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在全国各个领域掀起了一股“互联网+各行各业”的革命性发展浪潮,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和空间。从战略高度开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革,对于完善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10月版)一书由马云霞著写,作者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对于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技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与实践进行了深入且有益的探索。总览全书,具有三个方面特色。
该书在分析“互联网+”、“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政治思想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借鉴和运用互联网思维,探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开放、学习碎片重构、师生密切互动、课程动态生成、教学多元相融等网络化和整体发展的教育思维,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从而进一步思考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演变及其有效利用,大学生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引导,师生关系的转变及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态的变化及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等。这种思路框架充分表现出章节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和连贯性,也充分展示了作者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写作思维逻辑。
在具体章节内容方面,该书采用了从理论解释→分析现状→引出问题→提出对策的层层递进式的写作方式。例如在第四章中,首先介绍了学习与学习理论的发展,然后分析了“互联网+”学习变革的状况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优化“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对策建议,这充分体现出作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务实的研究作风,有助于读者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书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一时代特征作为主线,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革的研究。作者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大学学习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具体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场合的多维变化,以及学习方式多样化、主动化、个性化、碎片和泛在化等特征,导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面临着信息超载且选择困难,认知浅显化,知识权威被打破等问题,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为此,作者进一步指出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政治思想教育环境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信息的搜索和选择,重视个体知识的学习和对碎片化知识的整合。作者的这些观点和结论抓住了当前“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为以后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操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互联网尤其是手机上网的普及,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而“互联网+”的兴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创新带来了重要契机。作者分析提出价值多元化、知识碎片化、学习功利化、课上“抬头率”低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重点要将互联网新兴理念和技术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创新开发电子课程、网络课程、微课程等课程形态,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化,这些内容呈现出了作者以人为本、教学交互、提高实践性的中心思想,符合未来“互联网+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发展和高校教学质量改进的趋势,具有很强的建设性和前瞻性。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作者基于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理论,结合自身的实践,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设计内容为:教师首先进行学情分析,录制相关教学视频,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然后要求学生在线上开展自主学习,再通过课堂研讨式互动和教师讲授,释疑解惑,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最后开展学生实践学习,内化知识,外化于行。这种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获得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作者还根据一个学期的探索和尝试,提出了该教学模式需要下一步改进的措施。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实践指导意义。
该书立意新颖,紧跟时代需求,运用互联网思维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依托互联网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为创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际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