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刚,杨文金,李江博,郭忠正
(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据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与社会委员会(ESCAP)将缅甸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4个南北向部分,即若开海岸带、印缅褶皱带、内缅甸盆地和中缅山脉,从西到东,分别对应于缅甸的4个南北向线形地貌区,即若开海岸带、印缅山脉、中央新生代盆地和东部高地。在东部高地和中央新生代盆地之间,发育有缅甸著名的区域大断裂—实皆断裂带。本次矿区处在东部高地东侧的中缅接触地段[1]。
中国—缅甸山脉(克钦邦—掸邦—丹那沙林高地)是缅甸最大的构造单元,占据了缅甸的东部地区。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坚硬的、局部低变质的、古生代和中生代缅甸—马来地槽沉积物,它的底层是由抹谷岩系段的前寒武纪结晶岩石和前—晚寒武纪的Chaung Magyi群构成的。白垩纪沉积物主要存在于此构造域的西部,而晚第三纪及第四纪层序则围绕它的西部边缘区块分布和形成了山间盆地的充填物。火成岩以各种不同年代的酸性和基性侵入岩以及酸性、中性和基性喷出岩为代表。
矿区出露的地层时代为寒武纪(∈)的沉积岩(缅方称Molohein组)。岩性主要为一套碎屑岩沉积,倾向在270°~310°,地层倾角有变化,倾角32°~55°。矿区内主要由四个岩性段构成。各岩性段特征如下:
第一岩性段(∈1)或称Molohein组一段紫红色(风化后褐色)粉砂岩夹细砂岩。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局部显层纹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绢云母等构成。
第二岩性段(∈2)或称Molohein组二段
纹层状凝灰质泥岩
土黄色、灰绿色,凝灰质泥质结构,纹层状构造。主要由石英、绢云母、云母、铁泥质矿物组成,其中石英含量约占5%~10%,铁泥质含量70%~75%,绢云母含量10%~15%,云母少量[2]。
第三岩性段(∈3)或称Molohein组三段由三个亚段构成
(1)土灰色粗粒石英砂岩
土灰色,粗粒结构,块状层理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绢云母、铁泥质矿物组成,其中石英含量约占80%~90%,铁泥质含量约占10%,长石、绢云母少量。
(2)细砾质粗粒岩屑石英砂岩
褐灰色,细砾—粗粒结构,块状层理构造。主要由石英、绢云母、铁泥质矿物组成,其中石英含量约占80%~90%,绢云母含量2%~3%,铁泥质含量约占10%。
(3)粗粒石英岩状砂岩[3]
灰白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高岭石、长石、绢云母、锆石矿物组成,其中石英含量约占95%,高岭石含量约占3%~5%,绢云母、长石及锆石少量。
第四岩性段(∈4)或称Molohein组四段
灰紫色凝灰质泥岩
灰紫色,凝灰质泥质结构,块状层理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石英、长石及少量铁质金属矿物组成,其中粘土矿物含量约占95%,石英、长石含量5%~10%。
火山岩浆杂岩(辉绿岩、绿灰色蚀变含磁铁矿细粒辉长闪长岩、弱蚀变角砾安山玢岩、绿灰色弱蚀变含磁铁矿细粒闪长玢岩)与寒武系地层为断层接触(编号F1)。
F1断层:走向北东35°~40°,倾向北西,倾角较陡,变化较大,在65°~75°间变化,局部达85°,接触界线由于受第四系掩盖,总体不甚清晰。断裂控制着火山杂岩在东侧的分布。
矿区侵入岩主要有花岗斑岩、黑灰色蚀变细粒橄榄辉绿岩、酸性岩浆侵入岩、灰绿色弱蚀变角砾安山玢岩、绿灰色弱蚀变含磁铁矿细粒闪长玢岩、灰绿色弱蚀变含磁铁矿玄武岩。
矿区内有两种赋存形式出现的磁铁矿。一种为堆积型磁铁矿石,另一种为以岩浆混杂岩有关的磁铁矿体,其特征如下:
堆积型磁铁矿石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大致呈北东34°~南西214°方向呈不规则带状展布,总出露长约760m。铁矿石依地形关系,出露不规则,出露宽度约40m~200m,平均厚度为10m左右。
在地表出露的铁矿石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总体铁矿石形态不规则,铁矿石大小在0.5m~1m,局部可达10m~25 m左右的铁矿石分布,由于受风化、淋滤的影响在铁矿表面可见有大小不等的溶蚀孔洞。
堆积型铁矿石以磁铁矿为主,少量赤铁矿石(主要为小颗粒铁矿石),且全铁平均品位为60.11%。mFe铁平均品位34.37%,矿区为高品位、高纯度的铁矿石。从铁矿石中的有害元素查定结果:S含量0.019%~0.11%,P含量0.024%~0.069%、砷含量0.00079%~0.0026%,SiO27.20%~15.64%有害元素不超标,铁矿石质量较好。
原生磁铁矿体走向大致为北东30°~南西方向延伸,倾向300°左右,倾角为70°~90°,矿体倾角较陡。矿体走向延伸长约1200m,倾向延伸240m,钻孔揭露真厚度5m~40m。
矿体平面形态呈条带状分布,出露厚度5m~40m,分布不规则,总体来看,由北东至南西,矿体厚度逐步增大的趋势;从剖面上看,由浅部至深部,矿体厚度变化是逐步变厚,且自北东到西南有矿体倾角有逐步变陡的趋势。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铁矿、黄铁矿及赤铁矿。磁铁矿及黄铁矿、部分赤铁矿呈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状,不均匀稠密浸染状分布。部分赤铁矿呈微晶状,集合体呈红色粒状、断续条纹浸染状分布。黄铁矿多呈半自形粒状,部分黄铁矿呈碎裂状、破碎棱角状,各矿物多为独立颗粒,少数磁铁矿与黄铁矿、赤铁矿连生。
矿石具有多种结构特点,主要结构为自形—半自形—它型粒状结构、角砾状结构、稠密浸染结构等。
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稠密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
矿区所处三江成矿带南段西部昌宁—澜沧(或称昌宁—耿马—孟连)成矿亚带与掸泰马成矿带的接合部位,构造位置上相当于昌宁—孟连褶皱带南部,为一长期多旋回发展的优地槽褶皱带。区内火山活动强烈,具多期性。根据钻孔揭露岩性及铁矿体分析,该铁矿体的形成与火山作用有关,但经过后期多次改造作用对铁矿再次叠加富集的火山—沉积变质叠加改造铁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