》诗为:“去日家无担石储,汝须勤若事樵渔。古人尽向尘中远,白日耕田夜读书。”最平实的嘱咐,实即旧时许多人家门上所镌的“耕读传家”,亦即曾国藩诫子孙的“半耕半读”。甚为关切而令人可感者为被贬海南的苏东坡,寄侄孙信第一句即为:“侄孙近来为学何如?”恐其趋时(即赶时髦),而劝熟读“前后汉史及韩(愈)柳(宗元)文”。末云“有便寄近文一两首来,慰海外老人意也”,说是欣赏,其实又有“检查作业”之用意。
更感人的劝读,是劝他人读书,最优美的诗句应数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清代学者全祖望补定黄宗羲《宋元学案》,有这样一段话:“正献公与先生帖,盖在守江州之时,帖尾谆谆劝读书。尝见《延祐》《庆元志》中,载正献一帖,亦答舒氏兄弟者,大略与此相同。”不但“谆谆劝读书”,而且不止一次谆谆而劝,甚令人感。亦甚谆谆者,是吴乔《围炉夜话》所引冯定远语:“多读书,则胸次自高,出语皆与古人相应,一也。博识多知,文章有根据,二也。所见既多,自知得失,下笔知取舍,三也。”
最可称道的劝人读书,似乎是清代张瑛、张之洞父子,所以特为一谈。
张瑛道光年间在兴义知府任上时,主持编纂《兴义府志》,极力鼓励郡民读书。每到午夜时分,遣二差役挑桐油篓巡城。若见有人在挑灯夜读,便帮其添一勺灯油,并转达知府的慰问与鼓励。夜读者心中之暖,可以想见。从而为当地历史和中国文化史,留下了一段不可多得、脍炙人口的佳话。
有其父必有其子。张之洞不但自己多读书,撰有重要书目著作《书目答问》,至今为读书人所重,而且每劝他人读书,并且这种劝读,有时到了近乎严苛的程度。
张之洞在山西巡抚任上时,组织人员修《山西通志》,由府学教授杨笃总负其责,他自己也亲自参与。有关金石资料中有“勾吴鉴”,又作“公吴鉴”,张之洞与杨笃都认为“勾”与“公”为声转通假字,但是却找不到依据。有个不知因何故被降职的小官王纬,写信给张之洞,引《仪礼》郑注“勾亦作公”为证。张之洞知此人勤于读书而博学,非常高兴,便为他恢复原职。虽然两人地位悬殊,但张之洞视王纬为“读友”,常常降贵纡尊去王纬那里聊谈。以致有些人不明真情,还以为王纬与张之洞是同窗呢。
光绪八年山西乡试,身为巡抚的张之洞亲任临监。因为要在考场待一个月,便调王纬为收卷官,并让王纬再找一位博学者来做事,为的是借机谈学交流。王纬听说榆次县令吴某的爷爷是大学者袁枚的外孙,吴某又是知名文人潘文毅的女婿,心想这位吴某应是饱读诗书之人,便请了来。谁知这位吴县令却是一个不读书者,什么学问也没有,在考场一个月,如哑巴般一言不发。张之洞大为不快,讽劝他说:你的老丈人把十万卷藏书送给别人而没有留给你,其过在你,是因为你不读书!乡试结束后,张之洞不使吴某回榆次,而另调他职。吴某羞愧难当,深悔当初不读书,严诫儿子一定刻苦读书。他的儿子后来学有所成,就是编撰《唐方镇年表》、《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清十三朝系年要录》、《山右石刻丛编》等书的著名历史学家吴廷燮。吴廷燮学有所成,应感谢张之洞对其父之讽劝。
古来“谆谆劝读书”事很多,古今诗文中劝人“勤读书”“多读书”之类语更是不胜枚举。鄂州长江边孙登读书台,有人为撰流水对之联曰:“一台有意伴流水;千古无言劝读书。”“劝读书”三字最是意味深长。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记:陆清献公尝论徐尚书生平,谓晚年刻《通志堂九经解》,为“第一善事”。如是,则劝人读书,亦可谓世间第一善事。
几十年前,我送一青年同乡之联有“公务暇时且读书”语,寄友人迎新诗有“但解来年如去岁,四时都是读书天”句。近年,看到城中万家灯火,却有这样的诗句:“入夜家家明似昼,不知几是读书灯?”便是在民风尚古的山村,来到脑际的诗句也是:“几处高低户牖明,补衣檠欤读书檠?”在三亚文门,看到一处天然读书台,不由得感叹:“只恐天心终枉费,几人曾此读书来?”近来闲忆到这些诗句,忽然觉得,从笔者个人心情的变化,似可窥见如今读书风气已大不如前了。一起山居后,寓真之作有句为:“回望依然山里好,幽居终是读书人。”似乎比我稍乐观一些,但细品味也同样不无忧虑之感。有关部门关于国人目下读书状况的统计,则更是令人不胜惘惘。
越是读书风气不如前,越是需要“谆谆劝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