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永勇 李明 胡竹君
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部分双硫仑样反应以循环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且合并心电图异常、ST-T改变,易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者可引起呼吸循环衰竭,危及生命。本文回顾性分析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三门县中医院和三门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酷似ACS的的双硫仑样反应13例,其中男12例,女1例,年龄18~63岁,平均(40.3±15.6)岁。双硫仑样反应开始时间:<5min 2例,5min~1h 9例,1h~7h 2例。13例患者近期均患有感染性疾病,其中呼吸道感染6例,牙周感染2例,消化道感染3例,泌尿生殖道感染2例。既往疾病:慢性支气管炎3例,原发性高血压2例,心房颤动1例,血脂异常2例,2型糖尿病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所有患者既往均无抗生素及乙醇过敏史。
1.2 使用抗生素和饮酒情况 涉及抗生素包括头孢哌酮舒巴坦(5例)、甲硝唑(3例)、呋喃唑酮(2例)、头孢唑啉(1例)、头孢拉定(1例)及头孢曲松(1例)。给药方式为静脉给药(11例)和口服给药(2例)。饮酒种类为白酒(8例)、红酒(3例)及啤酒(2例)。使用抗生素与饮酒的时间关系:先使用抗生素再饮酒11例,其中使用抗生素当天饮酒9例,使用抗生素后2d~7d饮酒2例;先饮酒再使用抗生素2例。
1.3 临床表现 胸痛6例,胸闷7例,呼吸困难6例,心慌11例,头晕头痛6例,恶心呕吐7例,嗜睡2例,其中2例诉有濒死感,1例伴有晕厥。体格检查:呼吸>20次/min 6例,心率>100次/min 11例,颜面部潮红13例,烦躁不安3例,血压一过性下降10例。
1.4 心电图特征 ST段抬高2例,抬高幅度0.15~0.3mV;ST段压低11例,压低幅度0.1~0.3mV;T波倒置6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频发房性早搏3例,频发室性早搏4例,快室率心房颤动1例。
1.5 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变化 血清肌酸激酶升高>3倍4例,乳酸脱氢酶升高>3倍3例,肌酸激酶同工酶轻微升高但小于正常值2倍1例,肌钙蛋白均在正常范围。经连续监测,心肌酶、肌钙蛋白无明显动态演变。
1.6 治疗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处理,个别饮酒量较大者给予催吐、洗胃处理,胸痛者给予硝酸甘油针微泵静脉推注,血压下降者给予多巴胺针升压及地塞米松针抗过敏,嗜睡患者给予纳洛酮针催醒治疗,快室率心房颤动患者给予去乙酰毛花苷针静推治疗。2例心电图ST段抬高患者,考虑不能除外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予转上级医院行急诊冠脉造影检查。
1.7 转归 11例心电图ST段压低患者在2h内症状明显缓解,血压恢复正常,6h内心肌酶恢复正常,肌钙蛋白多次复查正常,12~24h所有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2例心电图ST段抬高患者经上级医院行急诊冠脉造影检查未发现明显冠脉狭窄。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无一例死亡。经6~12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13例患者均未再出现先前的症状。
双硫仑是一种古老的戒酒药物,主要用于慢性酒精中毒的辅助治疗,可抑制乙醛脱氢酶、多巴胺β羟化酶,使乙醇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不能正常转化为乙酸,从而引起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1],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上腹疼痛、颜面部潮红、胸闷气短、出汗、嗜睡、心慌等症状,即双硫仑样反应,让酗酒者产生恐惧,不敢再饮酒,最终达到戒酒的目的。某些抗生素具有与双硫仑分子结构十分相似的甲硫四氮唑取代基,可竞争性拮抗乙醛脱氢酶,从而导致双硫仑样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惊厥、过敏性休克、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2]。双硫仑样反应多发生在用药与饮酒后30min~1h内,最快5min内即可发作,>1~2h后发作者极少,症状一般在2h左右逐渐缓解。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以头孢菌素类最多,其次是硝基咪唑类[3],其中以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引起的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最高,且症状最严重[4],本组数据显示头孢哌酮舒巴坦引起的双硫仑样反应病例数最多,与文献报道一致。一般认为,使用此类抗生素期间及停药后7d内应尽量避免饮酒或进食含有酒精的饮料和食物。
双硫仑样反应发作时,血中乙醛浓度急剧升高,而乙醛的毒性大约是乙醇的10倍,具有一定的心肌毒性和致心律失常作用,可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导致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肌舒张期缩短,造成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冠状动脉内血流量减少,并引起心电图ST-T缺血性变化及心肌酶暂时性升高,易误诊为ACS[5]。对于原有冠心病或潜在冠心病患者还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加重,甚至引起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等严重后果[6]。本组13例患者皆有胸痛或胸闷、呼吸困难等类似“心绞痛”症状,部分患者伴有濒死感、烦躁、晕厥、低血压症状,其中11例出现ST段压低,2例出现ST段抬高,6例出现T波倒置,部分患者出现心肌酶短暂升高,临床特征与ACS极其相似,易引起误诊误治,但结合抗生素使用史及饮酒史,首先考虑双硫仑样反应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流量减少而出现的循环系统症状。其中2例出现ST段抬高,但经冠脉造影检查未发现明显冠脉狭窄,考虑由冠脉动脉痉挛引起。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症状多在2h内缓解,血压恢复正常,心电图、心肌酶快速恢复正常,肌钙蛋白持续正常,未出现ACS所特有的心电图、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的动态演变过程,且后期随访均无复发,验证了前期双硫仑样反应诊断的准确性。值得注意的是除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等抗生素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外,一些降糖药物如氯磺丙脲、苯乙双胍等及其他药物如华法林和霍香正气口服液、药酒及含乙醇的外用搽剂和饮料等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综上所述,双硫仑样反应是人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可引起冠状动脉灌注量减少,甚至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临床特征有时酷似ACS,易引起误诊误治。临床医生诊治过程中应仔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及饮酒史,注意动态观察心电图、心肌酶和肌钙蛋白的变化规律,做到准确诊断,减少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