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 研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随着网络借贷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地,大多数平台纷纷向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转型,其中现金贷成为最耀眼的风口行业,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短短两年间,市场涌现千余家现金贷平台。而与之同时而来的,“血腥现金贷”、“变相高利贷”、“暴力催债”、“滥用个人信息”等负面新闻,也使这个行业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2017年4月,现金贷第一次被监管部门点名,至2017年12月,《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下发,现金贷迎来了正式的监管文件。现金贷业务在监管风暴后的合规与转型发展,成为当下监管部门、学术界及从业人员关注的话题。
现有文献中,对现金贷现象本质、是否需要监管的研究较多,而对如何开展监管、区域性现金贷业务的特点及监管方式缺乏有效的讨论与研究。巴曙松(2017)[1]指出,“现金贷”具有推进金融市场化、完善金融供给体系、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增加消费者选择空间的巨大社会价值,从英美经验来看,应加强行业立法和监管。周汉君[2]2017)认为,从宏观决策的角度来看,现金贷业务的确服务了大量低收入人群融资需求,对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现金贷本质属于个人信贷业务的一种,现金贷业务不应被妖魔化,缺少的只是监管。Gavin[3](2016)通过数据调研,发现监管政策降低了一部分现金贷需求,然而低收入群体倾向于将借款需求转向典当行贷款而非传统信用卡;监管政策对于降低低收入人群对于高利贷的依赖性是无效的;Jianqiang Hao[4](2017)分析了社交媒体在现金贷营销的重要作用,并提出通过在线监管及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进行现金贷实时监测的可行性。
杭州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发源地,业务模式创新一直处于领军地位,本文重点研究了主流现金贷企业在监管风暴后的转型与发展,针对业界在合规与转型发展出反映的问题与困难,提出杭州市现金贷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升级是国家经济促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从国民财富分布来看,收入入水平在前20%的国民占有80%的财富,而80%以上尤其是占中国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仅占有20%左右的财富,国内消费市场,尤其是面向中低收入者的消费信贷,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5]。互联网技术的先天优势使得服务这些客户得以实现,并且以较低成本、较高效率地方式实现,现金贷便是其中的一种,是消费金融的分支,是指无固定场景、无指定用途、无客户群体限定的小额资金出借业务,具有金额小、期限短、无抵押、无担保的特点;因而,现金贷也在此基础呈现高利率、多头借贷、过度授信的风险特征。
随着现金贷恶性负面新闻的爆发与蔓延,银监会于2017年4月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做好现金贷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此外,P2P专项整治也对现金贷业务提出了要求;至2017年12月,《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下发,划出了多条红线标准:牌照、场景、利率低于36%等,现金贷正式进入强监管时代。
现金贷整治大幕拉开,现金贷企业纷纷转型寻求新的商业模式与途径,主要呈现四大类型:大额分期、场景分期、区块链、国外业务。如图一所示,掌众金服转型大额分期“掌e贷”业务,并推出线上场景“掌buy商城”,同时开拓印尼、越南海外业务;趣店重点放在场景建设上,推出线上“来分期商城”、线下“大白汽车分期”平台;现金贷上市明星企业“二三四五”进军区块链领域,上线区块链项目官网,并推出“2345星球联盟计划”。
图1 主流现金贷平台转型方向,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行业开始加速分化,头部平台享受马太效应红利;尾部小平台关门、歇业、解散、甚至跑路,基本回天乏力;中等平台则面临分化压力,行业洗牌加速。
监管政策激化了现金贷行业问题的爆发,然而影响现金贷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仍然是现金贷行业面临的四大争议。
尽管《通知》明文规定现金贷利率低于36%,依然有平台通过会员卡、借条、回租等模式绕过监管的利率限制和砍头息限制。例如某平台在监管风暴后推出“回租“模式:用户将手机出售给平台,平台给手机估价后再将手机出租给用户,用户给平台支付租金,从头到尾手机都只是个“债务载体”,贷款才是双方的真实目的。通过向用户收取高昂评估费用、租金的方式达到变相现金贷的目的。
现金贷行业以往赚钱的关键在于其超高的收益,在新政规定的年化利率36%以下,很难盈利。对每笔借款来说,公司的审核、支付等硬性成本几乎是恒定的,例如:500元钱借十天按照年化36%来测算收益只有5元钱,连数据查询的成本都难以覆盖,因此,现金贷产品在合规的压力之下,如图一所示,部分平台转型大额分期,但是长期、大额的现金贷产品对风控的要求非常高,并且长期大额现金贷收益比短期小额现金贷也要差,目前行业仍处于摸索期,鲜有成功案例。
暴力催收是网络借贷行业默许的现象,以往在小额分期现金贷行业并不常用,然而在现金贷新规出台后,很多现金贷平台迫切希望尽早收回款项,一些平台甚至提前扣款,暴力催收激增。催收人员使用“呼死你”等软件,导致借款人的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如果本人联系不到,催收人员便会把矛头转向其家人、其亲朋好友,他们也会受到电话和短信轰炸,甚至出现了堵门、泼墨汁等恐吓威胁手段。催收行业良莠不齐,催收手段不断更新,防不胜防,由此引发恶性后果的事件屡见不鲜。遗憾的是,虽然出台催收自律公约的呼声非常高,但目前为止,催收仍未完全纳入监管,现金贷业务的良性发展也受到影响。
不少网络小贷并没有风险定价能力,也没有还款概率预测。为了追求收益,超额发放贷款,特别是对不具有自控能力的人发放贷款(例如校园贷),对已经陷入高利贷的人发放贷款(例如以贷养贷)。据互金安全专委会监测数据统计,现金贷平台用户近1000万人,存在多头借贷情况的用户有近两百万人,导致居民杠杆率提高,威胁金融稳定。
现金贷历经半年的合规与转型发展,暴露出新政以及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基于我国仍处于消费升级促内需阶段,杭州是互联网金融的发源地,业务模式多样,居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服务接受度较高,以下从政策、行业、用户、征信、消费者权益五方面,提出地方政府保障促进现金贷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现金贷强监管效应已有所体现,平台分化、用户新增锐减、牌照化管理不少平台退出现金贷业务。地方监管部门对信贷机构实现全面牌照化管理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当地牌照的准入标准,辅之以有效的机构监管与退出机制,这才能形成科学、有序的信贷市场。审慎结合当地经济环境及市场小额信贷需求,制定相对宽松、符合国际惯例的准入规则,以负面清单的形式对机构进行宽进严出的监管,在减少自身监管成本的同时,发挥制度的力量,把更多的民间金融组织纳入到监管视野。其次,建议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细则,帮助引导平台顺利度过合规转型期,如上海,在2018年初出台《关于规范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平台合作信贷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结合《通知》相关要求做了细化规定,同时对小微金融助贷业务和银行不良催收外包服务等做出了规定。
对于各现金贷放贷机构而言,应着重思考如何在新增受限的政策环境下,化解存量业务的坏账风险,避免产生系统性风险。在存量机构、存量业务清理阶段之后,现金贷行业将回归金融本质的“风控为王”,具体来说就是如何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优质的借款人、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提升风控水平、如何以更低的成本对接资金渠道。建议地方政府积极打造协会和联盟,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现金贷风控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并促进不同产业的信息分享与结合,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浙江省互联网金融联合会在网络借贷企业备案政策不明朗期间,积极组织备案指引会、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微信群等,从帮助企业解读政策、引导转型、稳定市场预期等方面保障行业的有序退出、合规或转型发展。
在监管风暴的影响下,现金贷用户也开始萎缩。存量现金贷用户关注的是低廉的贷款成本、便捷的申请流程、高额度、快审批等贷款性能层面的事情,对现金贷机构而言,应着重考虑提高用户关注点的满意度,积极采纳新技术、改进管理效率,从而控制运营成本、降低资金成本、提高风控能力和审批效率、提升自动化水平,获得长足的发展。地方政府应合理疏导用户需求,引导用户正确认知不同的金融产品,从健康合理的渠道解决贷款需求。
现金贷快速审批的基础是相对完善的征信体系。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征信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信用收集、分析评价和监督体系,进一步扩大信用信息覆盖面;尤其是加快互联网消费金融信息纳入征信体系的步伐,建立全覆盖的个人征信体系,实现个人征信信息的全面征集和使用,防范多头借贷、以贷还贷等风险;也可借鉴网络借贷行业协会行业黑名单形式,促进“老赖”名单的登记与信息共享,促进行业基础征信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消费者维权难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共同难题。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大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力度也是现金贷发展的重中之重。地方政府应结合地方现金贷发展实际情况建立金融管理部门间的协调处理机制,建立健全金融消费纠纷重大事件应急机制,共同维护好金融消费者权益和金融稳定。此外,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增强金融消费者对现代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相应风险的识别和了解,增强金融消费者权益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现金贷业务满足了快速小额贷款的需求,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监管层应充分认知现金贷的优势、缺陷与风险所在,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审慎制定地方现金贷发展相关政策,引导创新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防范风险事件的产生与蔓延,促进地方金融、经济的安全稳定和产业升级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