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丽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网络文化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1],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从内在文化精神层面上看,网络文化主要具备以下特征。(1)网络文化的极端性。互联网聚拢了个人行为的力量,在现实中疏散的、不被人重视的现象,经常能借助网络途径聚集爆发出来,表现出或好或坏的极端性。(2)网络文化的集群性。网络文化是由不同的观念、层次和爱好的文化群落聚合起来的,这种聚合会使人出现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则弱化了网民的自我意识。(3)网络文化的多元性。讯息来源的开放性使网络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林林总总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借助网络途径展现在大众面前,以满足不同心理需求的人们的需要。
此次调查主要是借助暑期三下乡活动来开展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覆盖驻马店、周口、信阳三地的农村。调查时间为2018年7月15日—7月31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的收回量为285份,有效回收率为95%。本次问卷调查对象男性所占比例为40%,女性所占比例为60%,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30岁,所占比例为67.3%,学历多集中在大专和高中水平,所占比例分别为49.02%、13.77%,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外出务工,所占比例为56.86%。
调查中,66.67%的被调查者的网龄超过了5年以上,占调查对象的一半以上,仅有3.92%的农村居民网民的网龄少于1年以下。54.9%的受调查者每天平均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仅有3.92%的受调查者在1小时以上,这说明农村网民每天使用网络时间较长,并对网络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
闲暇生活方式主要指人们在自己掌控的时间内从事休闲娱乐的方法及过程[2],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农村居民过去单一的生活时间支配模式开始向多元化转变,闲暇时间逐步扩大。本次调查中,笔者对农民的几种闲暇活动做了调查,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你上网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什么上”调查结果图
调查发现,农村居民中社交聊天、看视频、查阅资料所占闲暇比例较大,分别为72.55%、66.67%、49.02%,而关于学习知识方面的比例却仅仅占有9.8%的时间。这表明农村居民闲暇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不仅会用网络消费时间,更表现出“会玩”的特征。但是,通过这组数据也能看出,网上娱乐占用了农村居民大部分的闲暇时间,网络功能还停留在娱乐工具这一初级阶段,对求职、学习知识方面利用还不是特别充分,网络闲暇生活质量并不是特别乐观。
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蔓延,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全面反映了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网络不发达的过去,农村居民的闲暇活动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闲暇活动内容非常单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闲暇活动相差无几,多集中在看电视、闲聊,其次还有打麻将、探亲访友、逛街赶集等具有娱乐色彩的闲暇活动。单调的闲暇活动无法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对闲暇娱乐的需求。
但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农村居民对闲暇的观念态度已发生改变,闲暇活动除了传统的活动之外,越来越具有互联网特性,活动内容也逐渐趋向多元化。除了进行上网、看视频、聊天、看小说等娱乐消遣方面的闲暇活动之外,闲暇活动也开始逐渐向查询资料、学习知识、看新闻、进行体育锻炼等功能性活动。同时,他们也逐渐通过网络学习舞蹈、手工、技艺等发展性活动,无形中又丰富和充实了他们的闲暇时间。相比过去,闲暇生活不仅形式多样,质量也明显提高。
随着网络服务商提供项目灵活、价格低廉的网络服务,农村居民无论是在网络的可获性、可接入性和可购性方面都达到了普遍接入的要求,只要农村居民愿意,完全可以实现与互联网的零距离接触。
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向现代休闲方式转变,空闲时进行网络活动已成为现代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之一,网络休闲正在以一种新的形式革新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因网络的方便和快捷特征,农村居民的休闲生活得到重塑,上网玩手机已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休闲方式。他们能很熟练地使用网络,网络已成为农村居民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在一些农村地区,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达90以上,特别是青年人群,已达到100%。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上网、娱乐成为农村居民最普遍的闲暇方式。在本次调研中,越来越多农村居民的闲暇时间被网络所占领,一部分农村居民表现出“闲暇时不上网感觉像缺少点什么”的特征,农村居民的闲暇娱乐方式越来越依赖于网络。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是一个“差序格局”[3],受农村地区公共闲暇场所和设施短缺的影响,农民日常闲暇活动空间比较狭小,多以家庭为闲暇场所,或是延伸到同族而居的村落,最大区域也只是延伸到乡村集市,闲暇活动空间和对象均不具有向外扩张的特点[4]。
现在各种信息流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与互联网媒体的传播进入乡村,乡村地区随着网络的延伸产生的网络活动空间,跨越了原先固定的区域、体系、身份等一系列社会界线。原来的区域间接触少、相互隔离、彼此孤立的状况逐渐得到改变,农村居民闲暇活动空间借助网络空间得以扩大,同时也逐渐由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转变。网络休闲生活方式变得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农村居民在借助网络进行休闲时,信息量更为丰富,交往范围也逐渐扩大为业缘关系、网络关系,这一过程也使农村居民的闲暇活动范围得到扩大。
在传统农业社会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农村居民的休闲方式更多地表现出一种集体参与的特点,活动形式也缺乏个性化特点,如庙会、社火、集会等。而现代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通俗文化,正在逐渐消除传统农村居民闲暇生活的集体性、统一性特点。
随着农村居民对网络文化的接触,网络中的信息重塑着农村居民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在农村居民的上网休闲过程中,个人对信息的搜寻与浏览,不管是通过网络游戏还是电影、歌曲、购物,都体现了农村居民闲暇活动对个体意识的追求,展现出个体在进行闲暇活动的自由抉择性和个性化追求,摆脱了随波逐流、追随集体的局限。在网络文化环境下,个体的权利与意识得到唤醒,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农村居民,使其摆脱过去千篇一律的休闲方式。农村居民正是通过一些网络文化的灌输和引导,闲暇主体意识才逐渐得以觉醒,并且在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中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
总体上来看,目前在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中,物质消费依然占据主要比例,闲暇消费所占比例较少,但随着网络消费文化的普及,农村居民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闲暇消费。
特别是网络购物的便捷性和多样性,使得他们的闲暇消费更容易得到实现,比如之前的闲暇活动如聊天、看电视、走亲访友等大部分是只消耗时间而不消费金钱。但是,受网络休闲方式影响,农村居民在进行网络休闲时,会自主进行网上消费、游戏充值、音乐充值、会员购买、发放聊天红包,或者进行主播打赏等消费活动。同时,受网络消费文化影响,闲暇活动除了进行娱乐消遣活动之外,也开始向文化消费转移,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的消费逐渐增多。网络学习的多样性和便捷性,促使他们的闲暇时间向文化学习消费方面转移,这也间接促进了农村闲暇消费的增多。
互联网中充塞着一些有害信息及歪曲的价值观,大部分农村居民学历层次较低,缺乏对信息的辨识能力,这些有害信息不免会对刚刚接触网络文化的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产生负面作用。
本次调研中,在“你是否想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做一些现实中不敢做的事情”中,有7.84%的调查受众表示“一直坚持在做”,9.8%的受众表示“做过,但持续时间不长”,17.75%的受众表示“有想法,但实际行动不明”。这表明部分农村居民受负面网络文化的侵蚀,正在或准备做一些在正常的闲暇生活中所不敢做的事情。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色情、低俗信息、网络暴力以及占卜、算命等封建迷信思想,各类邪教组织宣扬的伪科学和反动言论以及个别网站宣扬的悲观厌世的消极人生态度,都会在农村居民进行网络闲暇活动时产生消极影响。这些不良信息干扰着农村居民正常积极有效的闲暇活动,引起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更为可怕的是,农村居民效仿网上行为进行违法犯罪行为。
一些农村居民因为自制力较差,闲暇时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在对“你对网络依赖程度如何”的调查中,有19.61%的受访者表示“相当沉迷,一离开网络就感到异样”。可见部分农村居民闲暇活动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极大,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闲暇时间,甚至侵占了他们的睡眠、工作和学习时间。由于他们缺乏对自己的上网活动的规划和控制,对网络休闲的方式、内容不能进行正确的选择和甄别,忽视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通过调查走访,很明显发现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处于被动消极观看状态,仅是单纯地寻求轻松、刺激、娱乐的感官体验。而网络的出现不但没有使这一现象得到改善,反而助长了这种娱乐化的倾向,在闲暇生活总体感受的调查中,自认为闲暇生活比较充实的仅占11.76%,而单调和无聊是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整体感受。由此可见,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状况并不是十分乐观,这种娱乐型、消遣型的闲暇生活方式并没有因网络文化的影响而得到缓解,反而加剧,这使得他们的闲暇生活显得更加黯淡和质量不高。
通过调查走访发现,网络文化的蔓延,对农村居民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丰富和充实着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同时又增添了新的问题。但农村居民又无可避免地要接触到网络文化,如果不能对其负面影响加以控制,将会制约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不仅需要提升农村居民的媒介素养,增强网络媒介的自律性,更需要政府提高网络管控与引导能力,这也是后期研究者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