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春,吴文彬
(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重症监护室,江苏 常州 213300)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不仅起病急,而且进展快,病情危重且复杂,所以在治疗期间需要辅助机械通气治疗,而机械通气治疗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施,一是气管插管术,二是气管切开术[1]。近些年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气管切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经大量实践研究指出,此种术式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使患者呼吸保持通畅状态[2]。本文观察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行以气管切开术治疗的效果,从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择取36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研究,报告见下文。
从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择取36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病例择取时间范围为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按照数字奇偶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18例)中,男10例,女8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22~69(46.52±3.85)岁;研究组(18例)中,男11例,女7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23~70(46.49±3.67)岁;对照两组一般资料发现不存在统计学层面差异,证明本研究对照结果有意义。
对照组(18例)行以传统气管插管术治疗,经口盲插入气管,之后与呼吸机连接,开始机械通气,期间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若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研究组(18例)行以气管切开术治疗,选择仰卧位,将软枕垫于肩下,并使头部后仰,向前伸展颈部,标记穿刺部位,通常为2~4气管软骨环间隙。先对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处理,铺巾,局麻,在气管软骨间作横向切口,同时在切口正中位置进行垂直穿刺,回抽与套针连接的注射器,当出现突破感后,抽出气体,退出穿刺针芯及注射器,通过扩张钳使导丝从外套管穿过,进入气管腔,将外套管退出,注意避免对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用钳臂进行缓慢扩张,直至可容纳气管导管,将气管导管置入,并做好固定处理,退出扩张钳。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若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对两组带管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进行记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s)表达,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达,用x2检验,若P<0.05确认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带管时间为(11.80±2.93)天,呼吸机使用时间为(8.10±2.04)天,住院时间为(34.15±5.79)天;对照组带管时间为(15.02±3.99)天,呼吸机使用时间为(11.04±3.18)天,住院时间为(35.09±5.56)天;两组带管时间、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呼吸机使用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
由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气道保护性反射差,如果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通气治疗,则会威胁生命安全,所以对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来说,不仅需要予以对症治疗,还需要通过机械通气的方式,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状态,并使患者自主呼吸功能尽早恢复,这对提高患者存活率来说非常重要[3]。在机械通气中,气管插管术是传统方式,应用广泛。但伴随临床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气管插管术会对患者的咽喉产生不良影响,损伤咽喉,这将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与之相比,气管切开术可以弥补气管插管术的不足,避免并发症发生,使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缩短,对患者自主呼吸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使临床疗效提升[4]。
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行以气管切开术治疗的效果确切,可以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临床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