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晔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人民医院,河北 衡水 053700)
手术作为应激源可引起机体内源性活性物质大量释放,增加心肌耗氧,尤其是老年患者身体机体减退,对麻醉及手术耐受性更差,心肌损伤风险更高[1]。本文将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分别采取单纯全身麻醉及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并分析患者心肌损伤情况,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我院进行腹部手术治疗的98例老年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男30例,女19例,年龄60~80岁,平均(70.42±5.14)岁。对照组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60~79岁,平均(70.37±5.08)岁。
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全身麻醉,使用药物舒芬太尼0.3 μg/kg+咪唑安定0.03 mg/kg+丙泊酚3 mg/kg+罗库溴铵0.8 mg/kg,随后使用七氟醚(1.5%~2.0%)维持麻醉。观察组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在全身麻醉前,于L10~11间隙穿刺,使用1%的利多卡因,观察患者反应,确定无异常后间断注射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15 mL,随后进行全身麻醉、七氟醚维持麻醉。
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
采取S P S S 2 1.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s)描述,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麻醉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CK-MB分别为(1.18±0.48)U/L、(1.15±0.44)U/L,cTnⅠ分别为(0.05±0.03)μg/L、(0.05±0.02)μg/L,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即刻,两组患者的CK-MB分别为(1.32±0.60)U/L、(1.49±0.63)U/L,cTnⅠ分别为(0.08±0.04)μg/L、(0.06±0.03)μg/L,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两组患者的CK-MB分别为(1.60±0.74)U/L、(1.73±0.82)U/L,cTnⅠ分别为(0.22±0.11)μg/L、(0.37±0.14)μg/L,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等反应。研究发现,患者应激反应主要与手术刺激、麻醉用药及方式等有关[2]。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应激反应,以往临床上老年腹部外科手术常采取单纯全身麻醉方式,能够维持氧气供应,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但无法解决血流动力学紊乱问题。研究发现[3],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等指标影响更小,麻醉效果更为完善,且能够减轻心肌损伤。
CK-MB、cTnⅠ是反映心肌功能损伤程度的重要标志物,在本次研究中,术后6 h,观察组患者的CK-MB、c T nⅠ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患者的围术期心肌损伤程度更轻,安全性更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复合麻醉方式结合了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两者的优势,能够有效阻滞交感神经,扩张血管,并降低血液黏度,减缓心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达到减轻心肌损害的目的[4]。此外,该复合麻醉方式能够缩短患者术后清醒时间,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对其心肌功能损伤更小,具有推广价值。