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2019-01-03 03:48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城镇化

王 维

(华中师范大学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0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撑。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指出:“按照沿江集聚、组团发展、互动协作、因地制宜的思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经济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土地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支撑,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目的。人口、土地和经济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研究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进程特征,对于推进区域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盲目地追求土地财政,加快经济城镇化速度,忽略人口城镇化,会造成“鬼城”“空城”等城市病的形成;人口城镇化速度大于土地城镇化也会造成城市“平民窟”“棚户区”等不健康的城镇化现象出现。土地城镇化速度要与人口城镇化速度、经济城镇化速度相匹配,土地增长速度要与人口吸纳速度、经济扩张速度相适应。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要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因此,人口和经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对于促进土地城镇化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促进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对于推进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

从已有研究来看,关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口-土地”协调发展研究:该类研究主要应用重心转移模型[1]、拟合回归模型[2]、离差系数模型[3]和耦合协调模型[4-6];研究尺度集中于国家级[3,5-7]、区域级[8]、省级[2,9-10]和地市级[4,11-12]。二是“人口-土地-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此类研究较少,主要是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13-16]。三是“人口-土地-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该类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文献相对较少[18]。综合看来,以地市角度审视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格局演变规律至今为学术空白;多数学者选用的耦合协调模型评价所得数值区间较短,无法显著表现差距。因此,本文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评价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水平、土地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格局,运用HR评价模型,分析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以期增进当前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认识。

1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长江是中国及亚洲第一大河流,全长6 397 km,仅次于尼罗河及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年径流量9 513亿m3,仅次于亚马逊河及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19]。长江流域提供了中国1/3的淡水资源、1/2的内河通航里程、3/5的水能资源储量,是中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20]。2014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km2,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城市体系最完整的巨型流域经济带[21]。

1.2 数据来源

本文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2]、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3]、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4]、2004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5]、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6]、2014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7]、2004年《长江年鉴》[28]、2009年《长江年鉴》[29]、2014年《长江年鉴》[30],对于个别缺失的数据,利用前后两年或相邻地区数据通过插值计算得到。空间分析的市域尺度行政区划图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www.geodata.com)下载而得,为保证研究区域的全覆盖和数据上的连续性,对相关调整的区域进行合并处理。

1.3 研究方法

1)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系统涉及的人口、土地和经济三方面,人口城镇化表示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变,土地城镇化表示土地从非城镇状态向城镇状态转变,经济城镇化表示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转变[13]。遵循指标数据的有效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在参考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共选取21项具体指标(表1)。

2)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内涵出发,构建人口城镇化水平PU、土地城镇化水平LU、经济城镇化水平JU:

式中,αi、βi、χi为各指标的权重,利用熵值法分析计算得出(表 1),pi、li、ei分别为各指标经过极差标准化后的无量纲值。

3)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参考之前[31]的研究方法,建立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式中,HR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S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的标准差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的算术平均值。HR值越大,表明系统间的协调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为使HR计算结果处于[0~1]之间,本文做如下调整:

式中,Cv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的变异系数;Cvmax为变异系数的最大值。HR′数值属于[0,1],值越小,表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

表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分析

如图1所示,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水平由2003年的0.241上升至2008年的0.270再到2013年的0.289,城镇化水平整体较低,增长幅度较小。2003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0.314)高于中游地区(0.243)高于上游地区(0.174),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域主要集中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北部、江西省西北部、湖北省、湖南省东南部和重庆市;2008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0.361)高于中游地区(0.268)高于上游地区(0.191),2003—2008年间,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上升速度快于中上游地区,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差距呈扩大趋势,下游地区成为长江经济带人口的集聚地,加速吸引着外来人口;2013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0.391)高于中游地区(0.243)高于上游地区(0.239),2008—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中游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下降,产业带来人口的集聚,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上游地区产业的加速发展,吸引大量就业人口。

如图2所示,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由2003年的0.057上升至2008年的0.065再到2013年的0.071,土地城镇化水平整体极低,增长速度缓慢。2003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0.097)高于中游地区(0.059)高于上游地区(0.021),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域主要集中于上海市、江苏省东部、浙江省北部、安徽省南部、江西省北部、湖南省东部和重庆市;2008年土地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0.095)高于中游地区(0.076)高于上游地区(0.027),2003—2008年间,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快于上游地区,下游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出现下降,说明下游地区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中下游地区土地还处于扩展阶段;2013年土地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0.100)高于中游地区(0.085)高于上游地区(0.033),2008—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均出现小幅上升,土地城镇化水平高值区重心向中下游地区转移,说明中下游地区土地开发强度高于上游地区,是土地城镇化的重点发展区域。

图1 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水平

图2 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

如图3所示,长江经济带经济城镇化水平由2003年的0.777上升至2008年的0.807再到2014年的0.844,经济城镇化水平起点较高,上升趋势较为明显。2003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0.846)高于中游地区(0.778)高于上游地区(0.715),长江经济带经济城镇化水平高值区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安徽省东部、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中部、贵州北部;2008年经济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0.886)高于中游地区(0.796)高于上游地区(0.744),2003—2008年间,下游地区经济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快于中上游地区,经济城镇化水平区域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下游地区经济城镇化持续高速发展,中上游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也开始加速发展;2013年经济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0.904)高于中游地区(0.840)高于上游地区(0.795),2008—2013年间,中上游地区经济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快于下游地区,经济城镇化水平区域差距呈现缩小趋势,由于经济内需拉动方式的转变,中上游地区经济城镇化步伐逐渐加速,下游地区增速放缓,步入发展阶段。

图3 长江经济带经济城镇化水平

2.2 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如图4所示。2003年“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为0.139,2008年增长为0.155,2013年增长至0.153,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过程。2003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0.225)高于上游地区(0.146)高于中游地区(0.057),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城镇化水平均滞后于经济城镇化水平,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均较低;下游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均高于中上游地区,协调发展水平也高于中上游地区;2008年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0.225)高于中游地区(0.180)高于上游地区(0.069),2003—2008年间下游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较为稳定,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保持不变;中下游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出现小幅增长。2013年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0.227)高于中游地区(0.157)高于上游地区(0.083),2008—2013年间下游地区经历稳固阶段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再次出现小幅上升;中游地区人口城镇化速度相对滞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出现下降趋势;上游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均出现上升,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上升幅度增大。

图4 长江经济带“人口-土 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

3 结论与建议

3.1 主要结论

1)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时空格局。2003—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格局均为经济城镇化水平高于人口从城镇化水平高于土地城镇化水平;2003—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出现上升趋势,但2008—2013年间中游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下降,2003—2008年间下游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下降;2003—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均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

2)“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格局。2003—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过程。2003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2008—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空间格局转变为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

3.2 发展建议

1)下游地区重点提升“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匹配度。下游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人口高度集聚区、土地集约发展区和产业重点承载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均高于中上游地区,但是下游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三者之间的发展匹配度不高。建议下游地区在加快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的均衡性和产业分布的合理性,促进人口、土地、经济三者的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

2)中游地区加强人口城镇化建设,重点提升“人口-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中游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人口分布密集区和产业转移承载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及其二者的协调发展是中游地区城镇化建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中游地区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但大部分分布于农村地区和从事于农业劳动,“人口-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在上中下游地区中最低。建议中游地区在加强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同时,应重点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在有条件的乡村实行就地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模式。

3)上游地区加强土地城镇化建设,重点提升“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上游地区由于山区地形因素,土地城镇化水平远低于中下游地区。“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也与中下游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在促进上游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土地城镇化建设和提升“人口-土地”协调发展水平。考虑到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环境承载力,建议上游地区应小城镇体系建设为重点,在不破坏山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有限的土地承载面积内,合理扩大人口城镇化规模。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家乡的城镇化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