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军 (沈阳市城乡建设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沈忻昕(辽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在居民采暖领域,辽宁扩大城市热力管以外公共建筑网的覆盖范围,大力推广分散电采暖,新建公共场所原则上采用电采暖或其他清洁能源取暖。在城市交通领域,辽宁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鼓励公交、邮政、市政、物流、旅游等公共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要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和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车位比例不低于10%。在服务业领域,辽宁的大型商场、写字楼、酒店、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航站楼等建筑,不断推广应用热泵、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屋顶光伏发电、太阳能集中供热等项目。
支持进行清洁生产。在污染较为严重的鞍山市,焦化行业是生态宜居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鞍钢化工总厂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绿色生产实践进行研究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坚持推行清洁生产策略和环境保护策略,经过多期技术改造工程后,策略执行的绿色效果和经济效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专家分析认为,这个案例反映出企业绿色生产的一些重要经验,可以为其他企业的绿色生产提供借鉴,也对宜居城市建设有很大启发。
不断提高用水效率。沈阳市加快建设节水型企业,严格限制高耗水行业增长,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力争达到91%以上。同时开展建筑领域节水减排行动,鼓励居民住宅使用建筑中水,将洗衣、洗浴和生活杂用等污染较轻的灰水收集并经适当处理后,循序用于冲厕,在新建小区中鼓励居民优先选用节水器具。在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生态景观等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还开展了供水管网漏损降损行动,制定和实施供水管网改造技术方案,完善供水管网检漏制度,加强公共供水系统运行的监督管理。对受损失修、材质落后和使用年限超过50年的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开展公共机构节水引领行动,完善用水计量器具配备,推进用水分户分项计量,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鼓励采用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实施节水改造,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
积极倡导绿色消费。辽宁各地采取丰富多彩的方式,让群众了解和获取绿色消费小知识与小技巧,便于群众在生活各环节参与绿色消费,让绿色消费成为一种习惯,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消费的氛围。省环保局开展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向群众讲解选择购买环保汽车等热点问题。省妇联等部门在全省城乡联合开展节能环保家庭社区行动。辽宁电视台举办了节能环保社区行动知识大赛,大力倡导“使用节水器具,使用节能电器,使用无磷洗衣粉,使用菜篮子、布袋子,拒绝过度包装,注意一水多用”等“家庭节能六件事”。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全省开展霾天气加密观测系统、酸雨观测站、大气降尘观测站、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云雷达以及沙化、湿地等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站建设,提升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目前,已经完成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等市低空边界层探空系统建设和14个市大气成分观测站升级。“蓝天工程”也让很多县城的天更蓝。喀左县以洗浴锅炉、饭店油烟整治和推进居民小区集中供热为重点,拆掉131根大小烟囱,建成3个集中供热小区,30多家工业企业迁出县城。强力举措换来了空气质量的逐年持续改善,如今喀左县城二级空气质量已达到298天,达标率占全年总天数的81.6%。
加强饮用水源安全。辽宁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全面细致开展排查工作,依法依规确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完善保护区边界标识,认真整治保护区内环境违法问题,重点检查保护区内涉排污口、违法建设项目、网箱养殖、旅游餐饮、游船码头等问题。2018年年底前,全省已完成地级及以上城市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2019年年底前,要完成县级及以上城市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在这项工作中,各市、县级人民政府是水源地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专项行动,确保水源地水质得到保持和改善。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辽宁全面实施森林、湿地、河流、海洋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特别是在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脆弱地区加强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开展生态创建工程,进一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和保育,推进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开展环境安全保障工程,推进医疗和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实施放射性伴生矿治理修复。开展科技创新产业工程,推进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项目,进行环境科技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项目方面,各个部门共同探寻推进辽河流域水质持续向好的措施。
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自2013年初,辽宁省率先在全国摘掉“重污染”河流帽子以来,相继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00多座,污水处理率明显提高。同时强化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职能,严格监管工业污染源和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建设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信息化系统,建成全省涉水国控重点源164个点位在线设备,安装全省160座污水处理厂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在线数据稳定、实时与各级环保部门联网传输。开发了手机端公众查询系统,公众可通过手机查询全省100座国控重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监督污水处理厂运行,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强化环保意识制度。辽宁的成功经验是,加大宣传力度才能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责任感。不断弘扬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倾向加以引导。加强教育培训,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使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全省公民的自觉行动。
健全资源市场制度。健全财政扶持政策,各级政府把节能环保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实施金融引导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强化税收调节政策,鼓励生产或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汽车;完善价格促进政策,使水、煤、电、天然气等产品的价格,积极稳妥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辽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目前,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示范取得明显进展,多元化补偿机制正在建立,各市初步建成符合实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到2020年,全省将不断扩大生态保护补偿范围,加大补偿力度,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监测、评估和考核等配套制度体系。
加强责任追究制度。各市具体规定了对县(市)区、街道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有关领导、政府有关工作部门领导实施责任追究的形式、程序和结果,明确了从严和从轻情节等规定。沈阳市还将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日常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其中,受到责任追究的,将取消当年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资格;受到诫勉处理的,6个月内不得转任重要职务;受到降职处理的,至少2年内不得提升职务。
越来越多的辽宁人认识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宜居城市,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宜居城市,加快形成健康、文明、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宜居城市的发展。 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